【作文365】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文物历久弥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365】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文物历久弥新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奇石资深收藏家邀请朋友到他家欣赏新近寻得的宝贝。
可找遍身上也找不到奇石室的钥匙。
他的孙子大约5岁,见他着急的样子,在一边偷着乐。
朋友问小孩“是不是你藏了爷爷的钥匙啊?”小朋友一下严肃起来:“我才不动他老人家的宝贝。
”这位奇石收藏家很是尴尬地说:“别理那小子。
他曾摔坏了我不少宝贝,为了防止他再搞破坏,只能给柜子上了锁。
”
材料二:一位父亲领着7岁的儿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儿子在房间里东瞅西瞄,突然发现一个古瓷碗很是别样,小孩对老人说,想拿回去用它来吃饭。
老人有收藏癖,为这宝贝在古玩市场花了不少钱,刚买来珍藏在家里。
父亲听到儿子话,惊讶得眼睛快掉下来了,赶紧呵斥儿子。
岂料,老人几乎是想都没想,一边责怪父亲,一边随手把那只古瓷碗从博古架上取了下来,递给孩子让他带回去。
孩子的父亲坚持不要。
但老人坚持让小孩把碗带回去。
两位收藏家对收藏品和对小孩的态度,你更认同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审题
限制性
1.“两位收藏家对收藏品和对小孩的态度,你更认同哪一个?”这句话交代了考生审题立意的出发点,需要从“两位收藏家对藏品和对小孩的态度”出发,在综合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两位收藏家中选择出你更认同的一位,评判标准是他“对藏品和对小孩的态度”。
2.两则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要素是收藏家、藏品、孩子,思维的出发点是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在收藏家眼中,是藏品更重要还是孩子更重要。
审题立意的归宿必须建立在形成这种态度的理由上,以此理由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3. 写作要求中有“明确文体”的要求,材料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性,需要考生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暗中将文体指向了议论文。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写成记叙文,不过写记叙文的难度显然要高于议论文。
开放性
1.两位收藏家,一位更看重藏品,一位更看重孩子,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角度,考生认同哪一位都行,选择角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第一位收藏家为什么把藏品锁起来,理由是为了防止孙子再搞破坏,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位收藏家把花了很多钱买来的古瓷碗送给孩子,相对于藏品,他认为孩子比藏品更重要,或者说他认为孩子应该接触藏品。
在同一角度下,考生自然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就为写作立意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3.这两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都是藏品,这就自然引发人们对待藏品传承问题的思考,该如何对待藏品,这同样可以引发考生的广泛思考。
解题
这是一道两则材料的作文题,两则材料中收藏家的做法形成对比,考生要在综合理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第一位收藏家为防止孩子摔坏藏品而把奇石室锁起来,在他眼中,藏品很贵重,5岁的孩子接触藏品很容易造成对藏品的损坏,况且有前例为证。
从褒扬的一面来说,这是对藏品的一种保护措施,就像明朝的范钦之于他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为了保证藏书不被损坏就必须制定一些规则,轻易就让人登楼,必然对藏书不利。
然而后来,范氏后人却一致同意将天一阁向与范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学者黄宗羲开放,允许他登楼阅读全部藏书。
宝刀配英雄,胭脂赠佳人,奇石等藏品只能向懂得其价值的人开放。
第二位收藏家相对于藏品,显然更看重孩子,他认为孩子的兴趣比珍贵的藏品更重要。
只要孩子喜欢,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喜好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保不准,这孩子将来还能在古董方面有所建树,成为收藏名家,这样岂不是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一味的为保护藏品而将孩子与藏品隔离,这样只能让孩子对藏品敬而远之,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和藏品更好地传承都没有好处。
写作要求中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以也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围绕对藏品(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引导考生认真思考对待藏品的态度。
参考立意
从材料一中收藏家的角度:
1.宝刀配英雄,胭脂赠佳人,文物只有在欣赏它的人眼中才是珍宝。
2.文物是社会资源,拥有者要负起保护责任。
从材料二中收藏家的角度:
1.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注重孩子素质的提升,让孩子的智慧得到发展。
2.教育孩子是需要成本的,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3.不要让成人的眼光束缚住孩子的手脚,关闭了孩子通向智慧的大门。
整体角度:
保护文物是为了传承,将文物交给孩子才是更高层面的传承。
下水文
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文物历久弥新
张俊杰
宝刀赠英雄,胭脂送佳人。
老人博古架上的古瓷碗是珍贵的文物,但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是保护和传承文物的生力军。
只有将文物交到孩子手中,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文物,才能培养起来对文物的兴趣,进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生出保护文物和传承文物的信念。
也许,老人这看似轻而易举地一交,却在文化意义上完成了一种高层次的传承。
这正是我国当前对待历史文物的态度,让文物走进大众,让文化得以传承。
文物不应该是静静地躺在保险箱里的珍宝,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
这里的“传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文物保护好,完成时间链条上的延续和传递;一种是将文物承载的文化传播给大众,完成文化意义上的弘扬和传承。
后一种“传承”显然是更高层面的传承,即便文物在这一过程中有所破损,文物也能广泛地“传”开来,永久地“活”下去。
2018年春晚亮相了一幅名画《丝路山水地图》,这幅名画是许荣茂先生出资二千万美元从海外购回然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
许先生心里明白,国宝需要保护,但更需要传承,《丝路山水地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远比躺在自己的保险柜里更能完成这种传承。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要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文物“活”起来,必须让火种“燃”起来,让文物走进人们的视野甚至是生活。
人们只有用目光,进而用心灵触摸到文物,心中才能激发起对文物的热爱,进而关注和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全国有很多地方的历史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也大多把历史博物馆作为必游之地,这足以说明政府部门和人民大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都普遍提升,这正是文物发挥其“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功能的重要条件。
相信此举必定能够激发多数孩子对文物的兴趣,让文物
走进孩子的心中,让孩子触摸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不就完成了一种更高层面的传承了吗?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完成《史记》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是为了传,“藏之名山”的目的是在适当的时候传给可传之人。
《史记》在后世流传这么广,如果史圣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一代伟人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才是古瓷碗合适的传承人。
老收藏家把古瓷碗交给到孩子手中,既传递出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文化,也传达出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俯瞰历史长河,回首历史沧桑,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只有把文物背后的文化和文明传承好,让文物真正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传承下来的文物才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