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污染控制3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称为放射性沉降
原子能工业中核燃料
物或放射性粉尘。
的提炼、精制和核燃料元
件的制造,都会有放射性
科研放射性
废弃物产生和废水、废气
科研工作中广泛地应
的排放。由于原子能工业
用放射性物质,除了原子
都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护
能利用的研究单位外,金
措施,“三废”排放也受
属冶炼、自动控制、生物
到严格控制,所以污染并
2.常用固化方法 (1)水泥固化 (2)沥青固化 (3)塑料固化 (4)玻璃固化
(1)水泥固化
原理 基于水泥的水合和水硬胶凝作用。
适用 中、低放废水浓缩物的固化。
泥浆、废树脂等均可拌入 水泥搅拌均匀,待凝固后即 轻水堆核成电为站固的化浓体缩。废液、废离 子交换树脂和滤渣等 核燃料处理厂或其他核设施产生的各 种放射性废物
距离防护。人距离辐射源越近 ,受照量越大。因此应在远距
离操作 ,以减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一种合适的屏蔽材料 ,
利用屏蔽材料对射线的吸收降低外照射剂量。针对α射线、 β 射线和γ射线的防护 ,分别为: ① α射线的防护。② β射线的防护。 ③ γ射线的防护。
放射性废物来源和特点
工程、计量等研究部门、
不严重。但是,当原子能
几乎都有涉及放射性方面
工厂发生意外事故,其污
的课题和试验。在这些研
染是相当严重的。
究工作中都有可能造成放
射性污染。
污染防护
时间防护。人体受照时间越长 ,人体接受的照射量越大 ,这
就要求操作准确、 敏捷 ,以减少受照射时间 ,达到防护目的;也 可以增配工作人员轮换操作 ,以减少每人的受照时间。
(4)玻璃固化
原理
以玻璃原料为固化剂与高放废物混合, 高温(900~1200℃)蒸发、煅烧、熔融、烧 结,装桶后经退火处理成玻璃固化体。
类似的高放固化工艺 陶瓷固化: 添加黏土页岩 人工合成岩固化:添加锆、钛、钡、铝 氧化物。
(二) 减容技术
目的:减少体积,降低废物包装、贮 存、运输和处置的费用。
遗传效应
辐射引起人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 是生殖细胞受损伤引起的有害效应; 影响到受照者后代的身体缺陷。
(二)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急性放射病
由大剂量急性照射引起,多为意外核事故、 核战争造成。 按射线的作用范围,短期大剂量外照射引起 的辐射损伤可分成
全身性辐射损伤 局部性辐射损伤
2.远期影响
(2)沥青固化
原理 放射性废液与沥青皂化反应。
适用 低、中放射性蒸发残液、化学沉 淀物、焚烧炉灰分等
(3)塑料固化
放射性废物浓缩物(如树脂、泥浆、蒸 残液、焚烧灰等)掺入有机聚合物而固化 的方法。 用于废物处理的聚合物有脲甲醛、聚乙 烯、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用于蒸残液), 环氧树脂(用于废离子交换树脂),聚酯, 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等。
慢性放射病是由于多次照射、长期累积的 结果。危害取决于受辐射时间和辐射量。主 要是慢性放射病和长期小剂量照射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多属于随机效应。
表5-2 来自天然和人工辐射源辐射的集体剂量
来源 所有的天然辐射源 宇宙射线:飞机旅行
燃煤电站 燃煤的家庭烹调及取暖
磷盐工业 磷石膏
核武器试验
核电(不包括废物处置) 核电(职业照射) 夜光钟表
天然放射性
•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Beequerel)发现铀( U)的化合物能使附近包在黑纸里的照相底片感光,从而 推断出铀可以不断的自动放射出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相 当强的射线。
• 1897年,卢瑟福(E. Rutherford)和约瑟夫·汤姆孙(J. J. Thomson)通过在磁场中研究铀的放射线偏转,发现铀 的放射线有带正电,带负电和不带电三种,分别被称为α 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后来经过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发 展了这一研究结果。现在知道原子序数在84以上的所有元 素都有天然放射性,小于此数的某些元素如碳、钾等也有 这种性质。
β衰变
• 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 时释放一个电子。新核的质量数不变,电 荷数增加1,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要 向后移一位。
γ衰变
• 伽玛衰变﹝γ衰变﹞是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 种形式。反应时放出伽玛射线﹝是电磁波 的一种,不是粒子﹞。
• 通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所生成的核 仍处于不稳定的较高能态(激发态),在 转化到处于稳定的最低能态(基态)的过 程中,也会产生这种衰变而放出γ射线。
核试验放射性污染
核能、放射性同位素生产
人工辐射源 核材料贮存、运输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核设施退役
核辐射
•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 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
• 核辐射的能量较高,能够可以把原子电离。所以 也称为电离辐射。
• 一般而言,电离是指电子被电离辐射从电子壳层 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由于细胞由原子组成, 电离作用可以引致癌症。一个细胞大约由数万亿 个原子组成。电离辐射引致癌症的几率取决于辐 射剂量率及接受辐射生物之感应性。α、β、γ辐射 及中子辐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够高能量电离原子。
种系的演化程度、机体结构、 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细 胞、组织或器官对辐射敏感 性各异
表5-1 生物死亡50%的吸收剂量值
生物种系 人 猴 大鼠 鸡 龟 大肠杆菌
LD50 / Gy 4.0 6.0 7.0 7.15 15.0
56.0
病毒 2×104
2.辐射的生物效应
生物 效应
躯体效应
辐照对受照者本身的有害效应; 是由于人体普通细胞受损引起的; 只影响到受照者个人本身。
定义:组织内某一点的剂量当量 H = DQN 单位:Sv(希沃特)
在该点所接受的吸收
剂量,Gy
品质因数,用以计量剂量的
微观分布对危害的影响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规定的 其他修正系数,目前规定N =1
α 辐射
β
γ
品质因数 20
1
1
(五) 有效剂量当量
受照器官和组织的总危险度按有效剂量当
量计算
HE=∑WTHT
1.压缩
2.焚烧
1.压缩
原理
依靠机械力作用,使废物密实化,减少 体积。
优点
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低; 在核电厂应用相当普遍。
缺点
减容倍数比较低(2~10) 。
2.焚烧
原理
将可燃性废物氧化处理成灰烬(或残渣)。
优点
减容比大(10~100倍); 可使废物向无机化转变,免除热分解、 腐烂、发酵和着火等危险; 可回收钚、铀等有用物质。
1rad=0.01Gy 。
(四) 剂量当量
生物效应受辐射类型与能量、剂量与剂量率大小、照射条件及个体差异 等因素的影响,故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等程度的生物效应。 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 的严重程度或发生概率的大小,辐射防护上采用剂量当量这一辐射量。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辐射剂量学基础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 一、环境中的放射源 ● 二、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其危害
● 一、环境中的放射源
宇宙辐射
天然辐射源 (天然本底辐射)
地球内放射性物质
放射源 天然本底辐射≈2.4毫希 人体内放射性物质
(二) 照射量
1.照射量X
定义:表示γ或义式: X dQ dm
单位:
射线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释放出来 的全部电子(正电子和负电子)被空 气完全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的一 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的绝对值,C
(5-1)
受照空气的质量,kg
SI单位:C/kg ;曾用单位:R (伦琴) ;
(5-6)
式中:HE——有效剂量当量,Sv; HT——器官或组织T所接受的剂量当量,Sv; WT——该器官的相对危险度系数。
性腺:0.25 肺部:0.12 甲状腺:0.03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与防护标准
放射性污染基本概念
放射性污染: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物
质,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 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所造成的污染。 大气 水 土壤
(一) 放射性活度 (二) 照射量 (三) 吸收剂量 (四) 剂量当量 (五) 有效剂量当量
(一) 放射性活度
定义: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所发生的核
转变数,符号A。
单位: SI单位:Bq(贝可),1Bq表示每秒钟发生 一次核衰变; 曾用单位:Ci(居里); 1Ci=3.7×1010Bq。
● 二、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其危害
(一) 辐射的生物效应 (二)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一) 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与人体相互作用会 导致某些特有生物效应 其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 于人体组织吸收的辐射 能量, 演变过程如图5-1所示。
1.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物理因素
影响 因素
生物因素
辐射类型、辐射能量、吸收剂 量、剂量率、照射方式、受照 姿势及其在辐射场内的取向等。
固化对象:弥散性物质
固化:在放射性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 其转变为不易向环境扩散的固体的过程。
1.固化的一般要求
使废物转变成适宜最终处置的稳定固化体; 固化材料及工艺的选择应保证固化体的质量; 应能满足长期安全处置的要求和进行工业规
模生产的需要; 对废物的包容量大,工艺过程及设备简单、
可靠、安全、经济。
来源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伴生矿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核技术应用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图5-2)
图5-2 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核技术应用产生放射性废物(图5-4)
图5-4 核技术应用产生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特点
特点
(1)长期危害性 (2)处理难度大 (3)处理技术复杂
放射性主要来源
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医疗放射性
在进行大气层、
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患者
地面或地下核试验时,
身体都要受到一定剂量的放射性照
排入大气中的放射性
射,例如,进行一次胃部透视,约
物质与大气中的飘尘
接受0.015-0.03SV的剂量。
相结合,由于重力作
用或雨雪的冲刷而沉
降于地球表面,这些
原子能工业排放的废物
• 衰变模式:常见衰变模式有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α衰变
• α衰变是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 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 He。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放射性后, 人们花了很大力量研究α衰变。E.卢瑟福和 他的学生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终于在 1908年直接证明了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He 。α衰变中放出的能量称为α衰变能。衰变 能可以通过衰变前后的原子核的静止质量 之差计算而得到。
人工放射性
• 1933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第七届索尔威 会议上报告,某些物质在α粒子轰击下发射 出正电子连续谱。他们一直坚持研究这个 现象,于1934年1月19日作了结论,并向《 自然》杂志写了一则通信。这封信证明了 就是居里夫妇通过实验证明了人工放射线 的存在。
• 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通过裂变反应堆和 粒子加速器制备。
● 二、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
(一) 絮凝沉淀 (二) 蒸发 (三) 膜分离和过滤 (四) 离子交换和吸附
• 絮凝沉淀:放射性核素污染物质通常以悬浮固
体颗粒、胶体或溶解离子状态存在于废水中。向 废水中投放一定量的化学絮凝剂,生成带正电荷 的胶体粒子,放射性污染物被胶体粒子吸附载带 ,除去絮状物,即可达到净化放射性废水目的。
●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放射性 固体废物
湿固体
蒸发残渣、沉淀泥浆、废树脂等
干固体
焚烧炉灰、污染用品、工具、设备、 废过滤器芯、活性炭等
● 一、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一) 固化技术 (二) 减容技术
(一) 固化技术
放射性废液处理产 生的泥浆、蒸发残渣 和废树脂等湿固体; 焚烧炉灰等干固体
集体剂量 /人·Sv·a-1 10 000 000 2000 约2000 100 000 6000
1977年为300 000 最高年份为400 000(1962~1963)
所有时间共计30 000 000 1980年为500,2000年为1000
2000 2000
第二节 辐射剂量学基础
● 一、辐射剂量学的基本量和单位
照射1量R只=用于2.量58度×γl或01X0射C线/k在g空。气介质中产生的照射效能。
(三) 吸收剂量
1.吸收剂量D
定义:单位质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平均辐
射能量。
定义式: D d
dm 单位:
电离辐射授予质量为dm的物
质的平均能量,J;
质量,kg
(5-3)
SI单位:Gy(戈瑞);曾用单位:rad(拉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