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梁古坝工程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梁古坝工程散文
在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门外的1公里处,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
代水利奇工程——鱼梁古坝。

鱼梁古坝,被誉为“江南都江堰”,静静地湮没在历史风雨中,名不见经传,风雨沧桑400年,依然固假设金汤,虽然几百年的水
流在坝身上留下了磨蚀的痕迹,却纹丝不动,石块无裂纹,条石间
无错位。

现引用导游介绍词:“它是古代歙县最大的水利工程……
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

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
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

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

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
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

坝中间有开水门,用
于排水。

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立
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可我却发现,这样
著名水利工程和奇迹,在历史文献中除了地方志对它有记载,而在
其它文献中难觅其踪。

是否有点遗憾?而古代徽州的文人又那么多,为何对其宣扬不够,以致于知者寥寥?必定由其缘故。

虽然鱼梁古坝砌石技术精巧,可却不是我国古代砌石技术的首冠,比它早500多年的赵州桥,是我国古代砌石技术的巅峰。

古坝
的砌石工艺、连接在赵州桥上早已使用,甚至比它更高级、精细。

还有就是我国古代从事砌石这样的工匠,大局部出身寒门,识字不多,技术靠口口相传,无文字记载。

虽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处,
却无超越之处。

也许因为它规模太小,发挥效益小。

坝高约4米,
主要是抬高坝上游水位,改善上游的通航条件。

古代我国以农耕为
主,而鱼梁坝的修建绝不是因为引水灌溉或因徽州古城防洪、打造
生态城镇供水需要,而主要是通航。

而这河道原先就是贯穿的,修
一座坝或不修坝一样通航;修了坝,改善了上游通航,却阻止木船
直流而下,需要中转,有利有弊;从现在看,坝上游蓄水量、抬高
水位有限,可以进行自流灌溉的面积很小;作为护城河更不可能,
因为徽州古城城墙巩固,战乱很少,即使发生战乱,其周围有许多
关隘可守,无须用护城河保护古城;修坝的原因我猜测是这样吧:
这里,靠近县城,进入县城很便利,歙县而作为古徽州的经济、文
化中心,需要一个交通枢纽,以水路运输为主要通道的古代,需要
修建一个大的水埠码头,码头不能直接修建在古城的成墙脚下,因
为一个大码头,商贾云集、货物如山,行人游客如织、客栈青楼林立,对府衙的治安管理增加很大负担,因此需要离开县城一段距离,又能在县城掌控范围,鱼梁是最好的地理位置。

坝址的选择,需要
很好的地质条件。

而恰巧这里原先是一处险滩。

因为其坝下还有被
冲刷出的各种礁石或矗立或横卧,船只在枯水期容易搁浅、在丰水
期容易触礁,发生事故;这片险滩两岸和河底部是被洪水切蚀裸露
的山岩,是修坝的理想天然地基。

基于以上要求,于是徽州的先人
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条石,凭借巧夺天
工的手艺,创造出水利史的奇迹,历经400余年而岿然不动的砌石坝,并且完好保存至今,依然发挥着原先的作用。

坝型的选择,遵
循流水规律,上陡下缓的重力坝,而在古代对拱很有造诣的徽州巧
匠选择了下宽上窄重力坝,不选择材料节省的拱坝,原因有二:其
一作为通航拦水设施,船只在上游航行,有可能失控冲击坝体,或
者上游山洪来临,会携带树木、翻船的货物等,坝体需要一定的抗
冲击力,略显笨实的重力坝显然比薄弱拱坝抗冲击力强;其二,条
石之间连接是榫、铆、楔、键等,这些连接在平面(立面)上可以
容易做到,而且效果好,因为如果有一块条石或局部位置受到外力,发生沉陷或变形,势必会通过榫、铆、楔、键作用带动与之相邻的
条石,分散外力或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是在平面(立面)上,就
会很快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如果在曲面上,外力分撒不均匀,容易
使受力的的薄弱部位产生破坏。

因而选择轴线为直线的重力坝是有
依据的。

另外,石材是就地取材,重力坝虽然使用材料多,但砌筑
工艺也简单许多。

同时在建造时,为了到达消除险滩隐患、水流冲
刷不破坏坝基,将礁石作为消能设施,因此保存了许多礁石作为消
能辅助,当湍急的水流翻坝而下,冲击礁岩,掺和着空气,激溅起
水花,这些水花在水里或在水流中在各个位置、不同方向互相碰撞、摩擦,消耗掉大局部能量,水流变得驯服安静。

本来礁石是通航的
大敌,可徽州先人却因地制宜,奇迹般地化害为利,堪称卓绝。


面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过水,分三个不高程设计了水门。

这主要是
为了确保上游枯水期间坝上游的水位,又能利用集中过流冲走坝上
游的漂浮物,保持水体的洁净。

因为上游货船往来穿梭,许多船民、商人都吃住在船上,是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的。

当来往货船、客船
在这里绕行穿越鱼梁街道,完成货物交接、换乘后,又匆匆踏上行程,谁惦记那座不显眼的石坝。

鱼梁古坝,犹如一头负重的老牛,
千百年来,栉风沐雨,默默地托负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商从深山走向
神州大地。

沧桑变迁,当公路、铁路、飞机航线开通后,新安江的
水路运输功能逐渐减弱,昔日繁华的水埠码头也变得清冷。

鱼梁古坝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只作为一处供游人游玩的景点。

在过往行人和游客看来,这就是一个古代水路交通的码头,一座只
有几米高的砌石坝,一个水路运输中转站。

可我站在这座经历4个多世纪的滚水坝前看到了先人的智慧,徽商的艰辛和今天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