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盐铁论》全文翻译(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篇《盐铁论》全文翻译(一)
《盐铁论》中的一些名句被后人不断引用,烁古耀今。
像“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等等。
其中一些关于“垄断专营”、“平准均输”的观点也与现今不谋而合,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循环。
背景介绍:
汉武帝刘彻时以计算用事,累迁大农令中丞、搜粟都尉兼大农令、御史大夫等职,主持制定了官盐铁、均输、平准、榷酒、屯田戌边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汉武帝内兴制度、外攘四夷的政策,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破坏。
汉武帝晚年,府库耗竭,民力虚乏,因此就产生了汉宣帝时期文学贤良为民请命、崇本退末的异议。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征召郡国文学贤良之士,问以治乱,皆请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主张对立,二者相互诘难辩论,以盐铁问题为中心,并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
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及同乡朱子伯提供的情况,整理成书。
正文开始
卷一·本议第一
原文: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
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yì)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què),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质亏。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
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译文:
始元六年,皇帝发诏书让丞相(田千秋)、御史(桑弘羊)一派,与贤良文学一派,就民间疾苦问题,展开辩论。
文学说:“在下听闻治理百姓之道,在于预防纵欲放荡的产生原因,广布道德的开端,抑制工商业末利,宣传仁义之道,不以利益教化百姓,然后王道教化就可以兴盛,民间风俗就可以好转了。
如今各郡县和诸侯国都有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均输官署(好比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部、物资局),与百姓争利。
(这样会)消散百姓淳朴忠厚的本质,形成贪婪卑鄙的风气。
导致百姓从事农业的人减少,追逐工商业末利的人增多。
表面繁荣则本质衰退,工商业兴盛则农业受损。
工商业兴盛则百姓淫佚奢侈,农业兴盛则百姓诚实忠厚。
百姓忠厚则财用充足,百姓奢侈则饥寒产生。
所以希望罢免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均输官署,以便促进农业,抑制工商业。
从广利农业的角度来说,是妥当的。
”
注释:
1.始元:是汉昭帝刘弗陵的第一个年号,汉昭帝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之子。
2.均输:可以理解为计划经济。
由国家统购统销。
3.贤良文学:是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与“贤良方正”类同。
文帝十五年(前165)“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汉书·晁错传》。
贤良与文学又有区分。
文学在当时即经学。
东汉灵帝时立鸿都门学,以书画辞赋为文学,已不同于科举之贤良文学,被视为“材之小者,匡理国政,未有其能”,为士人所不齿。
4.贤良方正:汉代察举贤良属于特举。
此科具体名称不固定,一般称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
察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此后,两汉屡有诏举贤良方正之令,表示广开直言。
贤良举荐到朝廷之后,只是后备官员,履行“直言极谏”之责,好比唐代的拾遗、补阙,等到皇帝策问之后,再授官职。
5.察举贤良:依照皇帝诏令的规定,由公卿诸侯王、郡守等高级官吏举荐,送至朝廷,皇帝亲自过问,分别高下,授以官职。
有时一策即毕;有时还有二策、三策,如董仲舒即连对三策,而授以江都相。
每诏贤良对策者常达百数人。
在汉代所有察举科目中,皇帝对贤良方正一科极为重视。
有“论轻重以贤良为重,论得人以孝廉为多”之说。
按照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人世帝王的谴告,灾异降临,表明帝王有过,必须自我检讨,并下诏书求贤,征求意见,匡正过失。
所以诏举贤良方正多在日月之蚀,冰雹虫害、瘟疫流行之机。
所以,贤良之举属于特举,非为岁举。
6.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
汝南(今河南上蔡)人。
桓宽博学善文,曾治《公羊春秋》。
后于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
7.御史大夫:不要跟后代的御史官职混为一谈,好比参谋不带长,笑。
在西汉,御史大夫是大官,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
好比如今的副总理。
8.佚:通假“逸”
9.榷:专营、专卖
10.悫:诚实谨慎,厚道朴实
原文: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
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译文:
大夫说:“匈奴背叛朝廷、不臣服,数次侵犯边境,防备则劳苦中原将士,不防备则侵犯不止。
先帝(汉武帝刘彻)同情边境百姓的遭遇(被匈奴长期祸患),苦恼于边境百姓被匈奴俘虏抓走,因此修建要塞、整顿烽烟燧火,(派将士)屯田戍边以防备匈奴。
边境财用不足,所以兴办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均输官署,贩卖
货物增长经济,来佐助边境军费。
现在文学想罢免,对内使得国库藏用空虚,对外使得军备匮乏,致使边境将士饥寒,用什么来养军呢?罢免,不妥当。
”
注释:
1.蕃货:有一种翻译说法是翻倍货物,个人倾向于通假“贩”
2.备塞乘城:守备要塞、登城防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