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 全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教案 长春版
吉林省长春市104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教案长春版『复习目标』1、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课内知识在课外的运用;2、能够运用注释读懂语段内容,掌握文义,主旨。
『方法指津』概括起来,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要求掌握如下几点方法: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解读文言文文本,应分三步进行: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能够读懂个六七成即可进入下一步。
其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其三,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19《大闹天宫》教案长春版
《大闹天宫》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分析,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2.理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意义。
3.以《大闹天宫》为引领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2.理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意义。
教学难点:以《大闹天宫》为引领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郭沫若写的,写的是谁呢?孙悟空,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西游记》中精彩情节《大闹天宫》。
二、作者介绍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三、《西游记》介绍《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
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
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改进。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更是需要不断地发展、变革。
近年来,长春市的初中教育也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思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百草园”教学设计理念“百草园”教学设计理念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许多年前就被证明是高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拓宽知识领域,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这种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兴趣,比如翻阅课本、看图画、看电影、听歌曲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在“百草园”教学设计理念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更加精细化、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模式,称为“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象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这种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师们更加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比如教学日记、实验笔记、读书笔记等等。
通过这些资源,教师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知识,使他们形成深厚的学习印象。
三、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在长春市初中的实践近年来,长春市的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思想的更新和升级,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改进也是不断地进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
在长春市的初中教育中,“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周末家庭作业、实验记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肯定,被证明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理念的出现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19《大闹天宫》教案 长春版
《大闹天宫》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分析,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2.理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意义。
3.以《大闹天宫》为引领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2.理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意义。
教学难点:以《大闹天宫》为引领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郭沫若写的,写的是谁呢?孙悟空,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西游记》中精彩情节《大闹天宫》。
二、作者介绍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三、《西游记》介绍《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
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
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
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七年级语文上册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长春版
首先,通过阅读和分析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积累、句式结构理解和运用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场面叙述,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文章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方面,我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和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我在组织课堂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自信。因此,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六、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文学地位,以及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风俗民情,可以提供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长春版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文学作品: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童年记忆和教育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小王子》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角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理解困难。同时,对于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导。此外,学生可能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理解和领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预习资源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文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如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引出文章。讲解知识点,如详细解释文章中的对比手法。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文章主题。解答疑问,如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答。
最后,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这些资源的使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也需要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多地依赖这些资源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⑥文章结构:引言、百草园、三味书屋、总结
⑦文章情感:怀念、批判、向往
⑧教育观点:自然教育、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上了一节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在课堂上采用了讲授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听讲和思考的同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讨论环节的引导不够到位,有时候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需要更加精准地引导他们回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大闹天宫》教案 长春版
大闹天宫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以他为中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第一回至第七回);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取经成功,修成正果,集中体现他不畏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第八回至第一百回)。
本文就是节选自《西游记》中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前半部分。
如果说第七回是孙悟空经历的转折点,那么节选的部分则是其转折事件中最关键之处。
在这一部分中,孙悟空被二郎神抓住,先是被押至斩妖台经受各种拷打,但因他吃了蟠桃和仙丹,所以躲过了劫难。
后又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非但没被炼出丹来,反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跳出八卦炉后,一直打到了灵霄殿外。
众天神降他不住,特请如来佛祖。
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是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
小说的第七回开头就这样写道:“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
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
”这无一不是表现悟空的神通广大。
还有,被关入八卦炉之后,“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
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做‘火眼金睛’”。
从这可以看出悟空是谙熟八卦之术的,也可见悟空的神通。
逃出八卦炉之后与天神的恶战亦可见其神勇。
而且作者还用诗文来进一步对悟空的神勇加以刻画。
如:“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再如:“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
”“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在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跳出八卦炉后与众天神的鏖战,另一个是与如来的赌赛上。
孙悟空之所以被关入八卦炉中,就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反抗。
他追求与他人的平等,包括与上天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
七年级语文上册9木兰诗教案3长春版
再次,诗歌的朗读和表达训练有待加强。通过朗读和表演,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歌,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朗读不流利、表达不准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请从诗歌的韵律、形象和情感三个方面,赏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木兰诗》的韵律美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脚上,给人以和谐悦耳的听觉享受。形象美体现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描绘上,如木兰的勇敢形象和战场的壮丽景象。情感美体现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如木兰对家庭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厌倦。
3. 请简述《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 木兰的勇敢、善良、智慧和美丽形象。
3.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诗歌的韵律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 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
-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4. 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欣赏诗歌的美感。
- 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和练习,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秋季版)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属对教案长春版
按对联的格律来完成
学生口述, 必要的写在黑板上
教师口 述导入,激励学 生。
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点拨引导,以此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属对能力
教者小结,再次鼓励
教学反思
小结
练习
作业
板书设计
展示所收集到的对联
属对并非易事,他要考察我们的词汇
量,语言组织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今天我
们就来尝试一下属对
1、讲解与对联相关的故事(培养兴趣)
2、对联创作
尝试创作关于明志类对联,用100字说明创作的一些想法。
要求:词类相对、字义相关、用字不重复。
————,人小志气高
—————,春来鸟语花香
属对
授课
内容
属对
授课
班级
日 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练习写对联;培养学生属对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及落实教学目标的内容)
学生活动及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及再度挖掘
组织教学
复检
导言
新授
欲上层楼勤做杖,——————
海到天边云作岸,——————
———————,望天下云卷云舒
学海扬帆寻益友,——————
梅开笑脸,————
黄莺鸣翠柳,——————
对对子有好多绝对难倒饱学之士,也有
许多趣事趣闻,望同学 们去搜集,从此爱上
对联积累,尝试属对。
尝试自拟对联,要求与学习理想生活有关。
完成“练习”内容
清贫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清贫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清贫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清贫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背景:清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将通过“清贫”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培养学生节俭,不浪费的良好品德。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清贫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2、学生能够通过文本探究,领会清贫的精神内涵,并有所感悟;3、学生能够阅读相关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析,同时发展阅读能力;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认识到物质并非生活的全部,提高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意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清贫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以选择一些清贫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故事进行呈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第二步:文本探究选取一些与清贫相关的课文或文本,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探究。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清贫的概念、内涵和价值。
第三步:鉴赏古诗文以清贫为主题,选取一些与清贫相关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析。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清贫的推崇和崇高。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的结合,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第四步:文化传承在清贫教学中,文化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清贫的重要性和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五步:情感体验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验到清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清贫的生活;让学生制作清贫标语,宣传节俭理念等。
第六步:总结通过教学总结,让学生更全面地总结和认识清贫教学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身贪欲和浪费的行为,提高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例如,在文本探究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读书笔记、文本分析等方式;在鉴赏古诗文中,可以采用课堂鉴赏、导读、诗歌背诵等方式;在情感体验中,可以采用游戏、手工制作、小剧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验清贫的价值和精神内涵。
度七年级语文上册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作家作品简介。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某某某某人,出生时祖父为他取名为“樟寿”,字豫才。
小时家道比较好,幼时曾到当时某某最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6年。
后来,12岁那一年,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家道很快衰落下来。
父亲为此得了重病。
在4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鲁迅经常带着家中的首饰、衣物到当铺去典当,在人家的白眼中接了钱,又去药铺给自己的父亲抓药,他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但父亲还是死去了。
17岁时,鲁迅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8元钱路费到某某去,进入了当时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此间,他为自己取了新名字——周树人。
后来他又改入某某路矿学堂,在这所学堂实习期间,鲁迅到煤矿去,看见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对耸触动很大。
鲁迅学习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木兰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木兰诗教学设计《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乐府民歌知识。
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教学方法】1.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 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预习1.正音:唧(j ī)杼(zh ù)可汗(k èh án )鞯(ji ān )辔(p èi )啾(ji ū)溅溅(ji ān )燕(y ān )山柝(tu ò)朔(shu ò)气十二转(zhu ǎn )帖(ti ē)花黄著(zhu ó)我旧时裳2. 通假字:A.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教案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教学设想:诗歌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文学体裁。
学生背了很多诗歌,但对诗歌的内容缺少理解。
在介绍唐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中的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朗读指导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设想: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2.作者、作品简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
曾任沛王府修撰。
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
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
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教学难点: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由标题导入,找到过渡段;读过渡段,分析作者对百草园情感,走进百草园;分析百草园部分,解决预习题“________的百草园”,然后分析第二、第七段的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仿写;第二课时:回顾百草园进入三味书屋部分;理解三味书屋生活和老先生,解决预习题“_________的三味书屋”;分析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情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歌曲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二、认识作者,解析题意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 --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
三、分析课文(一)课文结构--①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
--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
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
第9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四童年趣事教案2长春版
童年趣事序号课题作文四:童年趣事 2∕3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交流并修改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作文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修养作文的习惯,教育学生做事情要力求完美。
教学重点师生共同评议作文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针对其他学生的作文对提出中肯的评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想必大家都已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吧!这节课我们汇集全班同学的只会为你点评三、尝试学习.㈠作文讲评。
1.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2.教师点评要求:1、顺序是否合理2、语言是否流畅有文采3、详略是否得当4、事件是否交代清楚5。
、内容是否对应题目突出“趣”㈡、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教师口述、明确重点.二次作文。
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二次备课 2、把修改后的作文抄写在大作文本上。
四、学生自己改、抄作文。
教师巡视,有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教学感悟反思作文四:童年趣事要求:1、顺序是否合理2、语言是否流畅有文采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长春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任海林【教学背景】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写作水平低下,也常常听到老师慨叹作文教学之不易。
我们常常只是陶醉于一篇篇经典作品带给我们阅读上的快感,却漠视了经典的永恒魅力还在于那作品中的人与事,情与理常常激起我们的共鸣,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有想和作者一起在文字间倾吐真情的愿望。
同时,经典作品又是我们模仿借鉴的写作蓝本,可以让我们秉着拿来主义的思想,从中悟得写法,为我所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真童趣不仅能引起学生生活与情感的共鸣,更为学生搭建了“怀揣一颗童心,用纯真写童年”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体验鲁迅先生的一份童真,感受其中的一份童趣,激发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并能学习鲁迅先生在淡淡的叙述中,用最真的语言反映最真的童年生活的笔法,抒写自己的童年。
【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童年就像飘逝的雪花,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永远纯洁无暇;童年又像一幅美丽的画,永远走不出记忆的画框。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心怀着一份温情,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走进鲁迅的童年,感受童真;走进自己的童年,抒写童趣。
二、走进百草园,感受鲁迅的童心1感知“百草园”之乐。
朗读文章“百草园”部分,思考:作家在第一段中说“百草园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乐”在哪里?明确:“乐”在春夏秋季,百草园景色秀美;“乐”在听长妈妈讲故事,惊险神秘;“乐”在冬季的雪地里,和闰土父亲学捕鸟,充满情趣。
2.探究“百草园”写法。
品读春夏秋季的百草园,想想作家怎么能把记忆中的百草园写得如此真切动人。
写法导引一:平凡的景物,充满童真的描写。
引导:作家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明确:作家捕捉到了百草园里各种植物、动物的具体特征,运用简练的文字,准确地将其再现于笔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教学设想:诗歌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文学体裁。
学生背了很多诗歌,但对诗歌的内容缺少理解。
在介绍唐诗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中的情感。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朗读指导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设想: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
)2.作者、作品简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
曾任沛王府修撰。
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
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
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在诗歌创作上,王勃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提倡针砭时弊,有感而发,给人以刚健质朴之感。
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有文20多篇,诗90多首。
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不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4)分析其他三联我们来看一下首联。
作者通过这一联要表现什么?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
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
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1.朗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
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
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有《陈伯玉集》。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
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
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
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朗读指导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
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
25岁时,出蜀漫游。
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
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
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
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五、合作探究设想王昌龄读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与表现。
再结合王昌龄其人、其诗分析这些设想哪一个更合理。
在探究中要注意结合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来评价这些设想,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反应与表现应是积极、乐观的。
但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关键要能自圆其说。
六、课堂小结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
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2.课外积累王勃、陈子昂、李白的诗歌,比一下看谁背得多。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唐代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这些诗或空灵恬淡,或气势雄浑,反映出“大化自然”的万千气象,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契机,凝结着不同诗人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体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
(教学设想:引起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二、学习《滁州西涧》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
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
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
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
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
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根据你的理解,描绘出本诗所写的景色。
本诗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绘出了一幅幽静深邃而又富有生机的春天景色:涧边的幽草在生长萌发着;深树里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着;春潮带着雨点,使河里的流水更加湍急;野渡口虽然无人,但那只摆渡的小船却被水流冲击得在自己摇摆。
4.作者通过写景寄寓了什么样的意趣?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三、合作探究《滁州西涧》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也有人认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对这些观点你赞同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历来人们联系韦应物创作这首诗时的处境,更倾向于“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
(教师不必拘泥于这种观点,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四、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朗读指导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
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
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
有《韩昌黎集》。
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