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中国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中国文学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风、雅、颂
2.晚明小品文
3.唐宋派
4.明代四大奇书
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除韩愈、孟郊外,还包括卢仝、________等人。
2.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第一次将________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
3.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4.元杂剧《倩女离魂》是杂剧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
5.白蛇许仙的传说在明代被改编成《警世通言》中的著名小说________。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桃花扇》的作者、产生时代和主要内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并加以分析。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
”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
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
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
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
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先生之词,属于第二种为多。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何说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2.结合李商隐试论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武汉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中国文学史》考试试卷(A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解析:《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2.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顾名思义,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舂容大篇”相区别。
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小品文的选本和以小品命名的文集也随之出现。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除上面提到的这些文人之外,像刘侗、祁彪佳、汤显祖、冯梦龙等人都是当时较有成就的名家。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当时周作人曾称赞张岱等人的小品“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再谈俳文》)。
林语堂则从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等人文风中品味出“幽默闲适”的趣尚而加以提倡。
可以看出晚明小品文在这些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打上的某些印记。
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张岱《自为墓志铭》以坦露的笔法写出自己年轻时“极爱繁华”的生活经历,且不论这种生活态度的是与非,客观上他在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真我的形象,不带虚浮习气。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阐述的“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的道理,无所隐讳地表露出崇尚“无拘无缚”、“率心而行”的真实心态。
而王思任的《让马瑶草》则显出“笔悍而胆怒,眼俊而舌
尖”(张岱《王谑庵先生传》)的风格。
马瑶草即南明权相马士英,瑶草为其字。
文章痛斥了马士英专权祸政以及南明政权覆灭之际奔逃自脱的行径,其中写道:“当国破众散之际,拥立新君,阁下辄骄气满腹,政本自出,兵权在握,从不讲战守之事,而但以酒色逢君,门户固党,以致人心解体,土气不扬。
叛兵至则束手无措,强敌来则缩颈先逃,致令乘舆迁播,社稷丘墟。
观此茫茫,谁任其咎!”词意慷慨直率,淋漓犀利,作者胸中积藏的激愤昂直之气跃然纸上。
解析:考察晚明文学创作中的一股散文思潮,可以从时间、作者群、创作特点等方面回答。
3.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自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诘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王慎中、唐顺之以及与他们同时的李开先、陈束、赵时春、任翰、熊过、吕高号称“八才子”,力矫李、何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
他们的文学活动正值李梦阳、何景明去世而后七子尚未继起的复古主义的间歇期,一时影响颇大,李、何文集几乎受遏不行。
比王慎中、唐顺之稍晚的茅坤、归有光却正当后七子主持文坛的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继前七子衣钵。
再次发起复古运动,天下无不靡然成风。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摹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王慎中说:“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
”(《寄道原弟书几》)唐顺之的《文编》,选入《左传》、《国语》、《史记》等古文和韩柳欧苏曾王等大量作品。
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提倡唐宋文,影响深远,其书盛行海内。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曾,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王慎中提出文章要能“道其中之所欲言”(《曾南丰文粹序》),就是要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唐顺之认为“文字工拙在心源”,说作者只要“心地超然”,就是“千古只眼人”,“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据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否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答茅鹿门知县书二》)。
茅坤更进一步,强调文章家不只是要求之于“心源”,还要体察物情,莫逆于心。
解析:考察散文流派,可从时间、作者群、创作特点等方面回答。
4.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
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贾岛
解析:“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2.汉魏风骨
解析: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认为齐梁文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因此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
3.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出自晏殊的《浣溪沙》。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郑光祖
解析:《倩女离魂》是元朝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故事的雏形则更为久远,是在唐人传奇《离魂记》的基础上,由元代杂剧家郑光祖改变创作而成的。
5.《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解析:白蛇许仙的传说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经过演化又有了小说,《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关于白蛇传说答故事已初步定型。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桃花扇》的作者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
它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在许多方面均富有一定的艺术创造性。
孔尚任,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塘、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
他与当世文人、遗老冒襄、孙枝蔚、宗元鼎、叶燮、汪琬、吴绮、邓汉仅、石涛等交游,颇熟谙明清易代之际掌故,以侯方域、李香君事谱《桃花扇》传奇,誉满天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作《长生殿》的洪异并称为“南洪北孔”。
(2)《桃花扇》产生时代
《桃花扇》的创作时代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
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
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
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
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3)《桃花扇》主要内容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故名桃花扇。
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
但国已破,何为家?于是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2.(1)这段话是王国维对于境界说的阐发
在王国维看来,世界万物在每个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只有诗人,能将所见的须臾景物,述诸文字,使他人得见。
既写出了常人的感情,而常人又写不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诗人的密妙之处。
于是境界分诗人境界和常人境界。
诗人境界只有诗人能感受得到并写下来成为传世之作。
后人对其诗歌的解读因人而异,各有深浅。
将普通人情世故写入诗文中,这就是诗人存在的意义和其不朽的原因。
(2)分析
①境界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论词首标境界,论隔与不隔,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触及到艺术的特点一一形象问题;他所说的境界是“写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其霄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即要情景交融、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如此则是不隔,否则就是隔;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接触到主观和客观、心和物,以及形象分析问题。
在论写境和造境,即写实家和理想家之别,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问题;而造境必合乎自然,写境也必邻于理想,故二派又颇难分别,初步认识到写实、理想二派的紧密联系。
又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这些论点都已注意到阅世与观物的结合,给当时读者以相当大的启发。
②有些议论是失之偏颇的
例如论抒情文学作者阅世深浅问题,王国维强调主观精神的独立活动,但这并不符合实际,反而陷入唯心观点。
如李煜词抒情真实,正由于他亡国生活的真实体验而来,岂非阅世之故。
他举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无我之境,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其实一切文学本不可能有“无我之境”,就其所说“无我之境”而言,尽管在他的理论中能自成一个体系,但是这种唯心论调,如他在《红楼梦评论》中的“吾心宁静之状态”,
“无丝毫生活之欲存”,及“解脱”,必然会与现实生活相抵触,因此他的词论中也就不可避免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现象。
如举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说上片不隔,下片“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便隔了;其实这二句滥用典故,了无感情,其病不仅是“隔”;他评论姜夔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洽月无声”,“数峯清苦,商略黄昏雨。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句都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却把谢灵运的诗放入“不隔”之列,也令人不易理解。
总体而言,王国维的境界说在吸收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其不容置疑的文论史地位。
其《人间词话》依托于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在形式与内容上就不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且其写作主题游离,观点较为隐密,境界说也存在矛盾和不解之处,但这些都无碍于它在近代词学研究中首开先河的功绩,以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之所以说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原因在于:
(1)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品质
从更广阔的视野说,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
这些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所自。
(2)转益多师、兼备众体
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
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
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
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
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
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
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
而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
(3)语言意象方面的一脉相承
即使只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
例如,他的《杜鹃》、《石龛》诗,显然受到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的影响。
《晚登溱上堂》“江流静犹涌”,来自阴铿“大江静犹浪”。
《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来自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浪中生”。
《艳曲》“江清歌扇底,影旷舞衣长”,来自庾信“绿珠歌扇底,飞燕舞衫长”。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昔如水上鸥,今如置中兔”,来自鲍照“昔如鞲上鹰,今如槛中猿,等等。
意象的启发引起联想,产生类似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前人诗歌成就的熟悉与有意的吸取。
他非常推崇曹植和建安诗人,推崇陶渊明和谢灵运、谢眺、鲍照、庾信,特别是阴铿、何逊,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
对于陈子昂、初唐四杰、孟浩然、王维、李白,他更是推崇备至。
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
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历代学者也都对其及其创作给予了颇高评价。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
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是说杜甫兼有各家之所长。
宋人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
2.晚唐写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题材的诗歌比重有所下降,作家对这一类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热情也明显减退。
士人的情感由正面面向社会转向关注历史变迁,追求官能享受,咀嚼闲散生活的滋味,怀古咏史、爱情闺阁,以及吟咏士人日常生活的诗歌大量增加。
以李商隐的诗歌为例,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1)诗歌题材的多元化
李商隐的诗歌包罗甚广,既有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政治诗,也有吟咏怀抱、感慨身世的咏怀诗,还有托物寄情的咏物诗,也有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其中,后三类是李商隐的主要作品。
①政治诗中最著名的是《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此讽喻皇帝不识贤能。
②无题诗是咏怀身世、托物寄兴,抒发内心伤感迷离的情感,这是晚唐衰颓的象征。
比如最著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离愁别恨,缠绵悱恻,欲说还休,专一对内在情愫的细细揣摩,与盛唐气象相距何止千里。
③李商隐的另一首《锦瑟》,虽有题名,却只是截取首联二字而成,故也可视为无题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全诗所呈现的,是似有实无,但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这些意象互相交织,不明白到底在言说何物,但却能感受到弥漫的情思,朦胧多义,不可索解,而又被那种隐约幽微的情思所打动。
这是对晚唐诗歌内在性探索的最高峰,也是晚唐衰颓气象的最为深刻的展现。
(2)诗歌风格既凄艳又浑融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歌风格基本上可以用凄艳浑融来形容。
他对内心世界的开拓,对哀感凄艳的诗歌意境的追求,对朦胧多义意象的神奇使用,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成为晚唐诗歌的最高峰。
由于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其时像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结合的诗美已不能再现。
于是,对含蓄蕴藉的幽约细美的向往,被李商隐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而盛唐的壮丽,则转而为凄艳。
在李商隐的诗中,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歪与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形成哀感凄艳的诗风。
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中“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之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中“已足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之句。
他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写他的心境与感受,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总的来说,晚唐诗歌志气衰颓、情感迷离,专于一己之情绪,注重内在情绪的挖掘。
这在晚唐咏史怀古诗、苦吟诗派、爱情题材和隐士诗歌等类型中均有体现,而作为晚唐诗歌的典型代表,李商隐的诗歌大致体现了晚唐诗歌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