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宏志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北京宏志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

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

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可信。

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

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

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

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

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
见于《论语》。

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

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

《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

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

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

首章首篇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

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抛开具体的学习内容,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

B.我们反对学生为去世的老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

D.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孔子连这样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要略篇》《韩非子》的观点都论证了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并列式阐述,最后论述孔子的影响。

D.文章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指出其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要准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但要注意传统说法,还要关注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合理取舍。

B.参考各种文献,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考察孔子思想,从中找出合平逻辑的解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推翻传统说法追求新解,要将微观的字词句理解与宏观的思想把握结合起来,要注意新解逻辑上的合理性。

D.“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释不同。

4.材料二认为对《论语》首篇首章的传统理解不准确,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孔子的教学理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老太太
冯骥才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

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

老娘心里一幅幅画。

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

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

闲时老太太叫来老三和两房儿媳妇陪她打打牌。

孙男娣女们在院里玩耍。

齐家人全都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

老太太说自己活在天堂里。

可等到将来哪一天自己上了西天,想这个家,怎么办呢?说到这儿就掉眼泪了。

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

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

几个孩子便在堂屋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再来。

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应,只顺不呛,每天最后一把牌都要叫老太太胡。

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

平时,丈夫出去干活,都在家中料理杂事,哄孩子玩,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

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

玩牌时,老太太爱在身边放一把痒痒挠子,她只要等牌胡,后背就痒痒;闺女老三有个小圆镜,时不时照一下自己;大儿媳爱放一盒洋烟,烟瘾上来憋急了,抽几口;二儿媳特别,总把手上一个金戒箍摘下来,放在一块手帕上,她怕洗牌时总磨这戒指。

她是穷人家的闺女,这金戒指是她当年最金贵的陪嫁。

虽然只是一个圆箍,没做工,但够粗,颜色很正。

天天打牌,这戒指天天放在她右手一边。

可是一天,她抽空去灌暖瓶回来时,忽然“哟”一声,戒指没了。

她找,别人帮她找,桌上地下找,一遍遍找,居然就找不着了。

老太太说:“甭急,自己家还会丢东西,细
找找。


二儿媳就这一件宝贝,丢了自然心急,还有火,忍不住冒出一句:“就出去灌水这一眨眼的功夫,光天化日的怎么会没,除非闹鬼了。


丢东西的事一出来,本来就叫在场的人心里发毛。

大儿媳有点沉不住气,说:“哎哟二妹,我挨着你,你说闹鬼,可别是说我拿的。


二儿媳说:“你干嘛往你身上揽,我能说谁,只能怪我不该把这么值钱的东西撂在桌上。

”其实这都是些着急的话,可现在你一句我一句,就都是往火上浇油了。

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

齐家从来没过这种事,最坐不住的是老太太。

她脸色像张纸,忽然双手把桌子一推,这么大年纪,居然推出半尺远。

她大声说:“现在谁也别出屋,你们给我翻箱倒柜地找,相互别客气,搜身!我不信找不出来。

我不信我齐家——关着大门会丢东西!”
老太太头一遭发火!
大伙乖乖地按照老太太的话做。

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犄角旮旯,每一寸地界全都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

姑嫂相互之间,头一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身。

那一瞬,齐老太太把双眼闭上,好像死了一样;她心里觉得这个家该是好到头了,要毁了。

无论这戒指在谁身上,一翻出来,全是给这家捅上一刀。

可是奇怪的是,戒指还是没影儿。

连条案上的花瓶全扣过来,还能跑到哪去?真还是应了二儿媳那句话——除非闹鬼了!
闹不闹鬼不知道,反正一股阴气从此罩住了齐家。

先前那股子劲没了。

人人各有心事,相互之间没话;若是说话,也是没话找话,若是笑笑,全是作假。

谁知谁怎么想的?老太太的牌局还摆,却打不起劲儿来。

一天老太太忽然“哗啦”一声把牌全推倒了,阴沉着脸说:“我气力不济了,打不下去了。

”就此停了牌局。

牌局一停,齐家冷清了一大半。

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

谁也不知该怎么把这局面掰回来,反正那金戒指找不回来,事情就过不去。

可是一天晚饭后,老太太趁着全家都没离开饭桌,忽然对大家说:“我要跟你们说一件事。

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

你们也甭问我拿去干什么用了。

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


老太太这话像晴天打雷,全家脸对脸看着,不敢相信。

可是,老太太一辈子没说过半句谎,她的话从来不会掺一点假。

不论她说什么,大家全信。

再说老太太的话也有道理,丢戒指那天,人人都搜了身,没搜身的只有老太太本人。

当时谁也不会去搜她呀。

如果不是她拿的,好好一个金戒指跑哪儿去了?如果是她拿了,怎么拿的?拿去干嘛用了?
老太太不说,没人敢问,也没人敢议论。

可是从此,不知不觉对老太太的感觉就变了,她怎么能偷自己儿媳妇的东西呢?想都不敢想。

素来对老太太的敬意,自然少了几分。

这一切,老太太嘴里不说,心里有数。

虽然她把事情的真相撩开,彼此的猜疑和别扭没了,可是从此她在这家里老老少少眼中,脸上没光,说话差劲,身子矮了半截。

人就一下子老下去许多。

往后很少出屋了,吃饭都是叫老三把饭菜端到里屋,不愿别人看到她。

她是不是没脸见人?
一年多后,老太太过世。

齐家办过丧事,整理正房。

当拆掉堂屋一角的软榻清扫地面时,老三忽然发现地砖缝里有个东西亮闪闪,她有点奇怪,蹲下来,从头上拔下簪子把这东西拨出来一看,大声叫喊兄嫂,大家过来一瞧,全都大吃一惊!原来就是那只丢失的金戒指,原来它一直好好地呆在这儿!
在丢戒指那天,这地方也都找过,只是因为那时是下晌,屋里没有阳光,自然看不到。

现在是晌午,一道阳光射进来,正好照在这砖缝之间,金戒指便灿然夺目地重回齐家。

老三流着泪对着这戒指说:
“你干嘛躲在这儿了,你要了我娘的命啊!”
这家人想到老太太,不知不觉全都淌下泪来。

(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提到的齐老太太心里的一幅幅画,体现了中国人看重家庭的理念,把享受天伦之乐视为莫大的幸福。

B. 齐老太太爱打牌的爱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则为解闷,更是为聚人气、凝人心,图的是家和万事兴。

C. 戒指丢了,齐老太太“好像死了一样”,这表明她明白,一旦找出偷戒指的“贼”,家离“散”不远了。

D. 齐老太太“自供”戒指是自己拿的,是看家里头每况愈下的状况而做的无奈之举,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人物为标题,文字简洁,交代了主要写作对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写金戒指是二儿媳最金贵的陪嫁,为下文写她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做了铺垫。

C.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事铺陈,不加渲染,以白描手法为主,三言两语就已栩栩如生。

D.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且具有天津地方特色,如“甭急”“撂桌上”等等。

8. 戒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简析。

9.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俗世”之“俗”和“奇人”之“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

D.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E.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11. 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

12.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3.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14.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
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5.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4)齐彭殇为妄作()
16. 下列各句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徒见欺
C. 终期于尽
D. 则又何羡乎
17. 以下文段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A.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C.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D.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渑池。

苏澈送别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写了这首诗。

②苏澈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

B.兄弟二人曾留宿渑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

C.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

D.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

20.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听者仍然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之中而不能自拔。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取得战功的轻松和作者对周瑜的艳羡。

(4)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5)姚鼐《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即将出来时云彩的奇幻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