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都有一定的效果,最终都走向失败; 败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 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 的重点在工业。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三、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这时,一个年轻的面 孔浮出水面。莫斯科 新老板戈尔巴乔夫— —年轻、温和,且令 人敬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阅读材料: 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
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 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 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 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 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 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 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有何特点? ①重点在工业 ②依然小修小补 效果如何? 前期有一定收效,后期陷于停滞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对外扩张、与美 国搞军备竞赛使 国家陷入困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从战略核导弹的 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 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 平手,1978年, 苏联拥有的洲际 弹道导弹和潜射 导弹数都超过了 美国。
排长队购物的苏联民众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苏联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
最主苏要联弊的端经是济什么改?革势在必行
一、赫鲁晓夫改革
2、内容: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仍旧无
增庄强的农技农 术力量业
收购制取代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经营自主权
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把拖拉机等 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允许农民搞家庭副业
以期增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运动
并没扩大企 业自主权
加粮食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产量工 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所有制和分 配形式没有 质的变化
有何特点?①改革重点在农业 ②小修小补
一、赫鲁晓夫改革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 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 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
雄”尤里 ·加加林。
东方1号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4年,苏联科学家建 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发电站。
1957年10月4日, 世界上第一个人造 地球卫星已经制成 由苏联发射成功 。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53
1964
1985
1991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一位乡村教师1956年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了,战争结束也有11 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 成就,但是,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我 们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 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 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 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 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 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黑白 大理石相向 衔接堆砌而 成,代表了 赫氏毁誉参 半的一生。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 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 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 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 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 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 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 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 为“妥协能手”。
③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 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 常,造成混乱。
一、赫鲁晓夫改革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 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 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3、评价: 积极方面: 军事实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
级大国 消极方面: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2)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80年代 出经济全面滑坡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思考: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1964-1982年执政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 勃列日涅夫又如何减有改限少革地指?利令用性市计划场指机制标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业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农 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赫 延产氏 续改 ,革 无的 新 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意, 放松个人副业限制
——《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这段材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什么问题? 不尊重客观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玉米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 联的畜牧业饲料问题,反而给 农 业 带 来 巨 大 伤 害 。 到 了 20 世 纪 60 年 代 , 玉 米 热 成 了 赫 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 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 “玉米棒子”。赫鲁晓夫在运 动时期举着玉米高呼口号的形 象也成为历史的经典。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 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但是由于 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 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 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 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 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 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一、赫鲁晓夫改革
在1960年举行的 联大会议上,赫 鲁晓夫举着皮鞋 宣布要埋葬资本 主义制度。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一、赫鲁晓夫改革
3、评价:
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 一定成效 消极方面:①没有突破旧体制,只是在旧体制
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②目标严重脱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