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用)仿真预测知能闯关第十五单元第32讲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1·高考浙江卷)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

题干表述“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中提到了马克思,但是并没有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由此排除①。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③。

2.(2011·高考北京卷)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3年”及对社会主义含义的准确理解。

1923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尚未开始,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故A、D两项不正确;B项与题干所表述的对资本主义的支持率这一事实不符,故答案为C 项。

3.(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解析:选D。

章太炎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倡导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章太炎以“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诗句题画,表面上是赞颂陆秀夫,实际上是在积极鼓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

4.(2010·高考山东卷)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与认识。

毛泽东强调“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而非“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其含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5.(2010·高考上海卷)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A正确。

6.(2011·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即将走过90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
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将下列会议内容的序号填在相应会议后面的横线上
①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④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共七大____;中共七届二中全全____;中共十七大____。

答案:②;①;④。

一、选择题
1.(2012·佛山市质检)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高举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为四万万人效忠”和所学史实说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的“忠”并不是对君主的愚忠,而是号召中国民众要忠于祖国,爱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要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民族意识。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2012·沈阳月考)孙中山先生名言:“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这句名言的基本含义()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民粹主义思想
解析:选D。

D项“民粹主义思想”不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

3.(2012·深圳市一模)《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杂志发表文章了。

”这段话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2012·长春月考)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B.“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解析:选C。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因而,党的“十三大”在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之后,明确指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2012·福建莆田模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D.三大改造
解析:选D。

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A、B、C三项属于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其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正确。

6.下列文献中,把救国救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项是农民运动,不代表历史发展方向;B、C 两项都没有把救国救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7.(2012·江苏南通二模)“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解析:选C。

根据材料的内容判断材料出现于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由此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论述,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

8.(2012·山东潍坊质检)英国前驻华大使、邓小平传记作者理查德·埃文斯爵士说:“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确立了中国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邓小平确立的方向包括()
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④“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选A。

①②③④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说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据教材知识可知全部符合邓小平理论。

9.(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D。

材料的时间是“1992年”,A、B、C三项都发生在此之前,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0.(2012·山东烟台调研)右图是一张著名的照片,是1984年新中国
成立35周年国庆节那天游行队伍里的一个场景。

人群中打出的横
幅,实质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A.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B.希望“文革”早日结束
C.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拥护
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信心
解析:选D。

“小平您好”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的拥护,也表达了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和信心,故选D项。

11.(2012·信阳模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选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12.(2012·江苏镇江调研)标语虽小,却承载了历史。

它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表现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重点。

下列三幅标语口号,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①②D.②①③
解析:选A。

①1989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②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社会和谐”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2012·北京高三模拟)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材料2:“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材料3: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1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3)结合材料2、3,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

(4)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
解析:本题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政治和文化史的知识。

第(1)问,注意对材料1进行概括,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看法”就是孙中山对于解决民生的态度,“办法”归纳材料即可;第(3)问,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地位和措施来寻找相同点;第(4)问,从民生的重要性和政府的重视度入手回答。

答案:(1)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

(2)看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认为政府应当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办法: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政府要通过调节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

(3)都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都主张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来改善民生,都主张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

(4)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任何政府都应当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以保证国民的生计和生活。

14.(2012·江苏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
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材料2: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3: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请回答:
(1)材料1中的“伪说”、“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2)材料1与材料2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3)材料2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为什么?
(4)根据材料2和材料3,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此材料的出处: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回答第(2)问可从材料1中的“过激”与材料2中的“爱国青年、热血青年”考虑;回答第(3)问需把握孙中山这段话的意思,他强调的是革新思想的传播;回答第(4)问时需注意不同点在于对工农的看法。

答案:(1)“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1诬蔑、敌视学生运动;材料2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

(3)不中肯。

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4)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