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分析目的:分析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
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8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

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晚期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次完全栓塞率9.1%和部分栓塞率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和1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5679,P=0.0059)。

结论:给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广。

标签: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发病率较高。

脑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出血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爆炸样疼痛,并易引发脑积水、血管痉挛及缺血性脑梗塞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

笔者所在医院为研究早期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选取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早期介入治疗与晚期介入治疗,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8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与DSA诊断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

观察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3~72岁,平均(55.1±4.2)岁;动脉瘤平均直径为(9.5±4.3)mm;Hunt-Hess 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13例,Ⅳ级2例,Ⅴ级1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2~73岁,平均(55.3±4.4)岁;动脉瘤平均直径为(9.3±4.2)mm;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20例,Ⅲ级12例,Ⅳ级3例,Ⅴ级1例。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疾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直径及分级等一般资料根据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栓塞治疗。

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治疗,在发病72 h内治疗;对照组给予晚期介入治疗,超过发病72 h后治疗。

介入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全麻,将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充分暴露穿刺点。

在股动
脉进行穿刺,将6F动脉鞘置入,利用DSA动脉造影来掌握患者动脉瘤位置、大小及形状等。

替换导丝将造影管拔出,将引导管插入,经引导管将塑性微导管穿入患者颅内动脉瘤中外三分之一位置,在透视下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塞于患者动脉腔内。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对患者随访半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动脉瘤栓塞为100%,可视为完全栓塞;栓塞为90%~100%,可视为次完全栓塞;栓塞小于80%,可视为部分栓塞;其余为栓塞失败[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栓塞效果比较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次完全栓塞率9.1%和部分栓塞率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和1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脑积水1例,血管痉挛1例,缺血性脑梗塞1例,动脉瘤再次破裂1例,复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对照组出现脑积水4例,血管痉挛2例,缺血性脑梗塞3例,动脉瘤再次破裂5例,复发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4%,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5679,P=0.0059)。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脑动脉瘤破裂可造成患者颅内血流因动脉压作用的影响进入其蛛网膜下腔,对脊液的正常流动可造成严重影响,最终出现急性脑积水,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往临床常用手术夹闭方式治疗,该治疗方式手术操作复杂、对机体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高,特别是在治疗深部位动脉瘤中临床疗效不佳,且手术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应用范围有限。

近年来,随着栓塞技术的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逐渐应用在脑动脉瘤治疗中,且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具有疗效确切、对机体创伤小且预后效果佳的优点。

传统开颅夹闭治疗中,因难以清楚掌握患者动脉瘤具体位置、大小等,手术风险较高。

介入栓塞技术是微创技术发展下的产物,采用微创手术入路,并在DSA辅助下,可清楚掌握患者脑动脉瘤位置、大小及形状,可视性更强,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且微创手术入路减少了对患者机体损伤,安全性更高。

约有90%的脑动脉瘤患者均可以采用介入栓塞技术进行治疗,不仅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栓塞技术在脑动脉瘤破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范围,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但何时进行介入治疗又成为了临床医生面临的新问题。

给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介入治疗,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快将瘤腔夹闭,并将其排除血液循环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

根据临床经验得知,患者在发病72 h内给予介入治疗(早期介入)与发病72 h 后介入治疗(晚期介入),其治疗效果有一定差异性。

给予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不仅临床疗效更高,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主要与患者脑动脉瘤破裂3 d后出现脑血管痉挛有密切关系[4]。

另外,脑动脉瘤患者一般在首次发病2周内再次发生出血事件,且通常在发病3 d后发生血管痉挛,并在发病1周到达顶峰,痉挛血管不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且对导管的插入及肿瘤大小的判断也有一定影响,加大了治疗难度,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给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观察组完全栓塞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次完全栓塞率9.1%和部分栓塞率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和1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5679,P=0.0059)。

因此,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赛,姜洪,林胤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2):48-50.
[2]刘海鹏.早期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3):400-402.
[3]谭民轩.早期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4,45(1):59-60.
[4]刘青.早期介入栓塞在脑动脉瘤破裂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