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
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明亡后,顾炎武沉溺于学术,一边游历,一边读书。

他的足迹遍及全中国,将所有的记闻整理成书,此便是后来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思想上虽然承袭了理学,但是却对理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日知录·卷一》“艮其限”条目下写道:
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及其施之于事,有捍格而不通,则忿懥生而五情瞀乱,与众人之滑性而焚和者相去盖无几也。

顾炎武在著作,大部分在生都未能定稿,因为顾炎武直到生前那
最后一刻仍在修改。

他的弟子潘耒在他殁后害怕老师一生心血付之东流,顾炎武刚去世就开始收集手稿,并且在顾炎武殁后的十几年,他的作品就陆续的付梓了。

王夫之,与黑格尔齐名的思想家。

新儒家之一的牟宗三曾写过《黑格尔与王船山》进行比较。

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可能会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天下大乱之后,身为一介书生的他毅然走出书斋,举起了抗请的大旗。

清兵南下,他率众于衡阳狙击清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之后他到桂林,在瞿式耜举荐下投靠永历帝,令他没想到的是,即便北方的半壁江山已经落
入满清之手,偏安于一隅的南明王朝依然充满了勾心斗角。

清廷统一天下之后,要求全国的人剃发,否则以死罪论处。

王夫之虽然放弃了恢复大明的志向,但依然不遵从剃发的法律,他辗转与苗族、瑶族的山洞之中,饱尝辛苦,仍然不该其志。

王夫之写了一辈子,生前并没有出版,等到后来曾国藩崛起,白天打仗,晚上校对王夫之生前的手稿,最终终于付梓。

王夫之最大的创建,就是否定了三代是黄金时代。

他认为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制度逐渐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古三代“衣冠未正,五品未清,婚姻未别,丧祭未修,狉狉獉獉,人之一与禽兽无几也”,等到人物质生活丰富之后,政治制度才慢慢兴起,所以汉唐的社会比三代更加容易治理,人们更加文明,而那些固执的读书人不明白进化的道理,便误以为从古至今是黄金时代慢慢消失的过程,如果误信了他们的观点,到了今天岂不是退化成为野人了吗?
章太炎对王夫之极度赞许:“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


方以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学识渊博,而且在于对科技的认知。

在传统中国这个只重视人文而忽视了科学的国度,方以智向西人学习科技,本身就说明他的思想超前。

方以智接受了西方的治学方法,常以实验验证,他所学习的东西,
并且提出很多见解,虽然一些见解在今人看来颇多谬误,但是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方以智当时主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

他和传教士交流,把关于人体构造方面的生物知识引到了中国。

可惜他的所有引进都随着战争而走进了历史,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继续走上了小农社会的老路,扼杀了科技的发展。

方以智的死因在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有论述,感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最后说一下朱舜水。

鲁迅在回忆性的散文《藤野先生》里面有一句话:其次却只记得
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很多人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轻而易举带过了。

实际上,朱舜水这个人是一个很值得了解的人物。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甲申之变后不久,清军入关,和王夫之一样,朱舜水开始从事反清复明活动。

朱舜水频繁往来于日本、越南之间,筹集资金支持鲁王朱以海以及后来的郑成功的军队。

他跟随郑成功北伐失败之后,不愿意生活在满清统治之下,只身东渡日本。

可是由于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日本之后,流亡很久才开始正常的生活。

1664 年朱舜水受到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的赏识,前往江户讲学,他同山鹿素行结为好友,为汉学在日本传播造成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且为后来尊王攘夷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基本上来自于朱舜水。

1682年,朱舜水在江户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死后依照明朝墓葬样式葬于陆瑞隆山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