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级市,林州,卫辉,辉县,孟州,沁阳,济源,义马,灵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县级市,林州,卫辉,辉县,孟州,沁阳,济源,义马,
灵宝
林州(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
编辑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9647,户籍人口1026659,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最大县级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1-2]林州人民常年在各地承包建筑工程,80年代当地口碑“十万大军出太行”,形成了知名的“林州建筑”,有“建筑之乡”之称,[3-4]90年代大力发展工商业,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5]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曾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6]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7]中国汽车铸造产业基地[8]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经济
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

改革开放30年来,林州市经济快速发展。

从经济总量看,林州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5亿元上
升到2007年的172.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12.2%,比河南省、安阳市平均增
速高出1个百分点。

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林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6元上升到2007年的17377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0.5倍,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继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2007年突破了2000美元,又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由1978年的1544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52266万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2.9%。

财政保障能力的提升,为促进全市经
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考评中,2005年、2007年连续两届进入20强县(市)。

[28]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8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完
成49087元,突破7500美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9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25亿元,是2006年的2.5倍,
年均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8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3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

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跃升到第8位;姚村、陵阳、城郊、河顺、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29]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9.7亿元,增长1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2亿元,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5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1222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172元,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7亿元,增长15.8%。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十强。

[30]2012年10月15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正式发布《2012河南省百强乡镇评价报告》,姚村、陵阳、城郊、河顺和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31]
工业发展
2012年林州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075.6亿元,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完成253.7亿元,增长15.4%。

[30]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林州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尚属首例。

2011年底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35.68亿元,实现税收5.6亿元,完成出口额2.68亿美元。

先后荣获省“先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示范区”、“汽车配件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园”等称号。


前,园区入驻企业210家。

[32]荣誉
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林州"太行菊""入盟""中国好品牌"[51]
林州市是第五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23位,[52]第六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22位,[53]第七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16位,[54] 第十一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17位,[55]
清华·红旗渠新材料产业化基地,[56]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

[7]
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

卫辉
编辑
卫辉市即卫辉。

卫辉是中国财神之乡、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自西汉高祖二年设置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

现辖13个乡镇、342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人口49万;区域面积868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为258、158、45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居新乡八县(市、区)之首。

经济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2.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23.5%。

一般预算支出25265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7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增长1.7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增长1.8倍。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9.5亿元。

工业
工业经济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形成建材、机械化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四个支柱产业和现代纸品、异型水箱制造两个特色产业。

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以上。

现有市工业园区1个、产业聚集区3个,限额以上工业企业91家,其中2家企业进入新乡市重点企业行列。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2002年的1家发展到13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4家。

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全市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总投资21.7亿元。

其中,陈召煤矿技术改造、瑞德家庭服饰生产线和新克耐油墨生产线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

全年完成企业改制13个,改制面达90%,盘活资金2亿元。

全市限额以上民营企业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85%,完成工业企业总产值17.8亿元,增长19.2%。

辉县
编辑
辉县市地处豫晋接壤地区,北依太行,南眺黄河。

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2万,辖20个乡镇,2个办事处,536个行政村。

是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科技进步先进县、文化先进县和“中国绿色名县”;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重点县、经济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县和知识产权试点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列中部六省百强县第30位。

[1]经济
2012年,全市全年G D P完成276.6亿元,继续保持新乡市的龙
头地位。

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1% ,较前三季度增速回升3个百分点,稳中趋升的态势逐步显现。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加快,双双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62元,同比增长13.6% ,增幅较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在新乡各县(市)中,总量排列第二位,增幅排列第一位。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19元,同比增长15% 。

在新乡各县(市)中,总量排列第三位,增幅排列第一位。

工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扩张,投资总量再超20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与效益平稳回升,增加值总量超过160亿元。

2012年,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统计的1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超过160亿元,达到163.5亿元,同比增长16.2% ,较前三季度增幅加快5.7个百分点,回升势头非常明显。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也呈现出平稳回升的发展态势。

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利税分别达到35.1亿元和50.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 和3.2% ,分别较前三季度增幅加快7个3.1个百分点。

荣誉
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内陆城市
全国首批农保试点县
全国首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
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中国绿色名县和生态文明县
全国粮食生产和水利建设先进县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
河南省经济扩权县(市)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重点县
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16
孟州
编辑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在焦作市的西南隅。

北和沁阳市、济源市毗邻而遥望太行山,东以猪龙河为基本分界与温县隔河相望,西跟济源市、洛阳市吉利区并靠接壤,南以黄河为界,同孟津县、偃师市、巩义市隔河凝眸眺望。

地理坐标东经112°33’—112°55’,北纬34°50’—35°02’,东西最长处33公里,南北最宽处25.75公里,全市总面积541.61平方公里。

2000年底,市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

辖6镇1乡4个办事处,274个行政村,人口37万。

经济情况
2010年,全市上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项工作为重点,按照“巩固好基础,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整体要求,抢先一步抓调整,创先争优谋跨越,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多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凸现了新的亮点、形成了新的特色。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万元,均是“十五”末的2.4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110亿元、7.1亿元、151.8亿元、3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5倍、2.3倍、4.7倍和2.4倍。

进出口总额、出口创汇分别完成5亿美元、2.9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和2.7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110元和7455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1倍和1.9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7.8亿元,是“十五”末的1.9倍。

所获荣誉
孟州先后获得了“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市”、“河南省园林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0多项荣誉,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外商眼中的河
南最佳投资城市”,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市、区)”,连续四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

2008年9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时隔14年再次到孟州视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工业
工业经济高效运行。

全年新上、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95个,累计投资8.98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6个。

机械加工、电力化工、粮食加工、皮毛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41.8亿元,同比增长40%。

工业效益明显提高。

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3亿元,增长44%;实现利税4.7亿元,增长55.3%。

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4.6%。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以被确定为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市和首批扩权市为契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全市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245个,合同利用外来投资18.9亿元,实际到位6.5亿元。

积极落实进出口优惠政策,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10个,总数达53个;出口创汇完成7245万美元,同比增长54.7%;利用境外资金760万美元,增长31.3%。

该市四大支柱产业共有企业239家,2005年,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增加值30.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1.1%,其中:机械加工业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9.8%;粮食加工业完成增加值9.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1.4%;皮毛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3.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31.2%;电力化工业完成增加值3.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8 %;这些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而且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强,可带动众多关联产业的蓬勃兴起,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

沁阳
编辑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神农山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沁阳先后荣获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
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首批“千年古县”、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怀庆府、河内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名,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太行雄峙于北,沁河横贯其中:东与博爱县毗邻,西同济源市接壤,南与温县、孟州市相连,北和晋城泽州县交界。

境内多平原,局部有山区,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有国家5A级旅游区神农山和丹河峡谷,是全国闻名的造纸机械之乡、玻璃钢之乡,历史上被称为富庶之地,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

产业集聚,经济繁荣
沁阳与山西晋城接壤,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煤炭集散地,焦柳、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长济高速横贯东西,二广高速纵穿南北,与京珠、连霍高速紧密连接,并有4条铁路专用线,交通物流方便。

沁阳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沁北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

围绕“新型工业化”目标,着力发展新能源、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造纸装备及造纸、光电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以及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是全国闻名的造纸机械之乡、玻璃钢之乡和豫西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在全市市民的努力拼搏下,沁阳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域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三位。

[1]
经济发展
经济数据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4亿元,人均GDP5170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6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85元
工业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中国昊华集团、河南神火集团、中电投集团、广东兴发铝业公司、晋煤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纷纷来我市投资兴业,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位居第3
位。

2009年,我市荣获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国水利工作先进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连冠、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等焦作市级以上荣誉380余项。

济源
编辑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邻接晋城市。

北依太行,西距王屋,南临古都洛阳,东接太极故里焦作,1997年上升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黄河三峡、济渎庙形成旅游业的五大品牌。

手工艺品天坛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1988年撤县建市,原属新乡地区,后划归焦作,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副地级城市),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
工业
济源是全国重要的铅锌深加工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矿用电器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盐化工和特种装制造基地2011年济源市铅产量为905250吨,占全国的20.08%,河南省的72.73%;锌产量282939吨,占全国的5.29%,河南省的95.01%,黄金产量6111.5千克,占全国的1.69%,河南省的4%;粗钢产量2735191吨,占全国的0.4%,河南省的11.4%;钢材产量2825219吨,占全国的0.32%,河南省的7.96%;焦炭产量2845931吨,占全国的0.67%,河南省的9.99%;烧碱产量35734吨,占全国1.45%,河南省的21.44%。

截止2010年底,济源超亿元企业120,中型企业23家,大型企业 201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8.42亿元,比上年长17.9%增速比上年提高.6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5亿元,增长19.8%,增速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业31个大类中,增加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黑色金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17亿元,增长1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68亿元,增长278%;炼焦业22.05亿元增长0.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9.68亿元,增长15.3%;通用设备制造业19.58亿元,增长42.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96亿元,增长24.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78亿元,增长20.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38亿元,增长31.8%;专用设备制造业6.87亿元,增长26%。

城市名片
●愚公移山故事发祥地
●女娲补天故事发祥地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所在地
● 夏朝故都
● 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
● 全国首批八大篮球城市之一
● 中原城市群7个紧密层中心城市之一
●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
★国家级卫生城市
★国家级森林城市
★国家级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国家级节水城市
★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 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
★ 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内陆投资热点城市
★ 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发展定位
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
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
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
改革创新实验区
义马
编辑
义马市,地处崤函故道,是连接东西二京(洛阳、长安)的必经之路。

有连霍高速、310国道、陇海铁路、郑西高铁穿城而过。

义马市建制历史可上推至两千多年前秦朝的“新安县”。

1986年起由三门峡市代管,为河南省扩权县。

112平方千米,人口十六万左右。

至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七万多人民币(河南省人均GDP的三倍多)。

有“全国武术之乡”美称。

经济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人均生产总值达56000元,比上年增长18.8%,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5位、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50位。

财政收入完成6.05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比上年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比上年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达21865元,比上年增长29.5%。

[9]
灵宝
编辑
[líng bǎo]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小秦岭、崤山,同陕西省洛南县,河南省卢氏县、洛宁县接壤;北临黄河与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隔河相望;东与河南省陕县毗连;西与陕西省潼关县为邻。

经济
2006年,灵宝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7.3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6元。

在全国第六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灵宝位居全国2008个县市第138位,名列全国中部百强县市第16位。

[1]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9.9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9亿元,增长5.2%;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7.2亿元,增长11.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亿元,增长20.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5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7.7亿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2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9152元,增长13.5%。

[3]
工业
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227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77093万元,增长16.3%;工业销售产值13686118万元,增长15.6%;产品销售率96.9%。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