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课件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
地壳与岩石圈关系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位于地表以下,与地幔相 接。
地壳厚度
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中元素分布
80%
主要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 镁等。
100%
元素分布特点
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其中氧、 硅、铝等元素含量较高,而金、 银等贵金属元素含量极低。
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局地 气候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工热源、建筑物和道路等 设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进而改变局地气 候和降水分布。
城市水பைடு நூலகம்环受到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如雨水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等,导致城市内涝 等问题。
农业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1 2
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农业开垦方式,如过度开垦、顺坡耕种 等,会破坏自然植被,降低土壤保持能力,导致 水土流失。
质的形成和转化,植物根系和动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
03
地球表面形态类型及特征
地形类型及特征
01
山地
02
高原
03 丘陵
04
平原
盆地
05
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峭,常有山峰、山脊、山谷 等形态。 海拔较高,地形相对平坦,但有一定起伏,边缘常有陡峭的 山地。
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形态较为和缓。
三大类。其中,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风化 、侵蚀等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固结形成, 变质岩由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 成。
02
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的形成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 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 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的破坏
海岸地貌
由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 地貌,如海滩、海蚀崖等。
海岸带与海洋地貌
海岸带
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狭窄地带,包括海滩、潮间带、海蚀平台等 。
海洋地貌
海底地形起伏的形态,包括海沟、海山、海底高原等。海洋地貌 对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等有着重要影响。
04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
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
构造运动定义
海拔低,地形平坦,起伏小,常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和河流。
周围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低平或凹陷,常形成封闭的地 理环境。
地貌类型及特征
01
02
03
04
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 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侵蚀地貌
由水流、风力等外力侵蚀作用 形成的地貌,如河流峡谷、风 蚀蘑菇等。
堆积地貌
由外力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的 地貌,如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
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模拟考试 和错题反思,及时调整复习策 略。
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 阅读、听讲、练习、讨 论等,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 体性,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会归纳总结和提炼重 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掌 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提 高应试能力。
仔细阅读并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 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复习目 标,确保复习有针对性。
关注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了解题型、分值和难易程度 ,为复习提供参考。
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和任 务。
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情况,合 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每个 部分都得到充分复习。
80%
元素存在形式
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氧 化物、硅酸盐等。
矿物与岩石
• 矿物定义:自然产出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和物理性质。
• 矿物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可分为硅酸盐矿 物、氧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等。
• 岩石定义: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 岩石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01
火山活动类型
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
02
火山地貌类型
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
03
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火山活动能够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形成火山锥、熔岩流等。同时,火
山活动还能形成多种火山地貌,如破火山口、熔岩隧道等。
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地震活动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地震对地表形态影响
高考地理大一轮课件地壳的物 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
态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
CONTENCT
录
• 地壳的物质组成 • 物质循环过程 • 地球表面形态类型及特征 •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策略及建议
01
地壳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与地壳
岩石圈定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 源,塑造地表形态。
生物循环与土壤形成
生物循环的环节
01
植物吸收养分,动物摄取植物,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
生物循环的意义
02
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
平衡。
生物循环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03
动植物遗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分解作用促进土壤矿物
地震能够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造成地面裂缝、塌陷等。同时,地震还能引起 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一步改变地表形态。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海啸 等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05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地表形态影响
城市扩张导致自然地表覆 盖减少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大量的自然地表 被建筑物、道路等人工设施所替代,导致自 然植被覆盖减少。
构造运动类型
由于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 的机械运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构造地貌类型
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关系
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 底,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第三级是方山 、单面山等小地貌单元。
构造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即海 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工业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如未经妥 善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工业开采破坏地质结构
一些工业开采活动,如采矿、石油开采等,会破坏地质结构,导致 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问题。
06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策略及建议
明确考试要求和复习目标
02
01
03
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 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被 破坏。
岩石的转化
各类岩石可以通过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等作用相互转化,形 成一个循环过程。
水循环与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
水循环的意义
地表形态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形起伏影响降水分布,地势高低影 响河流流向和流速,植被覆盖影响下 渗和蒸发。
农业灌溉改变地表水分布
农业灌溉使得地表水重新分配,可能导致局部地 区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3
农药和化肥使用污染土壤和水体
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残留在土壤 和地表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工业发展对地表形态影响
工业用地扩张占用自然地表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用地占用了自然地表,改变了原有 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地壳与岩石圈关系
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位于地表以下,与地幔相 接。
地壳厚度
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中元素分布
80%
主要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 镁等。
100%
元素分布特点
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其中氧、 硅、铝等元素含量较高,而金、 银等贵金属元素含量极低。
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局地 气候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工热源、建筑物和道路等 设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进而改变局地气 候和降水分布。
城市水பைடு நூலகம்环受到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如雨水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等,导致城市内涝 等问题。
农业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1 2
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农业开垦方式,如过度开垦、顺坡耕种 等,会破坏自然植被,降低土壤保持能力,导致 水土流失。
质的形成和转化,植物根系和动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
03
地球表面形态类型及特征
地形类型及特征
01
山地
02
高原
03 丘陵
04
平原
盆地
05
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峭,常有山峰、山脊、山谷 等形态。 海拔较高,地形相对平坦,但有一定起伏,边缘常有陡峭的 山地。
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形态较为和缓。
三大类。其中,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风化 、侵蚀等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固结形成, 变质岩由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 成。
02
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的形成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 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 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的破坏
海岸地貌
由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 地貌,如海滩、海蚀崖等。
海岸带与海洋地貌
海岸带
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狭窄地带,包括海滩、潮间带、海蚀平台等 。
海洋地貌
海底地形起伏的形态,包括海沟、海山、海底高原等。海洋地貌 对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等有着重要影响。
04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
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
构造运动定义
海拔低,地形平坦,起伏小,常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和河流。
周围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低平或凹陷,常形成封闭的地 理环境。
地貌类型及特征
01
02
03
04
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 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侵蚀地貌
由水流、风力等外力侵蚀作用 形成的地貌,如河流峡谷、风 蚀蘑菇等。
堆积地貌
由外力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的 地貌,如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
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模拟考试 和错题反思,及时调整复习策 略。
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 阅读、听讲、练习、讨 论等,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 体性,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会归纳总结和提炼重 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掌 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提 高应试能力。
仔细阅读并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 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复习目 标,确保复习有针对性。
关注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了解题型、分值和难易程度 ,为复习提供参考。
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和任 务。
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情况,合 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每个 部分都得到充分复习。
80%
元素存在形式
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氧 化物、硅酸盐等。
矿物与岩石
• 矿物定义:自然产出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和物理性质。
• 矿物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可分为硅酸盐矿 物、氧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等。
• 岩石定义: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 岩石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01
火山活动类型
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
02
火山地貌类型
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
03
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火山活动能够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形成火山锥、熔岩流等。同时,火
山活动还能形成多种火山地貌,如破火山口、熔岩隧道等。
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地震活动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地震对地表形态影响
高考地理大一轮课件地壳的物 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
态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
CONTENCT
录
• 地壳的物质组成 • 物质循环过程 • 地球表面形态类型及特征 •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策略及建议
01
地壳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与地壳
岩石圈定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 源,塑造地表形态。
生物循环与土壤形成
生物循环的环节
01
植物吸收养分,动物摄取植物,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
生物循环的意义
02
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
平衡。
生物循环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03
动植物遗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分解作用促进土壤矿物
地震能够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造成地面裂缝、塌陷等。同时,地震还能引起 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一步改变地表形态。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海啸 等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05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地表形态影响
城市扩张导致自然地表覆 盖减少
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大量的自然地表 被建筑物、道路等人工设施所替代,导致自 然植被覆盖减少。
构造运动类型
由于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 的机械运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构造地貌类型
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关系
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 底,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第三级是方山 、单面山等小地貌单元。
构造运动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即海 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工业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如未经妥 善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工业开采破坏地质结构
一些工业开采活动,如采矿、石油开采等,会破坏地质结构,导致 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问题。
06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策略及建议
明确考试要求和复习目标
02
01
03
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 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被 破坏。
岩石的转化
各类岩石可以通过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等作用相互转化,形 成一个循环过程。
水循环与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
水循环的意义
地表形态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形起伏影响降水分布,地势高低影 响河流流向和流速,植被覆盖影响下 渗和蒸发。
农业灌溉改变地表水分布
农业灌溉使得地表水重新分配,可能导致局部地 区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3
农药和化肥使用污染土壤和水体
农业活动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残留在土壤 和地表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工业发展对地表形态影响
工业用地扩张占用自然地表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用地占用了自然地表,改变了原有 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