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培训教材《第一章学生社团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团培训教材《第⼀章学⽣社团的基本概念》
社团培训教材《第⼀章:学⽣社团的基本概念》
⼀、我国⾼校学⽣社团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学⽣社团⼏乎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出现的。
健康向上的学⽣社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
历史上也诞⽣过⽐较著名的社团。
光绪三⼗年(1904)初,⽇俄为争夺中国,在中国境内挑起⽇俄战争。
京师⼤学堂学⽣丁开嶂,基于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愤慨,与同学张榕等赴东北朝廷抗俄和反清活动。
到东北后,丁开嶂在奉天组织抗俄铁⾎会,发布檄⽂,声讨俄国侵略中国的罪⾏。
檄⽂宣称其宗旨在于“纠合海内外学⽣将弁及直、奉、吉、⿊四省之绿林领袖”,“⼤败俄罗斯于东清⽽后⽌”。
⼊会者半为学界志⼠半为绿林会党。
同年,丁开嶂在兴京⼀带组成义军,与俄军交战“⼆⼗余次”。
⽇俄和约签订后,该会遂告解散。
它是有史可考的的北京⼤学第⼀个学⽣社团组织, 新⽂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北⼤校园内出现了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储蓄银⾏、消费公社、雄辩会、画法研究会等数以百计的学⽣社团。
李⼤钊、陈独秀、⾼君宇等468 名师⽣成为进德会的第⼀批会员。
⽑泽东1918 年到北⼤以后曾积极参加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还获得了该会“半年研究期满证书”。
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则培养了邓中夏等中国第⼀批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前⾝北京共产主义⼩组当时就是北⼤的社团之⼀,她的⾸批成员⼏乎全是北⼤师⽣。
第⼀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学⽣党员在黄埔军校成⽴的⽕星社、中国青年军⼈联合会等学⽣社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为传播⾰命思想,扩⼤党的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体制改⾰的逐步深⼊,学⽣社团组织已⽇益成为⾼校学⽣中⼀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与社团活动⽇益成为学⽣丰富校园⽣活、培养兴趣爱好、扩⼤求知领域、提⾼综合素质的重要⽅式和途径,在⾼校校园⽂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轻重的⾓⾊。
⼆,社团长⽣的原因
学⽣社团是⼴⼤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愿组成的⽂化、体育、科学技术等⽅⾯的群众性团体。
近⼏年来,⾼校学⽣社团活动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体,为推动校园⽂化建设,优化成材环境,提⾼⼤学⽣素质,发挥了⽣⼒军的作⽤。
⾼校学⽣社团的产⽣、发展和繁荣有其固有的⼟壤,在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下促成了⾼校学⽣社团的发展。
如下:1、时代发展的反映。
过去⼀段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们对结社总存在恐惧⼼理,⽽对结社者也另眼相待,在那种特定时代,这些⾮正式群体⼀般不存在。
即使存在,其⽣命⼒也⾮常弱⼩。
改⾰开放以来,随着改⾰的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们的恐惧⼼理逐渐消除,逐渐有了社团的⽣存空间。
学校作为社会的⼀个群体,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有可能⾃发的建⽴⼀些⾮正式群体——学⽣社团,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反映。
2、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从社会反馈到学校的信息来看,社会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动⼝⼜能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多能的⼤学⽣,⽽不是眼⾼⼿低的书⽣。
因此,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个⼈多⽅⾯的才能,提⾼⼤学⽣的综合素质,成为在校⼤学⽣的迫切需要。
学⽣社团的产⽣为满⾜这⼀要求提供了良好机会。
3、青年⾃我实现和满⾜的需要。
⾃我实现是指个⼈的充分发展,即要求个⼈潜在能⼒的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还包括个⼈求知的需要,了解⾃⼰和了解周围世界的需要,审美和欣赏的需要,⼤学⽣渴望⾃⼰的才能被社会接受。
⾃⼰能在推动社会的进程中⼀显⾝⼿,做世界发展的助⼒器,并使⾃⼰的价值、理想和创造⼒得到⾼度发展。
⾼校⼤学⽣多数处于17~23岁之间,正是⼼理趋向定型,⼼理要求复杂和多样的阶段,为了寻求友谊、感情,弥补正式团体中需要满⾜的缺陷,实现其⽣理上和⼼理上的平衡,从⽽加⼊了各种社团。
4、学校环境。
随着学校社会化趋势的加强,学校已不再是单纯和封闭的独⽴王国,⽽是具有社会化的象⽛塔。
在时代⼤背景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管理层也更加强调学⽣的多元锻炼和社会实践,其中学⽣社团就是这么⼀个平台,⼀个锻炼⼤学⽣的平台,⼀个社会化的窗⼝。
另⼀⽅⾯,学⽣也越来越喜欢成⽴和参加学⽣社团,以⼴交朋友,完善⾃⼰,实现⾃我价值。
综上,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社团的产⽣与发展也就⾃然⽽然了。
三、学⽣社团的定义
学⽣社团是⾼校的⼀种结社形式,是学⽣团体。
但是由于没有⼀个较为权威的定义,⽽且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受到意识形态、思维形式、知识结构、多元⾓度的影响,所以学⽣社团的定义形式多样,⽽没有⼀个统⼀的定义,这⾥略举⼏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作简要的分析:⼀是中青联在[2005]5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社团⼯作的意见》中给的定义是:⼤学⽣社团是由⾼校学⽣依据兴趣爱好⾃愿组成,按照章程⾃主开展活动的组织。
虽然定义形式不⼀,但本质内容都包括以下四个⽅⾯:
1、主体——全⽇制在校学⽣,包括本科⽣、硕⼠研究⽣、博⼠研究⽣。
2、共同意愿和兴趣——⼀般可以将学⽣社团看成是兴趣团体,意愿团体。
是⼀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为着⼀个⽬标⽽组成的学⽣团体。
3、以⾃愿性为原则。
加⼊社团、参加活动等由学⽣⾃主决定,任何⼈都不能强制要求加⼊社团或退出社团。
4、群众性学⽣组织。
⾼校学⽣社团是⼴⼤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愿组成的⽂化、体育、娱乐、科学技术等⽅⾯的群众性团体。
综合多⽅观点,这⾥可以给出⼀个定义供参考,学⽣社团是⼴⼤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愿组成的⽂化、体育、娱乐、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等⽅⾯的群众性学⽣团体;学⽣社团是学⽣⾃发组织的,以“⾃我教育、⾃我管理、⾃我服务”为宗旨的群众性团体。
四、学⽣社团的特点
学⽣社团具有其特性,其特性影响着社团的发展,具体如下:
组织上:⾃发性、⾃觉性、民主性、群众性
活动上:业余性、灵活性、多样性
发展程度上:层次性、差异性
⼈员组合上:松散性、流动性
组织⽬标上:整合—分散性
从另⼀个⾓度来说,学⽣社团具有以下特征:
平等(地位,⼼理,资格等)。
学⽣社团中,由于成员间的知识、才能地位的近似性,使得成员在⾃我意识⽅⾯确⽴了⾃信和平等,这种⾃信和平等推动着学⽣的参与意识,当然,⼀个社团当中存在分⼯,但实质上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民主(决策,执⾏,组织,选举等)
⾃愿(共同乐趣、⾃发组织)
⾮强制性(社会性或者群众性)
多元性(⼈员结构,活动,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