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中“狼”形象的重构———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作品中“狼”形象的重构———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例
作者:刘娜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
⊙刘娜[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摘要:以“狼”为叙事题材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并不罕见,这类小说通常将“狼”作
为人的对立面,作品中凡是涉及“狼性”的存在体,都是十恶不赦的象征,人们避之不及。


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狼”形象,却颠覆了历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狼的幻象,建构
了一个独特的“狼”文化世界。

在物质水平提升,思想资源匮乏的今天,关注这个转变的文学
现象,并探析其背后隐含的表述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贾平凹的《怀念狼》和姜戎的《狼图腾》为例,试图理清当代文学作品中对狼形象的重构和其所象征的独特的精神指向。

关键词:狼叙事中西比较精神指向
狼,自古以来便以凶残、贪婪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从耳熟能详的明代故事《东郭
先生》、蒲松龄的《狼》,到鲁迅的《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人们对“狼”的认知并没有发生大的改观,仍认定狼性与人性背道而驰。

但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坛上刮起了
一股“狼”之风,从20世纪80年代的“饿狼传说”,20世纪90年代的“与狼共舞”,到21
世纪以来一直占据人们视野的《怀念狼》《狼图腾》《天地狼心》等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作
家笔下的“狼来了”不再是恐吓性质的话语,而成为他们所宣扬的一种“狼性”精神的标识,《怀念狼》和《狼图腾》在这方面无疑具有代表性。

一、重塑狼文化
生态文学理念强调从大局着手,“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
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并从事和表现
独特的生态审美的文学”,作家们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狼”的形象来警示人们,应该放弃
人类中心主义而站在自然整体的视角认知狼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经济物质水平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作家们意识到了物质的发达程度与精神的发达程度之间
并不构成正比,且由于民众普遍缺乏信仰,人心更容易被各种利益所引诱,精神世界的架空需
要一种新的文化来补缺,狼文化正是作家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做出的选择。

《怀念狼》是贾平凹2000年出版的一部被誉为中国商州版的“猎人笔记”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在因狼灾而毁灭过的老县城,捕狼队应时而生,狼越来越少了。

猎人们在失去工作后,染上了一种传染病,对立存在物的突然消失,让猎人们无所适从,生活的无意义使他们的四肢
慢慢退化,精神内质渐渐萎缩。

结尾商州城“狼人”的出现,则象征猎人们精神上的变异,之
前建构的与狼相抗衡的精神支柱发生了崩塌,“狼人”的演变,也可以理解成猎人们为自己寻
找到的一条精神解脱的路径——没有狼能够让他们捕杀了,只能将自己变成狼,来完成对个体
生命的补缺。

从杀狼到念狼的转变,作者呈现了对狼形象的再认识过程。

狼不仅是生物链中必
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说《怀念狼》多是站在人
的角度被动地选择接受狼的话,那么《狼图腾》则是站在狼本位的立场对狼形象以及狼文化的
主动接纳。

《狼图腾》是2004年出版的一部描述草原狼和游牧民族文化的小说。

小说以来陈阵为代表的知青进驻草原生活为线索,展示了草原狼的魅力。

游牧民族以狼为图腾,他们认为,狼是草
原上最懂得持续发展的动物,也是对草原生态贡献最大的动物。

不仅如此,草原狼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对游牧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也产生了振奋的作用。

而盲流的入驻与不懂草原
逻辑的人的领导,却让草原狼几近灭绝。

作者认为,狼的消失不仅对草原造成了致命性的毁灭,而且对人的精神也造成了更深刻的阵痛。

作者对狼性的表述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和对国民
性精神改造的意图。

《狼图腾》中指出了国人的软弱性和奴性的缺陷,面对数千年来存在于国
人骨子里的弊病,姜戎大胆地提出了“注入狼血”这一药方,对狼性的适当吸收将会为古老的
中华民族带来一种新鲜的力量。

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发行,对当下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狼形象的重
构和再认识成为作家们认知意识转变和认识程度深化的标识。

两部以“狼”叙事为主体的小说
指涉的内容摆脱了单一否定的形式,而开始为狼高歌,重塑文学作品中的狼形象和狼文化,这
其中包含着作家们的忧患意识和救世心态。

二、中西狼文化对照观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就写出了轰动一时的《野性的呼唤》,小
说讲述了一只叫作“巴
克”的狗,在现实恶劣环境的逼迫下,毅然放弃了文明的社会生活而走向荒野,回归自然
的故事。

在《怀念狼》和《狼图腾》问世以来,将中外狼叙事进行横向比较也成为文坛上的一
个亮点。

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将之进行对比观照。

首先,从创作背景入手。

杰克·伦敦面临的是西方
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的年代,而无论是贾平凹还是姜戎,面对的则是物质经济
高度发展,诱发人的精神异化的现实。

其次,从主题上看,三部小说都围绕着“生态”展开,
都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野性的呼唤》通过巴克的视角显示了文明社会中
尔虞我诈、人性沦丧的现象,最后巴克回归荒野,作者借此向人类提出了警示,荒野是原始的
生态地,在那里自私的人类权利将无法企及。

《怀念狼》不仅写出了狼在自然界中维持生态平
衡的重要性,更指出了狼的消失所导致的人的精神空虚。

《狼图腾》的主旨则更加明确,狼不
只是自然界中的动物,更是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

再者,从思想内涵方面分析。

一方面,《野
性的呼唤》宣扬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奋斗精神,“巴克”有着顽强的精神意志
和抗争激情,对周围环境有极高的适应能力,因而它成长为狗中的霸主,狼群的首领。

《怀念狼》和《狼图腾》更多宣扬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这两部小说中,狼群作为一个整体成为被
描述的对象,狼群讲究作战策略,它们往往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与人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最终选择回归原野正是对文明世界的无声反抗。

而《怀念狼》主要
从人性和人伦的角度探寻现实生态环境的畸变,表达对人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谐统一的期盼。

《狼图腾》所蕴含的思想性更广博,它不仅止于保护狼,爱护自然生态环境,作者也试图用狼
性来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这也是《狼图腾》较之上述两部小说更为深刻之处。

最后,从
艺术形式上看。

《野性的呼唤》的描写对象是一只叫作“巴克”的狗,也涉及在狗的成长历程
中出现的一些人的形象,《怀念狼》的描写对象则是以人为主,辅之以狼,人的思想情绪、情
感波折才是小说的重点,《狼图腾》则着重强调草原狼的形象,其中详细讲述了狼的生活习性、人狼斗争以及狼对草原生态的平衡作用。

总而言之,中西狼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三部小说都重构了文学作品中的狼
形象,挖掘出了以往被忽略的狼自身所包含的英勇善战、团结协作、生命力顽强等品格,运用
客观的眼光剖析狼在人类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这在中外文学的狼叙事上是一个显著
的进步。

三、正视狼文化
以《怀念狼》和《狼图腾》为代表的21世纪的“狼”叙事小说,为我们重新认识狼文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社会经济的高度转向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精神转变,却一再将人类的精神
依托掏空,这种转型期出现的巨大裂痕使作家们开始注意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开始重新思考并建构人类的合理的精神内核。

作家们意识到问题的深刻性,选择从狼入手,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狼的一味“棒杀”是否完全正确。

《怀念狼》中,贾平凹抛出了人类生存的两难处境,人需要依靠杀狼这一行为来证明自己
存在的价值,而过度的捕杀却让狼几近灭绝,在没有狼可杀的年代,人由于未及时寻找或形成
新的精神依托,只能转变为“人狼”,这不能不说是一场由人类策划的悲剧。

贾平凹的狼叙事“为人类生存的境遇指出了一条哲思的道路”。

人的过分张扬直接造就了世界天平的倾斜,失
去依托的人将会变得空洞和无意义。

人是需要对立面的,需要一个客观存在体来映照自我的主
体价值,诚如作者所说,“怀念狼是怀念着勃发的生命,怀念英雄,怀念着世界的平衡”。

《狼图腾》中,姜戎大肆褒扬狼性,受到了很多批评家的诟病,他们指出小说中存在的很
多错误观念,但不可忽视的是,小说中关于“大命”与“小命”观念的阐释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草原民族捍卫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宝贵;而农耕民族捍卫的是‘小命’——天下最宝贵的是人命和活命。

可是‘大命没了小命全都没命’。

”这种观点与生态整
体主义相呼应。

草原生态为人的生存提供着丰足的物质保障,在“大命”之中,草原狼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为狼辩护,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保全各种“小命”,更旨在激
励国民自强,将草原狼当作榜样,看到狼的自由独立、勇敢进取的精神,希望为民族注入一点“野性”的、新鲜的血液,以丰富民族之精神。

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狼,不再只是单纯的动物形象,它更承载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对人
类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和探求的信心。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狼文化,我们既不应夸大狼的作用,将
之神化,也不应鄙弃狼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而要寄希望于狼,尝试借助狼的野性来唤起人类的
精神力量,拯救人类于生存困境之中,这在当下不失为一剂救世良方。


参考文献:
[1]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小江.论“狼图腾”的核心寓意——国民性、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问题[J].文艺研究,2009(4).
[3] 丁帆.“新汉语文学”的尝试——《怀念狼》阅读断想[J].小说评论,2001(1).
[4] 高玉.《怀念狼》:一种终极关怀[J].四川大学学报,2002(4).

作者:刘娜,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李珂E?鄄mail:mzxsl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