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下语文《桃花源记》基础复习及拓展(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下语⽂《桃花源记》基础复习及拓展(含答案)
⼋下语⽂《桃花源记》基础复习及拓展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
⼀、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项是( )
A.武陵⼈/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来此绝境D.后遂⽆问/津者
2.对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项是( )
A.遂与外⼈间隔
..(互相通达)
..(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为.外⼈道也(介词,对、向)
3.下⾯对所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项是()
A.本⽂第⼀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描写更令⼈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章第⼆、三段是全⽂的重点,⽆论是写桃花源⼈们的⽣活环境还是写⼈物的交谈,都有⼀些⽣动可感的细节,使⼈如临其境,如见其⼈。

C.⽂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们的⽣活场景,⽣动地展现了⼀个⼈⼈劳作、⽣活安定、风⽓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章记叙层次清楚,⼀环套⼀环,⼀⽓呵成,结构⾮常严谨。

4.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
A.有良⽥美池桑⽵之属.(类) B.悉.如外⼈(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各复延.⾄其家(邀请)
5.下⾯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
A.复⾏数⼗步,豁然开朗
..
.... B.阡陌交通
C.率妻⼦⾢⼈来此绝境
..魏、晋
.. D.乃不知有汉,⽆论
6.对本⽂理解有误的⼀项是( )
A.本⽂是以渔⼈的⾏踪为线索。

B.本⽂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篇记叙性的⽂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余⼈各复延⾄其家”表现了桃花源⼈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
的⽣活。

D.本⽂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7.下列各组词语在⽂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项是( )
A.良⽥⽆论
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
D.交通妻⼦
8、下⾯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A.仿佛
..,鸡⽝相闻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来此绝境
..魏、晋
.. D.乃不知有汉,⽆论
⼆、解释⽂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翻译句⼦:
(1)屋舍俨然
..: (2)便要.还家:
(3)欣然规.往: (4)有良⽥、美池、桑⽵之属.
(5)悉.如外⼈(6)余⼈各复延.⾄其家
(7)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9)林尽⽔源,便得⼀⼭。

(10)此⼈⼀⼀为具⾔所闻。

(11)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根据课⽂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本⽂内容,恰当选⽤⽂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桃花源,他感到
桃花源⼈的⽣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
是“□□□□”。

2.⽤原⽂语句作答:
(1)渔⼈“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中描写桃花源中⼈精神状态的句⼦是:
(3)桃花源中⼈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余⼈各复延⾄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们的特点;
他们在送渔⼈离开时嘱咐他“不⾜为外⼈道也”是因为。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黄发垂髫,并怡然⾃乐”展现出⼀幅怎样的⽣活图景?
答:
5.本⽂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线索,作者写了哪⼏件事?
6.⽂中哪些话表明桃源⼈听了渔⼈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中的“桃花源”,古今⽂⼈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意?
答:
9、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四、阅读课内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
①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②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③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成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骥,⾼尚⼠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______________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
..(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的故事⽽来,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

⼭有⼩⼝,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著,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陶潜,字元亮,少怀⾼尚,博学善属⽂,颖脱不羁,任真⾃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传》⽈:“环堵萧然,不蔽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序如此,时⼈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往,潜亦⽆所辞焉。

每⼀醉,则⼤适①融然②。

时或⽆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畜③素琴⼀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和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晋书》)
[注]①适:满⾜。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
⑴渔⼈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中摘录出与“⼟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所表现的理想⽣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

答:
3. 从[⼄]⽂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
1.D(“问津者”是⼀个具有独⽴意义的语⾔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2.B(交通:互相通达)
3.C(桃花源的⽣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不是现实社会)
4.B解析:悉:全,都。

5.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

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

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D.⽆论:古:更不要说;今:表⽰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6.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害怕世⼈打扰他们的⽣活。

7答案 :D
8、A(古义;B交错相通: C与世隔绝的地⽅; D不⽤说,更不⽤说.今义略)⼆、略
三、1答:欲穷其林怡然⾃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3)避秦时乱
3、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活(意合即可〕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和⼩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展现出⼀幅和谐安宁、⾃得其乐的幸福⽣活图景。

5.第⼀问:渔⼈的⾏踪。

第⼆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6.第⼀问:不⾜为外⼈道也。

第⼆问:(1)源中⽣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7.提⽰:要从四个⾓度来考虑:⼀、环境⽅⾯(优美);⼆、物质⽅⾯(富⾜)三、⼈与⼈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8.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给⾃⾜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朗织⼥的幸福⽣活,也表现出诗⼈对当时⿊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由美好⽣活的向往。

在这⼀⽅⾯两者是相同的。

9、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的幸福⽣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四、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盾思想来答,语⾔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法实现的⽭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中的理想社会,⽂中的渔⼈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法实现。

(⼆)
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
2. 环堵萧然,不蔽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

这反映了他⽆拘⽆束,本性率真,⾯对穷困的⽣活,⾃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
4.①⽼⼈和⼩孩,都和悦幸福,⾃得其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