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12月质量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诺.言/偌.大绚.丽/炫.目粗糙./干燥.垓.下/言简意赅.
B.诽.谤/菲.薄赡.养/嬗.变模.式/观摩.数.落/数.典忘祖
C.拂.晓/仿佛.压榨./敲诈.桎梏./雇.佣狱掾./大笔如椽.
D.胸脯./蒲.扇嫉.妒/忌.恨蜷.缩/诠.释赝.品/义愤填膺.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3分)( )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C.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3、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仍:仍然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矜:夸耀
B.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微:细小
C.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
..纵酒:纵情畅饮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易:轻视,看不起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与:给予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存:思念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
...的一项是(3分)()
例句: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其李将军之谓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
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
国也。
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
乌衔肉飞其上,狼往乳.
之。
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
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于西域。
昆莫收养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
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
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
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
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
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
知蛮夷贪,乃斥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
骞谕使指曰:“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
”乌孙国分,王老,而远汉,未知其大小,素.
服属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
骞不得其要领。
昆莫有十余子,其中子曰大禄,强,善将众,将众别居万余骑。
大禄兄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
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
”昆莫哀而许之,卒以岑娶为太子。
大禄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诸昆弟,将其众畔。
谋攻岑娶及昆莫。
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余骑别居,而昆莫有万余骑自备,国众分为三,而其大总取羁属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于骞。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诸旁国。
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
A.乌衔肉飞其上,狼往乳.
之 乳:喂奶 B.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
乌孙 赂:赠送 C.赍.
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赍:携带 D.素.
服属匈奴日久矣 素:白色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单于: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是
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
B.蛮夷:《礼记·王制》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后来泛指华夏民族以外
的其他民族。
C.持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
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D.翁主:汉朝诸侯王嫁女,均亲自主婚,因此诸侯王的女儿称为“翁主”或“王主”,皇
帝的女儿称为“公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3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3分)
8.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张骞为了和乌孙国结约采取的措施。
(4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①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
(1)首句中“上”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
(3分)
(2)有人说“梧桐应恨夜来霜”写得无理而妙,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分)
(3)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试概括。
(3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0.(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5)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6),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高祖本纪》)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与之俱黑。
”(荀况《荀子·劝学》)
(8)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五、名著考查(10分)
11.堂吉诃德本来是一个破落贵族,他酷爱骑士小说,耽于幻想,模仿骑士小说的情节,把邻村的农家女杜尔西内娅当作自己的意中人,雇了农民做侍从,骑着一匹瘦马到处去探奇冒险,三次出游,要去锄强扶弱,维护正义和公道。
他在行侠途中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却一直执迷不悟。
最后败在扮成“”的朋友手里,才不得不停止游侠活动,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危害。
12.《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是哪个国家的老渔夫?他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但他
没有气馁,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什么鱼?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最经典的句子是什么?
13.请简述《三国演义》中“败走麦城”的故事情节。
(5分)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
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
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
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
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
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
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
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
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
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
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
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
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
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
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
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
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
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
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
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
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
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1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
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15.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6分)
16. 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10分)
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
作为独立于文学体裁的“赋”,直接来源于《诗经》中的“赋”体。
《诗经》有三种主要体裁或创作手法,即赋、比、兴,其中的“赋”体就是“直陈事体”,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既不使用比喻来借物说明,也不通过描述其他事物而兴起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
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刘邦和项羽,都曾有过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到故乡沛县光宗耀祖,并在与乡人的聚会中即席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失败的西楚霸王项羽则在垓下被围中慷慨悲歌,吟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人的作品风格明显有所不同,身为楚人的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这是在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
班固接着说到,此后,先秦时期著名的赋家有宋玉和唐勒,汉代则是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但是,这些人因为更注重赋的形式,就逐渐失去了赋的实际内容。
所以东汉学者扬雄就自我检讨说,写诗的人既注重形式,又注重内容,而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
东汉时,辞赋因追随楚辞而走入了死胡同,人们这才又开始注重荀子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朴实的古诗时代。
《艺文志》记载有“孙卿赋十篇”,而现存《荀子》中只有《赋》和《大略》两篇,还有《成相》诗一篇。
这种不一致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荀子的赋在传世的过程中有所缺失,一种则是班固所说的“十篇”,尽在现存的《荀子》之中,只是失去了明显的标记而已。
事实上,《赋》和《大略》的诗赋也并不是十分连贯的整体,可以做一些篇章的区分。
当然,荀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所以,在当今的古代文学史研究方面,讲到战国时期的诗歌创作时,很容易忽略荀子诗赋家的地位。
讲到汉赋时,由于多半是讲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等人的长篇绮丽之赋,也很容易略过与荀子诗赋风格比较一致的像刘邦《大风歌》那样的民间非专业诗人的诗歌创作,当然也谈不到荀子诗赋的影响。
讲到汉乐府,则又倾向于研究《诗经》的影响,而跨过了荀子诗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往下,讲到三国和建安时期的
诗歌创作时,由于远离荀子的时代,更不会讲到荀子诗赋的影响。
文学史研究中的这些缺憾之处,对于荀子及其文学成就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荀子是杰出的思想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荀子诗赋的地位。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6年第8期,有删改)
17. 下列不属于荀于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 荀子的作品在传世的过程中有所缺失。
B. 思想家的名头掩盖了荀子诗赋家的地位。
C. 荀子的诗赋风格与民间非专业诗人比较一致。
D. 写赋的人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忽视了荀子的传统。
18.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诗经》中的“赋”体主要是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B. 项羽的作品接近于荀子诗赋的传统,而刘邦则受楚辞的影响比较明显,他们用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
C. 东汉时期的辞赋因追随楚辞而陷入发展困境,人们又开始关注荀子诗赋的传统,使诗歌创作重新呈现古朴的风貌。
D. 因为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都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也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所以他们不能被称为文学大家。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4分)
八、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四段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
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
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
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
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
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
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
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
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
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
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
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
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
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
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
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
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20.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B.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22.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4分)
九.作文(70分)
23. 阅读下面的两句名言,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70分)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请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
定;②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B(A.nuò/ruò, xuàn, cāo/zào, gā B.fěi, shàn, mó, shǔ C.fú, zhà, gù, yuàn/chuán
D.pú, jí/jì, quán, yàn/yīng)
2解析:选D。
因为“泥”和“尘”是同一事物(梅花)前后状态的比较,不是将梅花与不同的事物作比,所以不是比喻修辞。
A把寂寞落泪的脸庞比作“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
B 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飘摇的柳絮,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雨打的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把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去留之心”,比作雄伟的昆仑山。
3C.(A.仍:沿袭 B 害:嫉妒微:含蓄精深 D 与:同意)
4、A.(例句是定语后置,只有A.句是宾语前置)
6.(3分)D(素:向来)
7.(3分)A(A项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不是具体某一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8.(1)(3分)已经联合乌孙,从它往西的大夏这类的国家,都可以招来作为属国。
评分建议:1个分句1分,“既”“连”1分;“属”1分;“外臣”1分。
“既”译成“……以后”亦可;“外臣”译成“藩属”亦可。
(2)(2)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怜”,“王”“独”各1分)
9.(4分)①厚币赠送乌孙;②面斥昆莫;③许婚;④分遣副使。
评分建议:每点1分,照抄原文语句,该点不给分。
【参考译文】天子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诸国的事情。
(张骞)于是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
匈奴人攻打乌孙把昆莫的父亲杀了,而昆莫出生后就被扔在旷野里。
乌鸦衔着肉在他的上空盘旋,母狼去给他喂奶。
单于感到奇怪,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让他长大。
等他成年后,就让他领兵打仗,屡次立功,单于就把他父亲的老部下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在西域。
昆莫收拢供养他的百姓,攻打附近的小部落,逐渐有了几万名能拉弓打仗的兵士,又训练他们攻伐争战的本领。
单于死后,昆莫就率领他的民众远远地迁移,在各国之间保持中立,不肯去朝拜匈奴。
匈奴派遣突击队攻打昆莫,没有取胜,认为昆莫是神人而远离了他,对他采取约束控制的办法,而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