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_大学城_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_卢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国内“大学城”建设存在把“大学城”建设当作盈利工具的现象、追求金玉其表,缺乏实质性研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大学城”规划建设战略调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明确“大学城”发展定位,并调整现有“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政策。

[关键词]大学城;战略调整;规划建设
Strategic Adjustment 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 owns" in China/Lu Bo,Duan Jin
[Abstract] There exist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s" in China the phenomena of m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s" a profit mak-ing tool.What it is after is the golden coat only and what it lacks is the substantial study,thus resulting in the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disjunction of ideal and reality.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I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and the existing policie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s" should be adjusted.[Key words] University town,Strategic adjustment,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
□ 卢 波,段 进
1.1“大学城”形成及分类
“大学城”概念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
后期从国外传入我国,“大学城”作为一种高
等教育现象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存在,但国外将“大学城”视为自然形成的产物,很少有专门的研究①。

根据相关的资料整
理,基本可以把西方“大学城”发展形态分为两大类:
(1)自然形成类—“大学城”空间主要是人口因教育产业的发展而聚集形成的,具有浓厚文化特点的小城镇。

其大体包括两
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狭义的概念,以某一、两
所大学为核心建立城镇,学生和教职员在城
市人口中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人口从事
与学校有关的科技或服务业。

学校主要承担
教学、研究任务,学生散居在城市的各个部分。

大学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例如,英国牛津大学所在
的牛津镇(Oxford)、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郡(UK Cambridge)、比利时鲁汶大学所在的
鲁汶镇(Leuven)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镇(Cambridge)等都因
本地区的名校而获得了发展。

另一类是广义的概念,即城市型大学城,指城市集聚了大学的文化载体,因而城市具有“大学城市”的
美称。

拥有历史悠久的大学的城市,都因名校的存在而逐渐营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布
局,孕育了城市文化因子并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例如,德国的海德堡市(Heidel-
berg),因有着近620年悠久历史的海德堡大学而自古以来就是最美丽又著名的“大学城”。

(2)政府主导类—伴随着世界性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浪潮,大学与工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一种新的“大学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很多国家政府
主动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区,虽然叫法不一,但基本都是以大学作为依托的大型城市开发项
目。

例如,美国1951年利用波士顿教育科技雄厚的基础②在波士顿市周围扩修了一条128环城公路(Route128),形成了以大学为营地
的128公路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地带;前苏联1957年通过新建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等措施推进西伯利亚科学城(Siberia ScienceCity)的建设;法国1969年通过建设多学科性技术大学等措施促进索非亚安波利斯工业园区(Sophia Anti-pois IndustrialPark)的科技发展;日本1973年通过建设筑
波大学等措施来实现筑波科学城(TsukubaScience City)的设想;印度1986年在班
加罗尔建设印度科学学院发展软件技术园区(Bangalour Software Technique Park)
等。

1.2国外“大学城”发展的主要特征
(1)国外“大学城”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城”的出现有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
科技发展的背景,是一个长期、渐近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模式,与各国
[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1-0084-05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B
历史的渊源及城市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等相关。

正如美国新汉普郡大学学者Blake Gumpre-cht的研究显示,与欧洲大陆相比,美国具有为数众多的“大学城”。

主要是因为:①美国大学的发展先于城市的发展,与美国早期的“新英格兰方式”③定居办校方式等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②与美国辽阔的地理区域特征和宗教团体办学的传统相关。

③与美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有关,大学早期的建立者相信远离城市生活的僻静乡村场所是人们理想的学习环境。

(2)自然形成类“大学城”集中了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特定区域,学、住、服务功能结合,扎根于城市建设的区域。

其中,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投资体制长期主导着“大学城”发展的空间形态。

可以说,此类“大学城”是由大学与所在城市互动、自组织所形成的。

(3)政府主导类“大学城”是以大学智力资源为核心,以研发为主要目的的产业空间。

它已经不单单是教育空间简单的外延扩展,而是“大学城”内涵实质性的变化,即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源泉。

“大学城”发展集聚了城市、经济、教育等多重影响因素,因而“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性大学空间的开发,更是实现建设初衷的综合性规划。

2.1国内“大学城”的发展背景
从表面上看,我国“大学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1999年高校扩招,各高校由于原有用地明显不足必须寻求更大的办学空间来满足发展要求。

但究其深刻本质,“大学城”的涌现有其内、外部深刻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经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扩张,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持续快速的发展阶段,为高等教育新现象—“大学城”的出现提供了内发性发展动力。

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发展摆脱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模式的禁锢和投资建设单一模式的束缚,转变为国家和地区共建模式,为大学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国内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旺盛,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呈现出向沿海经济发达区域、高
技术开发区、发展综合性大学扩散的趋势。

外部因素—作为生产手段的城市建设
成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
重要措施,因而得到了各级城市政府的重视。

促进城市空间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
和政绩体现。

政府推动城市化的生产手段具
体表现在对城市存量空间的开发上。

空间区
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开发城市的外延性空间来
获取空间外溢的新增收益,这主要是因为郊
区的土地通常处于高值低价状态,具有较大
的增值潜力。

由此可见,“大学城”空间是在教育新体
制下高等教育积蓄已久得以释放能量的空间
形态,是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体制(管
理、投资)在新的城市空间的有机组合。

而推
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外部动因是城市化发展和
经济快速发展的交互作用。

2.2国内“大学城”的建设概况
截止2004年5月,在“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城市新市区(城)”
地理区域数量比例(%)大学城所在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5


67.6
21.6
10.8
北京、沈阳、廊坊、大连、上海、南京、苏州、
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淮安、济南、日照、
临沂、青岛、杭州、温州、宁波、广州、东莞、
深圳、珠海、福州、厦门
大庆、合肥、蚌埠、南昌、武汉、郑州、长沙、
西安
重庆、昆明、玉溪、兰州
表1 国内“大学城”正建、已建“大学城”的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通过网上检索、典型调研和访问及对规划文件的收集、相关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梳理。

大学城名称开发规模
(km)
开发规
模排序
所在城
市的经
济实力
排序
所在城
市的建
成区面
积排序
所在城
市的财
政预算
收入排

所在城
市的高
校学生
数排序
南京大学城
长沙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
武汉大学城
重庆大学城
兰州大学城
西安大学城
南大学城
沈阳大学城
杭州大学城
合肥大学城
昆明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
44.0
44.0
43.3
40.0
33.0
30.8
27.0
26.0
20.7
16.6
13.3
11.3
10.0









10
11
12
13



11
15
13
14



10



11



10




12

13

12



13




14

11





12



10
15
14
13
注释:(1)南京大学城的规模按现阶段的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计算,并未包括1988年开始兴建的浦口大学城规模。

(2)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均GDP指标)、建成区面积和城市财政预算收入、高校人数均取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年)。

表2 国内部分省会城市大学城规模与所在城市的相互关系比较
等多种目标引导下,国内有40多个城市已建和正在规划建设“大学城”,“大学城”新建数量已经达到54个④。

其中,笔者选取全国城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已建、在建的37个“大学城”作了比较分析:
(1)在区域分布上,“大学城”的空间分
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指向性,从东部到西部城
市分布呈递减趋势(表1)。

东部沿海区域占到66.6%,涉及25个城市,其中长江三角
洲有11个城市、珠江三角洲有4个城市;中
部区域占到21.6%,有8个城市;西部区域
比例为10.8%,有4个城市。

(2)在建设土地规模上,“大学城”规模
在30 km2~40 km2以上的城市有郑州、南京、长沙、广州、南昌、重庆,占37个被统计城
市的13%;“大学城”规模在4 km2以下的有
宁波、日照、菏泽、玉溪、温州、扬州、蚌
埠、深圳,占37个被统计城市的14.8%;而
大多数城市的“大学城”规模集中在10 km2~20 km2之间。

此外,笔者还重点比较了省会城市的“大学城”建设规模,将“大学城”规模与其所在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表明城市腹地大小)、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表明城市投资能力)、高校学生数(表明城市的原有高等教育资源)
进行了排序(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较弱,建成区面积、高校学生数不占优势的城市,“大学城”的规模却排在前列。

相比之下,那些城市经济实力强、开发规模不大的部分城市在发展“大学城”项目上显然带有一定程度的盲从性。

(3)在功能分类上,“大学城”依据定位可分为4类:①以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弥补高等教育扩招后的硬件不足为目的,如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北京吉利大学城、沈阳北部大学城等。

②以整合教育资源,将分散的高等院校集中到规划好的园区内,充分发挥高校集聚优势,为所在区域的发展带来人气为目的,如南通大学园区、菏泽大学园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大连大学城、常州大学城等。

③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满足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为目的,如深圳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还有改善城市文化型,如大庆、珠海。

④将“大学城”作为大型开发项目带动新市区、卫星城的发展,如南京仙林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兰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北京良乡大学城、无锡大学城、沈阳南部大学城等。

(4)在投资运作上,“大学城”有4种方式:①以政府为主的投入,即由当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然后交由高校管理使用,实行自主办学,如深圳大学城、珠海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等。

②以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与学校等联合投入的建设模式。

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的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如上海松江大学城等。

③以社会,特别是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投入为主的建设模式。

有的是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实现园区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如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

④相对多元的投资方式,政府除了政策支持外,还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和提供一些办学条件,如政府承担公建部分的设施建设,将部
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利息,学校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如浙江五大大学园区。

自1999年10月廊坊东方大学城首先开“城”到今天“大学城”建设热潮的降温来看,“大学城”建设中亦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3.1把“大学城”建设当作盈利工具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讲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表明大学的发展不是单单靠校园空间硬件设施的外在形式上的扩张,而是需要“大师”和孕育“大师”场所所需的校园软件设
施。

高校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因为教育是教育者(生产者或服务者—教师等)向被教育者(加工对象或服务对象—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进行熏陶的过程,其生产结果是以人为载体的非实物产品(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观念、人格等),所以“大学城”起码的条件是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氛围。

廊坊东方大学城的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把“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单纯看作教育寻租的工具,因而出现以开发区发展模式来发展高等教育的现象。

“大学城”门口41个学校招牌林立如同高校招生公司(除去两所正规大学外,大多为民办、自考院校)汇总的情景及城内遍布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这种“大学城”文化真空的现状不足以满足“大学城”的基本所求,低起点难以造就真正的文化平台。

换言之,如果单纯从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狭义
地理解“教育产业化”,并以此为由建设“大
学城”,势必造成急功近利的后果,就有如企业家用“投资建厂、经济效益第一”的理念来经营大学,实际上是歪曲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质。

3.2追求金玉其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大学城”建设用地上贪大求规模,造成国土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国内部分“大学城”建设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在本质上超越了“大学城”现实空间存在的意义。

这与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现代化建设中土地供应与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的国情相悖。

具体表现在:①以“城”的名义开发圈地,跳出原规划市区为“虚做教育实为开发房地产”的用地现象开了口子。

例如在首期占地100 hm2的廊坊大学城内竟建有号称亚洲最大的、占地66.4 hm2的高尔夫球娱乐场。

②大学经营者和管理者亦存在发展方针上的误区。

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方向性问题。

以前大学拼命并校是追求规模大而已,而现在在办学思路上亦主张大而全,因此不顾实际而热衷于把大量资金用到圈地、盖楼、建设一些难以配套的新校区上⑤。

例如某沿海城市政府借巢引凤吸引某著名大学的异地办学,该大学在方圆几平方公里内建设一个三星级旅馆美其名曰“学术研究中心”,作为大学学术会议召开的旅游设施,使周边土地处于“晒太阳”的空置状态。

又如某经济发达城市10 km2的“大学城”,亦面临同样的处境。

入驻“大学城”的两所全国重点大学只是作为跨区域研究生招生的分院,两校办起了异地招生的MBA工商管理硕士班,与“大学城”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研发性人才的目标距离相去甚远,结果只是当地政府花巨资换来两块某某重点大学的招牌而已。

3.3“大学城”建设缺乏实质性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空间本质是城市空间与教育空间发展的耦合。

只有将城市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有机地融合才有可能实现建设的初衷。

任何偏颇一方的做法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

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为什么不愿意搬迁到新建大学城内,因为学校与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方珍惜自己原有的社会网络基
础。

大学的发展不仅依托于城市,同时也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文脉和传统文化的所在。

若高校简单地盲目异地新建,新校区建设随之也会带来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

例如,南京浦口大学城聚集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但各高校相隔6 km~8 km。

正如南大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所说,“没人气,没都市气氛,更没有文化气氛”。

南大研究生宋金锋将南大浦口校区比喻成“孤岛”,因为地处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南京大学浦口校园,其四周被一些化工企业的厂房包围⑥。

又如兰州大学城远离市区中心46 km,由于“大学城”建设所在新城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现只有兰州大学一期校园工程和高等级公路),据了解曾发生过新报到同学退学的现象。

这表明新建大学城与周边社会场所存在着互动关系,周边城市空间人居环境的完善与学生学习、生活、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3.4“大学城”建设理想与现实的离心国内“大学城”建设在启动策划和规划方案时,特别强调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以公寓社会化运作来减少办学运行成本。

这可能是“大学城”有别于传统大学校园的最大特色所在。

但在实际操作中,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造成这一离心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学校实际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小集团利益的思想。

可以共享但不能共建,共建实际涉及到经济投入的利益分配。

其次,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2年6月)详细规定了各高校图书馆状况、体育设施达标的硬性指标,为各校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建设规划硬性发展目标,客观上鼓励了“小而全”现象的存在。

再次,即使规划预留了共享建设用地,由于各高校分别属于不同等级(教育部、省级或市级)的管理层次,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也爱莫能助。

最后,各学校在规模、类型、等级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异给共享实施带来困难。

总之,笔者认为“大学城”共享机制的想法在现有阶段体制上还是不成熟的,“大学城”的共享应该不仅仅是规划实施的美好图景,更需要有政策环境的现实因素的推动。

“大学城”共享更多地取决于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共享有待于整个社会文教设施的社会化改革
的开始才能逐步实现。

不可否认,“大学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政府投入公共资源的不足,如实际建
设成的上海松江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宁波
高教园区、常州大学城等项目确实为地方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亦为我国高
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但从全
国的角度来看,“大学城”建设在土地利用、
开发方式、空间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规划战略调整
思路。

4.1以科学发展观调整战略指导思想
在城乡规划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是解决当前现阶段城市发展建设中难题
的现实需要。

具体到国内“大学城”的规划
指导思想方面,笔者认为:①一定要明确高
等教育发展的本质,以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教育空间为发展己任。

各教育主管
部门在认真分析本地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施
“大学城”项目,其客观标准理应具备必要的
师资条件和相应的校园内、外空间文化设施
投入,做好“持续发展”的思想准备,而不
是临时性、流动性快、拼凑的“高校集中超
市”。

②规划建设要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发展规
律和教育规律,切忌以工业开发区的模式来
发展教育,不要过分追求集中形式,应坚持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多种发展方式。

当前
“大学城”的建设主流在于具有潜力的地方高
校,国家重点高校应依据自身的条件,坚持
紧凑发展、原地扩建、新建并保留原有校区
等多种方式。

发展“大学城”并不是重点院
校追求的一流水平办学模式,大学发展靠的
是“大师”和办学特色等内涵性要素。

例如,
位于上海浦东的小型院校中欧管理学院,建
校历史不过10年,但学校连续排位在世界大
学前50名,主要有世界一流的专业—
EMBA、MBA、高级经理培训班。

③地方政府
应该依据各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水
平,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建设模式。

“大学
城”并不代表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惟一的建
设方向,因此规划编制和管理部门应以事前
可行性综合研究为原则做好理性决策,建议
将可行性研究引入正反面的双重否决机制,
通过博弈来实现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最大优
化。

4.2明确“大学城”发展定位
反思许多城市一窝蜂兴起建设“大学城”
的浪潮及接踵而来的建设问题,其实是地方
政府很大程度上并不明确自身“大学城”的
发展定位,因而盲目跟从效仿。

实际上,我
国各地本身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需求不一,
建设“大学城”发展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多
种多样。

因此,“大学城”空间发展战略也应
各有不同。

当前,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
重新审视各“大学城”的定位,调整空间发
展策略势在必行。

(1)研发型“大学城”—主要是为了
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
作用,将研发作为主要目的,适于经济发达
(高新技术发展突出)、政府全力投资的城市,
如深圳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等。

空间区位
要邻近高新技术园区。

其空间形态采用集中
的适度规模、技术创新的多功能建筑综合体
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其中信息基础设施
的建设是必要的,能够有效地进行远距离信
息沟通。

其空间发展战略是引入研究性、应
用性大学,主要为国内外大学与地方企业“联
姻”建立配套的流动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其
重点在于构建大学与企业的产业价值链的转
换空间(培训空间、技术孵化器、开放实验
室、信息中心等)。

同时,高校要有和企业相
结合的新型办学思路,以促进产学研创新机
制的形成,并且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2)投资型“大学城”—主要是为了
吸纳社会力量资金来办教育,以北京吉利大
学城为代表。

教育主管部门依照《民办教育
法》的有关规定(设置必要的教育基金作为发
展贮备和明确的办学宗旨)积极鼓励独立教
育法人或委托法人兴学办校,同时规划行政
主管部门依照城市建设的有关程序,将其纳
入城市教育设施设置的总体规划中,宏观控
制、有序发展。

“大学城”建设重点是做好民
营教育集团的长期基地、高校扎根的校园空
间建设和相应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适
合国情发展的民办大学建设之路。

例如,廊
坊东方大学城中的北京城市学院(民办高校)
通过置买教学、生活设施,实现了高校资源
自我拥有权,为高校积极、有序、稳妥地长
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城市型“大学城”—主要是为了
满足高等教育的地方需求和改善城市建设的
软环境,以珠海大学园区、大庆大学城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为代表。

首先,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教育资源有效调控,严格控制此类城市数量。

其次,地方城市规划部门结合各自城市结构空间特点布局进行“大学城”建设,应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尽量依托城市发展的现状基础设施、在市区或近郊建设。

再次,高校办学要结合城市性质突出特色。

在现有承办高校的分校和二级学院的基础上要逐步实现地方化、独立化,当地政府应为新建学院营造适合工作和学习生活的人居环境。

(4)整合型“大学城”—主要是为了整合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以利于发展中的高校合并和同一层次教育资源的聚集,如南通大学园区、常州大学城等发展中高校和结合城市需要整合的院校建设。

这类“大学城”占我国在建大学城的多数,各地城市应结合自身教育资源分布情况,有意识地做好“大学城”精品工程建设,并且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将“大学城”建设成规模合理、竞争有序的“新型办学试点”,以达到入驻园区高校专业特色互补、资源软性共享(网络连接)、教师流动互聘,实现小范围内空间资源集中,发挥空间聚集的“乘数效应”,将有限的资源集约化使用,克服当前贪大求全的错误倾向。

(5)新城型“大学城”—主要是为了以发展“大学城”项目实现新城的城市开发。

此类“大学城”规划是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规划。

①城市要结合自身经济投资实力和城市发展战略慎重决策,以节约投资、高效率而非大规模的规划为原则。

②规划要确立长期战略发展框架,对出现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都有预见性,避免出现以教育用地谋求它利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③“大学城”要接近母城,要与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一致。

并配以相关的配套项目,形成综合功能而非单一功能区域,避免人流“钟摆式”发展。

④空间布局宜采用多中心组团式,按照“量力而行、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获益一片”的策略推进。

⑤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教育社区的建设,其中包括必要的文化、交通设施的健全。

4.3调整现有“大学城”规划建设的
政策保障措施
(1)资金方面:“大学城”要健康发展、教
育要稳步成长,资金投入是其所依托的一项
重要条件。

目前“大学城”建设大部分依靠
银行贷款,建议审计部门会同高校、政府主
管部门对在建的“大学城”项目,依据校园
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现有高校的招生
规模、土地占有规模和投资规模等相关内容
进行评估后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于部分
“大学城”的良性建设和发展,可以采取灵活
措施,诸如政府在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政
策,采用发放教育债券及相关的奖励措施,积
极引导社会和企业的资金真正投入在教育事
业上,防止银行的不良贷款现象和建设陷于
停顿。

(2)土地方面:面对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和
教育增长的弹性,一改以往教育土地供给的
行政划拨方式,实现土地需求导向性,将土
地暗补方式改为明补方式,如通过土地市场
化报批,补交必要的建设抵押金等。

当教育
用地实现真正用途时,土地管理部门返回缴
纳资金。

这样,一方面可加大城市规划土地
供给的弹性,保证教育用地发展的潜在需求;
另一方面可抑制开发商利用“大学城”建设
牟取土地收益的行为,在根源上避免“大学
城”用地规模“虚胀”现象的发生。

另外,对
已批用于教育而未开发的预留土地,根据实
际发展情况国家予以收回,依照整体规划、有
序发展原则,使有限的投资实现土地规模与
效益的统一。

(在调研访谈过程中,建设部城乡规划
司李兵弟副司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
智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建如博士为
国内“大学城”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建设性
的建议及有价值的观点,在此表示衷心的
感谢。


[注 释]
①参见 Blake Gumprecht. 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
A Research Prospectus,21 June 2000,http://
geography.ou.edu/research/collegetowns.html.
②区内除了有两所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外,
还有波士顿大学、坎布里奇实验室等其它地方大学和工业实验
室等。

③新英格兰方式是“现代美国方式”的早期体现。

自1602年
一批不堪英国本土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在美
洲新英格兰登陆后,清教徒开始了大批移居新大陆的活动。


重实际是清教徒定居新英格兰地区的最显著特色,而教育恰恰
是清教徒极为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主要是教育使当时移民能
够保留他们原有的欧洲文化传统,因此划定村界发展教育使之
繁殖于美洲大陆,也就具有“先有大学后有城市”的说法。


见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5。

④数据来源于:蒋太岩.大学城建设需统筹规划.中国教育报,
2004-6-4第四版。

⑤朱清时.高校学科建设也“需宏观控制”. 南京日报,2004-
7-21,C7。

⑥参见罗昌平.南京大学城急刹车背后.http://www.xinhua.
net。

[参考文献]
[1]段 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
[2]钟 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2001.
[3]建设部组织专家研讨“国内大学城研究阶段性成果”(N).
城市规划通讯,2003,(4):8-10.
[4]汪光焘.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新审视城乡工作
[J].城市规划,2004,(3):8-12.
[5]高 蓓.中国大学城(大学园区)建设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
[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段 进,卢 波.大学城规划回顾与思考—无锡大学城
规划案例[J].新建筑,2003,(3):24-26.
[7]卢 波.知识经济下的教育空间扩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J].清华大学全国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2003 :
206-213.
[8]Blake Gumprecht.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J].
The Geographical Review,2003,(1):51-80.
[9]M・Castell, P・Hall.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 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Routledge[M].1994.
[10]广州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国内大学城研究项目报告
[N].2003.
[11]潘懋元, 高新发, 胡赤弟. 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 高
等教育研究, 2002, (2):36-41.
[12]王恩铭.美国名校风采[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卢 波,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生。

段 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收稿日期]2004-0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