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通⽤5篇)
在现实⽣活或⼯作学习中,⼤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评功摆好,⽽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佳医⽣先进事迹材料(通⽤5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1
有⼀种追求,看似平凡⽆奇,它却成就着不凡的业绩;有⼀种追求,看似朴实⽆华,它却辉煌着⼀个⼈的⼀⽣,那就是:热爱中医,⽢于奉献。

作为⼀名40岁左右中医门诊医⽣,他看上去还那么年轻,但是他的中药却是远近闻名,他就是中医院医⽣周道春。

说到中医中药⽂化的博⼤精深,在⼈们印象中中医中药在养⽣保健⽅⾯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可治病救⼈⽅⾯似乎西医要来得快些。

但是前不久因为⼀些事,让⼈着实领教到中医中药的神奇,也让笔者真正近距离认识了周医⽣。

⼀位朋友长期从事伏案⼯作,因为颈椎病严重影响到⼯作和⽣活,她原本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吃激素类药物,西药这⽅⾯是不能考虑了,很多理疗项⽬也不能做,除了针灸。

⽆奈神经压迫症状太严重了,⽽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针炙,治疗效果⾃然不明显,症状越发严重。

她让笔者带她找周道春医⽣看看,据说这位医⽣素有“周半仙”之称。

笔者以前只是听说,从没接触过周医⽣,碍于朋友请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周医⽣。

虽然中药没有副作⽤适合养⽣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笔者还是侧重于西医。

看了检查单,周医⽣详细四诊之后开了五副中药,笔者看了下也就⼏味中药,也没开西药。

他只是将中药煎服法详细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再想其它办法吧!这是周医⽣的原话。

⽼实说,当时也就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所谓病急乱投医,笔者只是希望能帮朋友做些事,⾄于效果⾃然要看吃药后才能确定。

在陪朋友就诊全过程⾥,⾄始⾄终周医⽣都是⾯带微笑⼼平⽓和,这样的医⽣有时本⾝也是⼀种正能量的传递。

朋友回家就开始煎中药喝,第⼀天没有什么变化,到第三天早晨打电话给笔者,电话那头她兴奋告诉笔者,感觉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且好像也没有之前那样僵硬了。

笔者听了之后⼼⾥还是有点犯嘀咕,就⼏味中药,有那么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药之后,迫不及待的让笔者带她再去找周医⽣,去时病⼈很多,就陪朋友在⼀边等,⼀边看他给病⼈看病。

周医⽣看病那才叫四平⼋稳,⽆论病⼈如何多,始终坚持认真耐⼼,有时候遇到⽼⼈家,看上去状态不好的,都是亲⾃搀扶病⼈就座。

后来听朋友说她⼜去复诊⼏次,最后⼀次去时,周医⽣说不⽤吃药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法坚持颈部活动就可以了。

⾄今朋友颈椎病没再复发过。

也许是说者⽆⼼,听者有意,⼀次笔者先⽣同事到他办公室玩,谈及脸上患有激素性⽪炎痛苦不堪,西药是不敢吃也不能涂,但是脸部痒痛症状却很明显。

曾经如花似⽟容颜现在变得红⼀块⽩⼀块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

之前看了不少地⽅始终不见效果,先⽣就建议她试试吃中药调理,反正中药也没多少副作⽤,这是很多⼈都知道的事实。

如果说上次笔者是半信半疑,这次找周医⽣则有点想挑战的意思。

周医⽣在详细四诊之后还是只开五副中药,依然谦逊地说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觉⽪肤不痛不痒症状好些就再来。

⼏天过去没有接到电话复诊,想必这中药也没有那么神奇,也就没再多问。

没想到后来笔者先⽣告诉她说同事吃了中药效果很好,脸部感觉舒服多了,因为不好意思⿇烦笔者,她⾃⼰找周医⽣⼜开了中药,还⼀直在吃呢。

为了美她打算坚持吃⼀段时间中药,最重要的是她从周医⽣那⾥懂得⼀个道理,像她这样的⽪肤⽑病更多的需要内调⽽⾮外治。

这以后遇到难缠的问题都喜欢让病⼈找周医⽣,他都是只开五剂中药先吃吃看,这句话已成了他谦虚待⼈的⼝头禅。

作为⼀名医⽣,他总是从病⼈的⾓度出发,理解病⼈的困难,设⾝处地为病⼈着想,尽⼒让病⼈少花钱看好病,能⽤中药解决的尽量不开西药,能不⽤检查的就不检查。

在病⼈当中树⽴了良好的⼝碑,病⼈之间⼝⼝相传,慕名前来的病⼈越来越多,以⾄于他每天都不能按时下班,有时候病⼈实在太多了,就让家⼈将饭送到单位,简单吃点再接着看病⼈。

因为有很多病⼈很多来⾃农村,难得上来看病,不忍⼼让病⼈等太久。

即使节假⽇休息,只要有病⼈打电话,他就到医院来上班。

他经常说的⼀句话:“⽣病也不能分节假⽇,⼈家也是没办法。

”朴实的话语⾥透露出周医⽣满满的责任⼼和爱⼼。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2
他出⽣在医学世家,⽿濡⽬染,从⼩就希望长⼤成为⼀名医⽣,为病⼈解除痛苦。

见到了各种病⼈的疾苦,⾼考后如愿以偿成为⼀名医学院学⽣,在五年的医学⽣涯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的时候,多次受带教⽼师表扬。

2002年7⽉他来到了天长市中医院开启⼈⽣的新篇,跨⼊了职场⽣涯。

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14年的医⽣⽣涯,他勤奋⼯
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信服别⼈,以崇⾼的医德塑造⾃⼰,在平凡的岗位上热⼼服务病⼈。

⼯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只要医院需要,不分⽩天⿊夜,只要病⼈需要,风⾬⽆阻。

把苦、累、脏留给⾃⼰,将乐、安、康送给病⼈。

他曾经持续给⼀位没有⼼跳呼吸的病⼈按压⼀个多⼩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个鲜活的⽣命就这样结束。

有时遇危重病⼈,他以院为家,⼀夜⼀夜的守护,直到病⼈转危为安。

曾经有⼀次千⾟万苦把病⼈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命最⾼的尊重。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

”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和职业操守的⼈才能做到。

2012年,他在江苏省⼈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

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次呼吸危重病⼈的抢救及会诊,把⼀个个病⼈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抢救的新纪元。

与张晓东医⽣⼀起开展了⽓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平。

在内⼆科⼯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都有,本着对病⼈负责的态度,他⼀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

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以命相托,他要以⼼相对。

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中,他始终病⼈最多,服务最好。

病⼈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案。

对病区急危重病⼈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的会诊也同样如此。

⼀周⼯作时间70⼩时以上成为常态化。

⼯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送红包的情况,他⼀概婉⾔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存在账户上。

作为⼀名医⽣,他深深懂得敬业精神⾄关重要。

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作;就是要以病⼈为中⼼,全⼒为病⼈解除痛苦;就是要对⼯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就是要关爱病⼈,⽢于奉献。

选择了医⽣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选择了⾼尚,选择了奉献。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3
曾是⼀名家庭医⽣团队成员,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她⼜⾛在精扶贫的最前线,在她分管领导局长的带领下负责全区19个专项扶贫项⽬之⼀的健康扶贫,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情⼯作,为保障全区动态调整的4851户10853名建档⽴卡贫困⼈⼝的健康忙碌着。

她⽇复⼀⽇、年复⼀年地操持着理清贫困患者的患病情况、建⽴分类救治、实施卫⽣扶贫救助等⼯作,确保建档⽴卡贫困⼈⼝县域内住院/慢性病门诊⾃付费⽤控制在10%以内。

她的⼯作得到了扶贫同⾏、卫健系统和贫困患者的⾼度认可,为辖区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有效结合家医服务⽅式,全⾯理清贫困⼈员患有慢性病情况
在2017年,刚接⼿健康扶贫⼯作时,她研读健康扶贫政策,并常思考,“如何才能摸清贫困户的患病情况并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怎样才能提⾼贫困户的⾝体素质?⼜怎样能让他们提⾼养成健康的⽣活⽅式呢?”带着⼀系列的疑问请教了她的分管领导唐局长后,得到了启发,有了许许多多的构思、想法及规划,⽴马⾏动起来,⾸先⽤最短的时间,有效利⽤家庭医⽣上门服务模式,对辖区内的贫困户进⾏全⾯摸排患有慢性病情况,她时常与家庭医⽣团队⼀起⾛村⼊户、风⾬⽆阻,吸取可⾏性的经验⽤于铺开全区慢性病覆盖⼯作中,通过⼤家的共同努⼒,先后多次⼊户摸排、核实后,全区共计摸排出疑似约1426⼈患有不同程度、不同病种的慢性病。

⼆、随时掌握动态,及时跟进认定进度,全⼒保障贫困患者得到精准有效救治
⼀⽅⾯针对摸排出疑似患有慢性病的⼈员她⼜发动全卫健系统⼒量,结合县级医院与乡镇卫⽣院医疗资源,集中发放筛查告知书,有序展开全区的建档⽴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认定⼯作,她时常强调,在慢性病认定⼯作开展过程,既要实事求是,⼜要分门别类。

针对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个别特殊贫困⼈员⾏动不便,⽆法到医院办理的要我们组织家医团队亲⾃上门协助办理,要让符合条件的贫困患者及早通过认定并享受到慢性病维持治疗(门诊特殊疾病)政策。

在全卫健系统共同努⼒下,从2017年12⽉底只有857⼈次(728⼈)贫困患者享受门诊特殊疾病补助增加到2650⼈次(2081⼈)贫困患者享受门诊特殊疾病补助;⾜⾜新增了1793⼈次(1353⼈),在慢性病的认定⼯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另⼀⽅⾯卫⽣扶贫救助基⾦也同时发⼒,截⽌⽬前,共救助建档⽴卡贫困患者10990⼈次,合计使⽤卫⽣扶贫救助基⾦647.47万元;确保了建档⽴卡贫困⼈⼝县域内住院/慢性病门诊⾃付费⽤控制在10%以内。

三、强化内外宣传、提升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
脱贫攻坚所包含的近20个专项⼯作中,健康扶贫的政策最为专业、也最为复杂。

相关政策涉及医保局、财政局、卫计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在病种的分类与救治⽅⾯,也存在着不同的报销⽐例。

为了提升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通过各种途径和⽅法的宣传让贫困户和基层群众知晓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传统的'宣传⼿册、宣传单、电视、⼴播、微信、⼿机报外,她曾到⽩马关镇政府、⾦⼭镇政府等地⽅向驻村第⼀书记、镇村⼲部宣讲健康扶贫政策;同时要求所有的医务⼈员必须⼈⼈知晓、⼈⼈过关、⼈⼈宣传。

特别保障了贫困患者100%拥有⾃⼰的家庭签约服务医⽣团队,医务⼈员通过⾛村⼊户开展对贫困患者的慢性病随访和家庭签约服务时,⾯对⾯的对患者及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扶贫政策的解读和宣传,提升贫困患者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

为了⽅便贫困患者的治疗与咨询,她的⼿机、微信24⼩时开放,及时为需要咨询的群众答疑解惑。

四、兢兢业业、砥砺前⾏,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畏艰⾟、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她经常放在嘴边的⼀句话,昨年年底她代表区担任调查员到汉源县参加脱贫攻坚县际交叉考核,有天在汉源县⼀个叫苏古村的地⽅,她需要到苏古村10组,但10组位于⼭顶上,是⼀条盘⼭公路婉蜓上
升,每个转弯处只有先倒车退⼏⽶,才能拐上去,汽车紧紧贴着道路内测⾏驶,同⾏的调查员问她怕不怕?我们会不会⼀个刹车没刹住掉下⼭崖去,她说:“怕肯定怕呀,但必须⿎⾜勇⽓前⾏,正是由于住得偏远,我们才更要去看⽼乡家中⾃来⽔、⼴播电视、通信信号等是否齐全,我们要把⼯作做实、做细才能更好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啊!”
⽽且她有个习惯每到⼀户贫困户家中,总要先问对⽅厨房和卧室在哪⾥?到厨房掀开锅盖查看家⾥伙⾷,拧开⽔龙头看是否有⽔,关切地询问贫困户“⾐服够不够穿、冬天过冬棉⾐有没有”等等情况,总是很仔细、认真地问实问清每⼀个问题,填好每⼀份问卷,同时她也是团队中解答健康扶贫专项政策的好能⼿,对健康扶贫政策相当熟悉,同伴们总是在遇到健康扶贫相关问题能第⼀个想到她,平时也经常得到同伴们及带队领导的⼀致好评。

在今年她⼜被区上抽调参加全省统⼀安排部署的”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排查区上专班的⼯作中,在炎热的两个⽉⾥,她每天穿梭在贫困户的家中,认真核实两不愁三保障实际情况,为我区脱贫攻坚战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4
从事肾脏风湿内科医疗事业已20余年,作为我省⼤型综合三甲医院肾脏风湿内科、省内重点学科及省慢性肾脏病科技创新⼈才团队领衔⼈,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的学术造诣,在肾脏病学专业领域成绩突出,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同⾏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

⼀、仁⼼仁术保患者,提供⼀流服务,造就黔贵第⼀肾科品牌
⼀是倾⼼倾情服务患者。

从医⼆⼗余年来,始终坚持“医者⽗母⼼”的原则,把患者的⽣命安全放在第⼀位。

在汶川抗震救灾、平塘煤矿透⽔事件、抗击危重症“⼿⾜⼝病”、“禽流感”、“甲流”等重⼤医疗卫⽣突发事件中带头成⽴本学科的专家组,牵头会诊、靠前指挥。

参与抢救我省⾸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成功救治3个⽉及以下的溶⾎尿毒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救治我省⾸例抗GBM阳性患者等。

⼆是搭建平台服务患者。

2009年成功将肾脏风湿内科打造成为“中国腹膜透析卫星中⼼”、“省腹膜透析培训基地”;成⽴了省内⼤型的⾎液透析病房、腹膜透析室、结肠透析室、为省内1万多名尿毒症患者提供了救治的平台。

2010年带领肾脏风湿内科团队与⼴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共同成⽴了“院⼠⼯作站”,培养了⾼⽔平的临床型和科研型博⼠研究⽣。

2011年成功将肾脏风湿内科申请成为我省唯⼀的国家级“⾎液透析培训基地”,和本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全省88个市、州、县培养了400余名⾎透、腹透医护⼈员。

2012年与泌尿外科共同组建了***省肾脏泌尿疾病研究所,并协助成⽴了中华医学会省⾎液净化学分会。

2013年成功获得***省慢性肾脏病科技创新⼈才团队及省重点学科称号。

⾎透、腹透、结肠透析每年达58000⼈次,较2009年增加6倍;病房床位数增⾄77张,出院病⼈3228⼈次,较2009年增加180%。

⼆、精益求精兴医术,创造⼀流业绩,成就科研学术硕果累累
⼀是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临床经验。

在繁重的⼯作任务中,仍然挤出时间不断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对肾脏风湿系统疾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研究有独到见解。

⼆是不断研究新领域,攻克肾科难题。

多年来对慢性肾脏病抗肾纤维化的研究获得2008年⽇本长崎医学会奖;锌指转录因⼦Snail-1和GF/IGF-1轴对肾⼩管上⽪和间质的作⽤及调节机制的研究获省医学会科技进步⼆等奖;慢性肾损害肾⼩管间质纤维化进展及⼲预措施的研究获2012年度省科技进步⼆等奖;不同⾎液净化模式对危重症的救治获2013年度国际⾎液净化⼤会杰出论⽂奖。

对多中⼼狭窄或闭塞的疑难Cuff管的置⼊、腹膜透析对3个⽉以下婴幼⼉危重症的救治、双重⾎浆置换疗法等成为学科⾃⾝的医疗技术特⾊,在国内均处于先进⽔平。

三是不断追赶学术前沿,占领学术⾼地。

近年来主持国家⾃然科学基⾦和科技部民⽣项⽬各1项;参与卫⽣部重⼤项⽬和科技部⽀撑项⽬2项;主持并参与国际合作项⽬2项,省部级课题15项,厅级课题8项,共拥有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共发表专业论⽂75篇,其中SCI收录3篇,核⼼期刊32篇。

三、⾄真⾄诚育团队,培养专业⼈才,铸就医德仁术精英
⼀是打造⼀流肾科团队。

积极带领团队参加美国肾脏病年会、亚太风湿病学会及每年的全国年会等。

近年来,带队参加国家级学习班5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78⼈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79⼈次。

团队⾻⼲近年来在省级以上⼤会发⾔50多次;国家级⼤会发⾔10余次;国际⼤会发⾔3次。

⽬前,学科团队24名医⽣中,⾼级职称8⼈;博⼠3⼈、硕⼠17⼈。

⼆是培养⼀流学科科⼈才。

作为贵阳医学院附属⼈民医院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度重视临床教学⼯作,带领团队每年承担2000多学时的教学⼯作,共带教600多名本科实习⽣,培养了46名进修⽣,11名硕⼠研究⽣,2名成长为博⼠研究⽣。

为全省肾科专业培养了400多名医护⼈员。

荣获2011年度“全科医⽣转岗培训⼯作优秀指导教师”。

三是积极开展务实合作。

除发展肾脏风湿科各亚专业外,还与⼉科ICU合作开展组合式体外多器官⽀持对⼩⼉急性中毒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并成功救治3个⽉溶⾎尿毒症患⼉;与呼吸内科ICU联合救治危重症甲流、禽流感患者;与
⼼内、⼼外ICU共同开展⽼年顽固性⼼衰及体外循环⼼脏⼤⼿术后CRRT介⼊治疗等,提升了团队的综合实⼒。

带领团队与⽇本长崎⼤学肾脏病研究所、⾹港⼤学玛丽医院肾科、北医⼤肾脏病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医科院校进⾏合作和学术交流,为团队培养了3名博⼠研究⽣和11名硕⼠研究⽣;参与并承担了国家级重⼤课题4项。

四、德艺双馨重医德,树⽴⼀流形象,练就肾脏病健康卫⼠的医者风范
⼀是树⽴良好的医德。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和省级创新⼈才团队领衔⼈,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前,被并发精神症状的尿毒症患者砍伤时不抱怨,不懈怠,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仍严格要求⾃⼰战⽃在救死扶伤的第⼀线。

⼆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完成好学科医、教、研⼯作的同时,在专业⽅⾯担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年病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液净化学分会中省分会副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腹膜透析卫星中⼼分会主任、《Journal of Nephrology》审稿专家等。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5
今年42岁的张志⽥,是浙江中医药⼤学附属第⼆医院放射科医⽣,宣恩县李家河镇⽼司城村⼈。

1⽉19⽇,他带着10岁的⼉⼦从杭州回到家乡与亲⼈团聚。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计划1⽉27⽇返回杭州的张志⽥取消了⾏程。

1⽉29⽇晚,张志⽥主动向宣恩县卫⽣健康局“请战”,愿意参与李家河卫⽣院疫情防控救治⼯作。

1⽉30⽇早上,张志⽥⾛进卫⽣院,成为该院⼀名“编外医⽣”。

张志⽥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志⽥发挥⾃⼰优势,参与卫⽣院影像学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院进出⼝只有⼀个⼤门,医护⼈员和患者通道通⽤,张志⽥与卫⽣院商量改造,按照传染病楼两通道、三分区的标准,隔离出医护⼈员通道、患者通道,分开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区。

同时,针对通道还改造两个⼩门出⼊住院楼,该院在卫⽣院⼤门,也专门⽤隔离带分开为进、出⼝。

该卫⽣院医⽤物资紧张,张志⽥便多渠道联系,为卫⽣院筹集捐助医⽤防护物资。

“⼜捐物资,⼜捐技术,真的很感动。

”李家河卫⽣院院长段万能表⽰。

家住来凤县⼤河镇⼤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药⾼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地⼀企业上班。

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不够,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作志愿者服务。

他每天⼯作12个⼩时,排查过往车辆,为车上⼈员检测体温,同时利⽤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员规范防护措施……
【⼗佳医⽣先进事迹材料(通⽤5篇)】相关⽂章: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