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检验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检验重点
1、换热器的型式主要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料函式。

2、换热器在检验前除清洗、置换外,还应拆卸管箱、后端管盖。

非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应抽出管束,并清理管板、管束及壳体内部的污物,必要时打磨焊缝及两侧。

较高的立式换热器应搭脚手架。

3、外部宏观检查
3.1、检查表面油漆是否完好和腐蚀情况,有无泄漏等现象。

3.2、有保温层的检查是否完好,若损坏应查明原因。

对保温潮湿部位和可疑部位局部拆除保温层检查壳体表面。

3.3、检查支座(鞍座或悬挂式支座)设置是否合理,支承是否牢固、可靠。

4、结构检查
4.1、检查壳体与法兰、管箱盖与法兰的连接焊缝是否采用全焊缝的结构型式,管箱封头型式是否符合要求。

4.2、检查接管布置是否合理,有无排污和其他泄放管。

4.3、有可能的情况下,检查折流板、防冲板、多程隔板以及防止流体偏流、短路结构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5、尺寸检查
5.1、核查外观尺寸
5.2、检查对接焊缝的错边量、棱角度。

5.3、检查焊缝余高、角焊缝厚度和焊脚尺寸。

6、表面缺陷检查
6.1、检查壳体内表面腐蚀情况,流体冲蚀以及划痕等。

有无变形、泄漏等。

6.2、检查管板变形和腐蚀情况。

管束结垢、腐蚀、冲蚀及损伤情况,有无泄漏。

6.3、检查筒体与法兰(管板)连接角焊缝、管箱与法兰角焊缝、膨胀节与筒体对接缝、膨胀节对接缝以及接管角焊缝有无裂纹和其他缺陷,必要时应进行表面探伤。

6.4、对焊缝外观检查差、错边量、棱角度严重超标部位、以及补焊修理过的部位,应做表面探伤检查。

6.5、对高强钢制造的换热器( ≥540MPa)C R—M O钢焊接的;有奥氏体不锈钢堆焊层的以及介质有应力腐蚀倾向的换热器,须进行不小于焊缝长度20%R的表面探伤查。

6.6、对发现表面裂纹的部位,应分析原因,确定是否增加表面探伤比例。

7、焊缝内部缺陷检查
7.1、对表面探伤发现裂纹的部位,如有必要可进行射线或超声波探伤检查焊缝内部缺陷。

7.2、制造中两次以上返修部位;使用中补焊过部位;错边量、棱角度严重超标部位以及使用中发现泄漏部位及两端延长部位应进行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

7.3、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当壁厚≥8㎜,可对怀疑焊缝作超声波探伤检查。

7.4、对已做过内部缺陷检查的部位,如无异常情况,一般可不再重复探伤。

8、壁厚测定
8.1、应对筒体、管板、管束、管箱等分别测厚。

8.2、除了对各部件进行常规性测厚外,应对易腐蚀部位;流体进、出口冲刷部位;管束冲蚀部位;流体易滞部位;筒体、管壳的下部作为重点测厚,仔细检测。

8.3、对有保温层的换热器,首先选择保温损坏测厚,再对其他怀疑部位局部拆除保温后测厚。

能抽出管束的应从筒体内部进行测厚。

8.4、测厚点应详细标图记录,以便以后的检验有参考和可比性。

9、材质检查
9.1、对于一般要求的换热器,若干材质证明文件,可按A3钢材料下限值进行强度校核。

如满足要
求,即按A3钢处理。

9.2、对于有害介质或者工作压力PW>1.6MPa工作温度低于-20℃或高于250℃;检验中发现裂纹并对材质有怀疑;按A3钢校核不能满足强度要求的壳体和管箱,均应查清材质。

9.3、对于使用年限较长工(12年以上),工作参数稳定,在检查应力集中部位、易腐蚀部位及其部位未发现缺陷和异常现象,证明能满足安全运行,可免做材料分析。

9.4、材料确定方法,根据情况,可采用化学分析、强度测定、光谱分析和金属检验等。

9.5、对已经进行过材质分析的,且有记载的,可不再进行此项工作。

10、紧固件检查
检查管箱法兰连接螺栓是否完好,必要时可进行表面探伤。

11、按规定检查,校验安全附件。

12、强度校核
12.1、对于主要受压元件材料不明;错边量、棱角度严重超标的;有严重腐蚀的或检验员根据检验认为有必要进行校核的换热器,均应进行强度校核。

12.2、强度校核应依照GB151、GB150以及其他现行规程,标准,参照原有标准(原标准错误除外)进行校核。

对进口设备尽量按原设计规范进行。

12.3、强度校核应分别对管箱、筒壳、筒板、接管、膨胀节热管等进行校核。

校核时应分别考虑各自的受力状态和腐蚀裕量。

13、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13.1、对于运行10年以上或上次耐压试验已满两个检验周期的设备,应进行耐压试验。

13.2、耐压试验在检验项目合格(或修理检验合格)后进行。

13.3、耐压试验压力以原设计压力或强度校核后允许的最高工作压力为依据。

13.4、耐压试验顺序
13.4.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A.壳程试压,同时检查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

B.管程试压
13.4.2、U型管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U型管束)及填料函式换热器。

A.用试验压环进行壳程试验,同时检查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

B.管程试压
13.4.3、浮头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浮头式管束)
A.用试验环和浮头专用试压工具进行管头试压。

对釜式重沸器尚应配备管头试压专用壳体。

B.管程试压
C.壳程试压
13.4.4、按压差设计的换热器
A.按图样规定的最大试验压力差进行接头试压。

B.按图样规定的试验压力和程序分别进行管程和壳程步进试压。

13.4.5、重叠换热器
A.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头允许单台进行试压。

B.当各台换热器程间连通时,管程及壳程试压应在重叠组装后进行。

13.5、当管程试验压力高于壳程试验压力时,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试验压力应按图样规定进行。

13.6、如介质为有害介质,或图样要求气密试验的,还应做气密性试验。

13.7、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方法和合格要求应符合GB150的有关条款。

14、缺陷处理和安全状况等级评定,按《检规》执行。

15、按规定及时出具检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