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篇一: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 1 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
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师:〈〈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目前所见的
是一首琴歌,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诗中安西----指今天的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渭城----指今天的陕西渭水北岸,阳关----指今天的玉门关一带。
因原诗中有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当时在演唱时将王维的这首诗反复咏唱了三次,故称《阳关三叠》。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感人至深。
下面让我们投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里再欣赏一遍这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也深深体会下作者与其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师:刚刚我们有说到,《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
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出示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三千多年,从古至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生:(师启发学生)古琴: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师:欣赏完这首感人的《阳关三叠》,有哪位同学还知道王维的其他作品
生:使至塞上
师:由于他曾出使塞外,到过居延(今甘肃凉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的是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这样极富塞外特色的诗句。
后来他的朋友元二要去更远的西安,他便写了今天所欣赏的《送元二使安西》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十激发练习
1、填空:〈〈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的------而谱成的琴歌,在曲中共反复了-----次。
2、《阳关三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讨论)
十一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课学习,同学们又了解了一位著名的,人、画家、音乐家王维,从我们学习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描写的非常细腻,感人至深。
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可见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的国家。
也学会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谢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篇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
牡丹区北城中学张春艳
一、导入
师:老师朗诵一首古诗让同学们猜出这首诗的名字。
生: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引出课题《阳关三叠》出示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师:《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琴歌,因歌词中提到“渭城”“阳关”等地名,因此又被称为是《渭城曲》和《阳关曲》。
2、学生熟悉歌词,诵读歌词。
3、了解歌词大意:出示课件学生诵读。
4、聆听歌曲,思考问题:何为“三叠”?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师生讨论回答问题。
因音乐主题重复三次故称“三叠”;歌曲旋律古朴深沉略带伤感,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6、学唱歌曲
(1)演唱音阶;
(2)学生自主识谱;
(3)老师范唱歌谱,学生小声哼唱;
(4)学生大声演唱歌谱;
(5)歌曲旋律难点解决;
(6)学生用“U”哼唱歌曲旋律;
(7)学生填词演唱歌曲;
(8)分析歌曲,情感提升;
a、聆听歌曲,把歌曲分成两个乐段;
b、聆听歌曲,对比两个乐段的异同;
(9)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7、音乐活动:歌曲情景模拟,教师伴奏,三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用“U”哼唱歌曲旋律渲染气氛。
8、课堂拓展
欣赏古琴版《阳关三叠》从不同的艺术角度体会歌曲。
三、课堂小结
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不管是古代诗词还是古代歌曲或乐器,既然这些文化能保留到今天,那么就有他存在的价值,都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并继续传承下去!
篇三:《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
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
(《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
(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
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
(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
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
(《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
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
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本文来自: 千叶帆文摘:阳关三叠音乐教案)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 2、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
(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