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2.理解小说中“欧· 亨利式的结尾
3.探索小说的主题。
1 课时
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翼》: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
如果你是她,你是怎样的心境?悲观绝望,孤傲无助?可是画家却给这幅画命名为《希翼》。
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最后也不能丧失希翼.而这幅作品与今年成功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有不解之缘。
正是因为这幅油画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翼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1、概述小说情节: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翼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开端)。
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发展)。
老贝尔曼为了匡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高潮),这片不落的叶子赋予了琼珊
生命的希翼(结局)。
2、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务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庸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3、贝尔曼老是唠叨自己要画一幅杰作,那他画出来了吗?为什么?
(1)、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连同为画家的琼珊也没有察觉出来。
(2)、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使她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并支撑她活下去;
(3)、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善良,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
(4)、它是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4、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 1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欧· 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
意外结局,
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普通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读出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主题。
(1)、信念、意志、精神;希翼的力量;珍爱生命。
(琼珊)
(2)、无私的关心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苏艾,贝尔曼)
(3)、含泪批评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
(4)、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解说: (3)、含泪批评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
我们都知道,欧· 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
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
(2)、他们逛来逛去,寻觅朝北的窗户……组成为了一个“艺术区”。
(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
(4)、“肺炎先生”并非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固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逃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照: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
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
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
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
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
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划插图。
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
而创作的。
”(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者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餬口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餬口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者充当模特儿导致一辈子无所作为。
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餬口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
艺术被沦陷到如此境界,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4)、艺术可以使人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她──她希翼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苏艾说。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翼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
当琼珊病重到惟独一成希翼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
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
而先前叶子的漂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陷,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
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
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溟溟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
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于是,最后一片未落的叶
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末,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
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
欧· 亨利为何不写其他什么叶子而恰恰是常春藤叶呢?常春藤叶到底有怎样的意蕴呢?
其实,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
在希腊
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 (Dionysus) ,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
后来,尼采将酒神当做音乐艺术的代表。
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
的化身。
得到救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贝尔曼。
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艺术的希翼与
生命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在完成他一辈子中最伟大的“杰作”同时,
完成为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固然,得到救赎的除了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外,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中也得到了某种救赎,来自艺术对于人的救赎。
六、课堂小结
正如我们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欣赏的油画《希翼》一样,这也同样是一幅给人以生命的希翼的艺术作品,它是一位失意的画家,用生命的绝笔给我们的温暖的启示。
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人性之光辉
艺术的力量
七、
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讲求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精讲点拨的有
机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因此,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的设计上紧紧环绕这一思想,避免
传统的小说教学思路,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既完成为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
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升华,把课堂的主动权几乎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一些思想闪光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此整堂课比较轻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
发言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