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案: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
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其性质的差异;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描述实际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化学符号表示法。
三、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性质的比较与联系;
2、实际物质的构成和性质解释。
四、教学内容
1、引入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例如水、空气、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你是否知道,分子和原子是有什么不同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分子与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质子负责带正电,而中子没有电荷。
电子负责带负电,绕着原子核运动。
分子是物质的构成单位。
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结合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用或共享电子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3、区别和联系
3.1 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原子是单个粒子,而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物质的构成单位。
从电性来看,原子可以是带电的,也可以是不带电的;而分子总是由带电原子组成的。
从结构上看,原子是简单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微粒,而分子是由化学惯例所确定的不同原子的一定数量组成的整
体。
从组成方法上讲,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用或共享电子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3.2 联系
其实,分子和原子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还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更基本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用或共享电子相互结合在一起,而分子中的元素、组合方式和数量都能够决定其化学性质。
可以说,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两者概念上和实际上也有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4、化学符号表示法
为了方便表示和记忆分子和原子,我们采用化学符号表示法。
4.1 原子的化学符号
原子的化学符号,是由元素的英文名称或拉丁文名称的首字母进行表示的。
例如氧原子的符号为O,氮原子的符号为N,钙原子的符号为Ca。
4.2 分子的化学符号
表示分子的化学式由表示各元素的符号组成。
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数写在其符号的右下方,称为“原子价”。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2表示氢原子有2个,O右下方的数字1不需要写出来。
5、实际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现实生活中,许多物质都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例如氧气、水、纯金、钨丝等等。
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决定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5.1 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氧气(O2)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1%。
氧气对许多生命体的呼吸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广泛用于许多日常生活和科技行业的领域。
水(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
它是人类生命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
5.2 由原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
金属可以看做是由原子组成的,金属原子具有低的电负性,相对稳定的电子云以及相对紧密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如高的电导率、热导率、延展性和铸造性。
无机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由原子或由原子给出的离子组成。
这些无机化合物中的离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分子。
六、教学方法
1、知识推理法
通过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引导同学们将两者区分开来。
2、师生互动法
老师通过板书、图片等手段引导,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3、实验教学法
对于某些物质的组成、变化等方面,通过实验进行教学。
七、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使用自然、社会、技能类的各项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验,同时提供不同类型的作业,检查学生的思维能
力、实验能力和性格特点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在评价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和社会实际需要的需求。
八、结语
虽然原子和分子是化学中的两个不同单位,但在化学中,它们又总是有相互关联的。
正确使用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化学符号方法,对理解物质构成及其性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应具备对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的基本认知,以及化学符号记忆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实验教学,激发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