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附录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野外作业技术要点
1、考古测绘 (2)
2、考古调查 (2)
(1)、区域系统调查 (2)
(2)、遗址勘查 (3)
3、考古发掘 (4)
(1)、探方与探沟发掘 (4)
(2)、地层堆积的清理 (5)
二、采集及取样要点
1、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要求 (6)
2、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种类 (7)
(1)、人工制品 (7)
(2)、自然遗存 (8)
3、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方法 (9)
(1)、采集及取样的方式 (9)
(2)、样品的提取方式 (10)
(3)、各类遗存的采样方法举例 (11)
4、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数量 (13)
三、记录要点
1、田野考古记录的基本要求 (15)
2、文字记录要点 (15)
(1)、工作日记 (15)
(2)、记录表格 (16)
(3)、遗迹单位总记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测绘记录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影像记录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库房管理及资料整理要点
1、库房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记录资料汇总与存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采集遗物与样品的整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建立资料库与电子数据库...................................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一、野外作业技术要点
1、考古测绘1
①、遗址测绘目的在于获取反映遗址地形地貌特征的地形图,地形图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等高线2、水系3、沟壑、房屋4、主要交通线、测量控制点5、重要地表覆盖物6和其它重要标志性地物。

②、地形图至少应反映遗址现代微地貌特征和所处区域的自然景观,测绘后需绘制大比例尺地图7。

③、地形图的绘制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部门所能提供的测绘资料8,但必须与遗址三维测绘座标系统建立关联。

④、遗址测绘必须首先建立三维测绘座标系统,并在遗址上设立相应的永久性测量控制点9。

大型遗址需设定多个测量控制点,以满足遗址各个区域测量精度的需求10。

⑤、遗址测绘尤其是大型遗址需同时考虑到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对遗址进行适当的区域规划。

11
2、考古调查12
(1)、区域系统调查
1考古测绘指使用测量仪器对遗址和遗迹现象进行测量及相应的绘图记录,主要包括对遗址地形地貌的测绘和对遗迹现象空间分布形状的测绘。

这里主要讲遗址的测绘,遗迹现象的测绘部分放在“记录要点”部分。

2等高距以米为计算单位,可根据不同遗址的地形地貌特征及不同比例尺的地图选择。

地形平坦、比例尺较大的地形图可绘制等高距1米或小于1米的等高线;地形起伏明显、比例尺较小的地形图可绘制等高距大于1米的等高线。

3包括河流、古河道(可由地表调查和勘探确定)、湖泊、池塘、现代重要水利设施(水库、人工渠、机井等)。

4包括城镇、村落和零散房屋。

5包括第五章第十四条遗址发掘测绘系统的自定义测量控制点和实地能够观察到的各级国家测绘网的测量控制点。

6重要自然和人工植被。

7可根据遗址的大小选择1:1000、1:2000、1:5000或1:10000的大比例尺地图。

8包括1:10000或1:50000等大比例尺地形图、各种航片、卫片。

9测量控制点的埋设应以水泥为桩,中间固定刻有精确的十字形基点的钢条。

遗址至少应设立两个测量控制点,以永久性确定遗址三维测绘系统的基点和方向。

10大型遗址面积较大,需在各处设立测量控制点,并通过系统差分的方法解决诸如地球曲率等原因造成的测量误差,求得各测量控制点统一的三维坐标。

11大型遗址为了发掘工作的方便,可首先对遗址进行区域规划。

遗址分区为照顾到探方编号的方便,即避免出现三位数字的情况发生,每区一般以400米×400米见方为宜。

12考古调查包括对一个小流域或区域的全面系统调查和对单个遗址的详细勘查两部分。

①、区域系统调查又称“拉网式调查”13,以全面系统记录调查区域14内地表15暴露遗迹遗物状况为主要目标。

②、区域系统调查为多人参加的大型集体调查项目,必须设有调查领队,主持和协调各项工作。

16
③、区域系统调查可采用的方法较为灵活,但均应强调工作的系统性17和全面性18。

无论何种工作方案,均需设计制定供每个或每组成员填写的“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

④、调查过程中,成员之间应保持固定距离,在领队统一协调、指挥下平行前进。

每个或每组成员均要按照调查方案所预先设定的单个有效控制点19为基本单元,观察地表暴露遗迹遗物,并填写“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一个有效控制点需填写一张记录表。

⑤、有效控制点的大小,即网眼的大小可根据地表暴露遗迹遗物的不同情况做出即时调整,但必须随时记录在“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上。

⑥、发现暴露遗迹现象较多的断面,应做重点清理,并单独记录20。

⑦、每天工作结束后,由专人收取、审核各成员填写的“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21,填写审核意见,将表格数据输入相应的“区域系统调查数据库”22,并将表格及相关资料整理、归类、登记入库。

⑧、由领队主持,定期召开全体成员参加的调查工作总结会,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方案。

23
(2)、遗址勘查
①、遗址勘查旨在通过对单个遗址的详细勘查,全面了解遗址的堆积状况24、文化性质25、景13国外也称为“全覆盖式区域调查”(Full coverage regional survey)。

14这个调查区域指地理单位上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如一个小的河流流域。

15包括地面散落遗物和自然或人工断面所暴露的遗迹。

16调查领队的职责为: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协调工作进度,审查各成员各项工作状况,主持编写调查报告。

17系统性主要是因为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较多,因此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统一标准,以便调查资料的有效共享和对比研究。

18全面性主要指设定的研究区域内的每一块土地均应调查到,从而达到全覆盖的效果。

19单个有效控制点即拉网调查时网眼的大小,如调查成员之间保持40米的距离平行前进,每前进40米记录一次,那么一个成员所能记录的单个有效控制点的范围即单个网眼的半径为20米。

一般来说,网眼越小,调查的分辨率越高,反映的地表暴露信息越丰富。

20记录内容包括地形图上的断面长度、走向和清理部分所在位置的测绘,清理部分的文字(主要是填写“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照片、绘图记录。

21包括表格中所记录的采集遗物、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核对。

22数据库的格式无固定要求,但需与“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相对应。

23由于不同调查区域环境、遗址保存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术研究目标的需要,调查过程中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客观条件的问题、技术问题或产生了一些新的学术问题。

为了便于调查成员之间的沟通,定期的总结会和调查方案的适当调整是必须的。

24指文化层的分布范围、深度、厚度、层次结构、保存状况等。

25包括文化属性和时代的判断。

观布局26、功能结构27等信息,建立遗址档案资料,为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必备的资料。

②、遗址勘查的主要方法有剖面清理、地表遗物采集和钻探,所有的勘查结果均需详细记录在大比例尺地形图28上。

③、剖面清理主要是清理、观察、记录遗址上不同地点地层断面所暴露的文化层堆积状况,并综合各地点的情况做出整体性的复原推断。

A、清理地层断面时只需将表面浮土去除,划分出暴露文化堆积的层次关系即可,切忌随意铲平断面和向内掏挖。

B、清理完毕的地层断面需做完整的记录:绘图、照相、填写“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每个剖面的每个观察点均要单独编号29。

C、断面上暴露出的遗物应按照地层关系分单位采集,如需收集多学科研究所需土样,应按照不同学科的需要采集少量暴露于外表的土壤,切忌向内深挖。

④、地表遗物应按抽样方法采集30,重点采集能够说明遗址堆积文化性质、功能的典型遗物。

同时应注意到不同类型遗物的分布范围和密度。

⑤、必要时可对遗址进行适当的钻探,以了解文化堆积的分布范围、重要遗迹的形状布局等信息。

A、钻探会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钻探的方法应当慎用。

探孔不能过密,钻探时触及文化层或遗迹即当停止,以减少对古代遗存的破坏。

B、能够说明问题的重要探孔需测量其三维座标,将其位臵标注在遗址平面图上,并填写“钻探记录表”。

3、考古发掘31
(1)、探方与探沟发掘
①、探方与探沟是田野发掘32的基本工作单位,田野发掘中可根据文化堆积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大小的探方或探沟。

一般来说,探方的规格有1×1米2;5×5米2;10×10米2;5×10
26与遗址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古河道、湖泊、台地等景观信息也属于遗址勘查的范围。

27尽量搞清楚遗址的功能区划、布局结构,为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信息。

28为了记录的准确、便捷,提倡采用矢量化的电子地图。

29剖面必须在地形图上有所标示,可以不用编号。

但剖面上的每个观察点必须编号,可以P开头。

每个观察点所暴露出的遗迹单位可统一编号,遗迹单位的编号代码可与考古发掘时所常用代码保持一致。

如,
P1H1、P1F2、P2M3等。

30抽样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系统抽样、随机抽样或目标抽样等。

31考古发掘部分的技术要点主要分探方与探沟发掘和地层堆积的清理两部分。

32即包括遗迹现象的清理,也包括遗物采集、取样和记录、资料整理和建档等内容。

米2几种33;探沟的规格有2×10米2,可视具体情况延长。

②、探方与探沟的方向一般应为正南北,并与遗址的三维测绘座标系统保持一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地势选择34。

③、探方的编号系统要求与遗址的区划和三维测绘座标系统建立关联,编号可按照“T+南北向编号+东西向编号”或“区号+T+探方号(南北向+东西向)”的样式编写,如探方“TS8W6”或“ⅢT7274”。

35
④、探方发掘过程中要保留东边和北边1米的隔梁,东北1×1米2为关键柱。

隔梁与关键柱可有效观察探方内地层堆积的变化,变化情况应即时在隔梁上标示清楚。

发掘过程中,如果隔梁和关键柱妨碍了对地层和遗迹现象的整体观察把握,可在绘制了剖面图之后将隔梁打掉。

36
⑤、探沟发掘的主要目标是解剖探察遗存的堆积层位关系,探沟剖面是观察的重点,但如遇到重要遗迹现象,亦可向周围做适当扩展。

探沟深度超过2米,则需事前考虑留出便于出土的台阶,台阶宽度应不窄于1米。

37
(2)、地层堆积的清理
①、堆积单位是遗址现场可区分的最小堆积体,是一次性人为或自然原因的结果,是田野考古发掘中清理、记录地层堆积的最小单位。

遗迹单位由一个或多个堆积单位组成,是相对完整的功能单位。

堆积单位和遗迹单位是田野发掘现场观察、清理、记录工作的两个核心概念。

38
②、不同的遗迹单位应统一编号,如:H-灰坑;F-房屋;M-墓葬;G-沟;J-井;L-路;
331×1米2探方常用于旧石器遗址或新石器遗址的石器加工场等遗迹的发掘。

这种小型探方便于出土遗物三维座标的准确记录,但由于过于琐碎,不利于对遗迹现象的整体性把握。

随着电子全站仪等先进测量仪器的普及,这种小型探方有逐步被摈弃的趋势。

5×5米2探方是遗址发掘中最常用的规格,适用于堆积现象较复杂,但地层结构较清晰的北方居住遗址的发掘。

10×10米2探方适用于堆积现象不甚复杂,但规模较大的遗迹的发掘,如大型宫殿建筑、墓地等。

5×10米2探方适用于堆积现象较复杂,但地层结构不易划分,且发掘过程中常需排水的南方居住遗址的发掘。

34如地形狭窄的沿江、沿河地区等。

35对于探方的编号,没有过统一的要求,或按序号,探方布设到哪里就编到哪里。

多年度发掘,则在探方号前再加注年度号。

这种编号方法的缺点是容易混乱出错,或因探方布设位置不同,而探方号的空间分布没有连贯性,查阅很不方便。

如果将探方编号顺从座标系统,则探方号本身就能体现出其在遗址上的位置。

如TS8W6方,指距0点南第8、西第6个探方(探方边长5米)。

同一位置,亦可编为Ⅲ区(即第三象限,假定每400×400米2为一个区)T7274号探方(72为第三区原点纵轴第72,74为横轴第74)等等。

但在这类编号方式中,唯有前者的序号是开放的,如果忽略地球表面曲率不计的话,可以编得无限远,尤其适用于大型遗址的规划。

36使用电子全站仪等精确测量仪器在统一的测绘座标系统下,即便打掉隔梁和关键柱后,也可虚拟复原出隔梁和关键柱的准确位置,并根据地层堆积的变化,续接探方四壁剖面图。

37如探沟深8米,则应事先将探沟定为5米宽,先发掘4米部分,并保留1米做成台阶。

深至2米后,将发掘部分收缩为3米宽,再保留1米宽做成继续向下的台阶。

依次类推,至探沟底部,形成四级台阶,每级台阶深2米,宽1米,便于出土和人员上下。

探沟底部仍有1米宽,便于采样、绘图和记录。

38堆积单位相当于西方田野考古学所使用的context概念。

一个遗迹单位由一个或多个堆积单位构成;而遗迹单位之间又存在叠压、打破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遗址的地层堆积结构。

这种堆积单位-遗迹单位-地层堆积的相互关系网络,即形成了所谓的matrix。

中国传统田野考古学中的遗迹单位实际上是matrix中的一个具有完整功能单元的context组合。

Y-窑;TJ-台基;JM-界面。

堆积单位的编号应纳入遗迹单位编号之中,如:H1①-灰坑H1填土第①层39;F2D1②-房屋F2第1号柱洞内填土第②层。

③、依据土质、土色及参考其它相关现象区分堆积单位,完整把握遗迹单位的边界形态。

④、发掘过程中应首先判断不同堆积单位之间的早晚关系,并按照地层堆积形成的相反顺序逐一清理。

⑤、判断不同堆积单位之间早晚关系应采用平剖结合的方法,可先从关系清楚的堆积单位的清理入手,形成更多的观察剖面,尽可能利用可观察到的平面和剖面信息做出综合判断,切忌探方内随意试掘。

⑥、遗迹单位应完整揭露,并理清其结构布局,必要时可采用小范围解剖的方法,搞清各部分堆积的形成顺序,复原其建造过程。

遗迹单位的清理也应按照其不同堆积单位形成的相反顺序进行。

⑦、重要的遗迹单位应实行保护措施。

或整体切割移动至实验室保护,或采用现场保护的方法40。

⑧、一般以堆积单位为一次清理作业的对象。

清理过程中,较大或复杂的遗迹现象,应采用分部分揭露的方法,先发掘其中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处理大面积层状堆积时,应控制各部分的清理进度,保持一致。

⑨、发掘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堆积单位之间的界面。

对于其中反映人类行为活动迹象的活动面应当作重要遗迹现象,完整揭露,详细记录。

A、活动面是一个时期人类行为活动的载体,理论上是一个无限延展的二维空间,其概念不同于界面,但活动面又必须以界面为依托,常形成于各类不同的界面之上。

因此,遗址中活动面的揭露要充分联系不同堆积单位之间的界面。

B、活动面是判断各类遗迹现象“共时性”的重要依据。

因此,遗址中活动面的揭露要充分联系与其密切相关的各类遗迹现象。

二、采集及取样要点41
1、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要求
①、需要采集及取样的出土资料主要是遗物。

重要的遗迹现象和遗痕如特定场合下的人的手迹、足迹、工具痕迹等也应该进行采集,采集时可采用整体或部分切割的方式,以不能破坏
39灰坑H1与灰坑H1内的填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H1本身是一个堆积单位,也是一个遗迹单位(即一个cut);H1内填土是H1使用或废弃后的堆积,本身又可分为若干堆积单位(即不同的deposit)。

40条件允许可建遗迹现场博物馆,条件不允许则应停止发掘,并原地回填。

41采集指遗址调查或发掘现场直接收集到的遗迹和遗物;取样指遗址调查或发掘现场收集土样,并送至实验室,使用特殊的方法进一步获取其中古代遗存和相关研究信息。

其完整性为原则。

②、遗物分人工遗物和自然遗存。

人工遗物指由人类制造或加工的物品,如石器、骨(角)器、陶(瓷)器、木(漆)器、铜器、铁器等;自然遗存指人为遗留在遗址里的,以及虽然并非由于人为原因而出现在遗址堆积里,却与阐释人类活动相关的动植物(包括人类遗骸)、矿物遗存等。

③、遗物采集可根据研究需要和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法,但必须保证采集方法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A、系统性。

指遗址的采集和取样自始至终应保持统一的标准。

B、针对性。

在无法对遗址上全部种类的资料实行全部采集的情况下,考虑到发掘遗址的不同学术目的。

资料采集方法的设计应与这个目的相关。

42
C、有效性。

有效性通过采集方法、采集种类和采集数量来实现,保证资料获取的客观、全面、准确,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

④、各类遗物均应按堆积单位采集和取样,按堆积单位编号记录。

⑤、臵放原地的遗物,应先做绘图、摄影记录,编号后起取43。

⑥、易损遗物、特殊遗物的采集和重要遗迹的整体起取等技术性强的工作,应聘请专家进行。

⑦、所有采集品和取样样品皆必须有相应的包装措施和详备的编号记录。

⑨、所有采集品必须同时附有相应的标签。

标签要写明采集品的种类、数量、所属单位、采集方法、采集者和采集日期。

标签须一式两份,用小塑料封口袋密封,与采集样品一起包装。

标签的内容应用记号笔直接写在包装袋外。

2、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种类
(1)、人工制品
①、人工制品主要包括五大类44:
A、生产工具类:包括狩猎采集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

B、生活用具类: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具。

42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遗物采集与取样还受到遗址性质、年代、保存状况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限制。

因此,规定一个适合所有考古发掘的遗物采集技术标准,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里只规定原则要求和最低采集技术标准。

43如随葬品、房子或窖穴内摆放物品、人类及动物遗骸等。

44包括石、陶、骨、角、蚌、木、竹、漆、铜、铁、金、银、玉、琉璃、玛瑙等各种质地。

C、武器类:包括主要是冷兵器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各种武器。

D、装饰及艺术品类:包括专门用于装饰人体本身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装饰用品和各种形式的艺术品。

E、特殊功能用具类:包括宗教、礼仪、占卜、盟誓、契约等特殊场合所使用的特殊物品及反映社会等级分化的特殊贵族奢侈品等。

②、上述人工制品除了完整品和破碎品之外,人工制品制作过程中的原料、加工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坯料、废坯料、废料、残次品等包含有加工工艺特征的人工遗物也在重要的采集之列。

(2)、自然遗存45
①、有机类遗存
A、人类遗骸:包括各种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骨骼遗骸。

保存于非酸性土壤中。

B、动物类遗存: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类、陆生软体动物、水生软体动物、昆虫、有孔虫类和寄生虫等各类动物遗存。

主要保存于非酸性土壤中。

46
C、植物类遗存:其中属于大植物类遗存的有木头(木炭)、果实、种籽等;微植物遗存的有植硅石、花粉、植物孢子、硅藻等。

常以碳化的形式保存于土壤中。

②、无机类遗存
A、烧土块和烧土颗粒:由于人类用火活动而有意或无意烧烤并结实的粘土块或粉碎后形成的颗粒。

B、土壤:保存成土结构完整的土壤样品可用于土壤微形态学研究47,土壤本身也可做相关化学分析48。

C、沉积物:保存在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沉积物可用于探索遗址中的沉积序列和水流冲积的影响等问题。

③、年代学研究样品
上述有机类和无机类遗存除了能够用以阐释人类的行为活动之外,还是年代学研究的重要材
45自然遗存包括有机质遗存和无机质遗存,是与阐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遗存,因此自然遗存的范围必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进步而不断扩展。

这里仅提供一些最基本的且目前研究较成熟、充分的自然遗存的种类。

46其中,软体动物在碱性或中性土壤中保存较好,昆虫和寄生虫在饱水环境中保存较好。

47土壤微形态学研究可讨论遗址文化堆积中蕴涵的成土作用、土壤结构与人工干预情况、遗迹单位的功能等,并开展有关堆积埋藏学的研究。

48土壤化学分析可了解到土壤的成土作用与气候影响、土壤酸碱度和耕种与畜牧管理的影响等内容。

料。

49
3、出土资料采集及取样的方法
(1)、采集及取样的方式
①、全部采集
A、全部采集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堆积中所有发现的遗物均采集。

全部采集要求采用统一的方法,如筛选法,对所有清理出的文化堆积的土样全部进行筛选,获取其中所需的遗物。

B、全部采集是收集遗物最全面的方法,只要条件允许,无论何种类型的遗物均应采用全部采集的方法收集。

C、全部采集并非一网打尽,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样品提取方法的改进,全部采集所能收集的遗物的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增加。

因此,倡导在田野发掘现场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全部采集的具体方法。

②、抽样采集
抽样采集是在无法实现全面采集的情况下50,采用抽样的方法,以部分认识整体的一种采集方法。

抽样采集主要是针对采样区域的选择上,首先采用抽样的方法选取具体采样的区域,然后在采样区域内再进行样品的采集51。

常用的抽样采集方法有: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判断抽样三种。

A、随机抽样。

又称“简单随机抽样”,采用随机性的原则选取采样区域进行取样,是最简单、最普遍的抽样方法。

选取取样区域时,要保证每个取样区域应独立地、等概率地被抽取。

B、系统抽样。

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是首先将总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个部分中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的采样区域的方法。

52
C、判断抽样。

又称“目的抽样”或“立意抽样”,是一种由专家或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所选样本的方法。

这种抽样方法一般是对调查的总体先作总的了解,然后主观地、有意识地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并通过典型个案的调查研究借以掌握总体的情况。

53
49多数有机类遗存可用于碳十四年代测定;烧土块和烧土颗粒、土壤可用于光释光等方法的测年。

50如遗物或包含遗物的土壤样品数量过大,无法实现全面采集。

51采样区域内样品的采集又有全面采集、抽样采集和柱状剖面采集三种方法,但一般情况下应为全面采集。

52系统抽样方法同样可以保证每个采样区域被抽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种方法可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多的情况,同时操作简便,实施起来不易出错,所以在考古抽样中应用十分普遍。

但这种抽样方法也可能产生系统性的误差。

53判断抽样可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抽样的区域,因此这种方法在田野发掘取样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但是这种抽样研究所得结果一般不宜推广到大范围,否则很可能造成失误。

判断抽样一般适用于下列两种情况:(1)探索性研究,为设计、进行正式抽样或全面采集打下基础。

(2)总体范围较小,只能抽取极少数个案作样本,若用简单随机抽样可能遗漏更重要或更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