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表现及逆周期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表现及逆周期监管
1/ 15
目录
一.前言 (3)
(一)内容摘要 (3)
(二)选题背景 (3)
(三)行文结构 (3)
二.文献回顾——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相关理论评述 (4)
(一)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4)
(二)银行业的顺周期性 (4)
三.我国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的分析 (5)
(一)理论分析——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5)
1. 内部因素 (5)
2. 外部因素 (6)
(二)现状分析——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 (9)
1.银行放贷行为与经济周期平行 (9)
2.银行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10)
3.银行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平行 (11)
四.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12)
(一)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框架及工具 (13)
(二)总结 (14)
【参考文献】 (14)
2/ 15
一.前言
(一)内容摘要
缓解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建立逆周期的调整机制,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和银行逆周期监管的相关理论作简单评述;接着,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最后,对当前逆周期资本监管工具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银行业顺周期逆周期监管
(二)选题背景
在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成为各国及国际金融组织关注的重点,强化对其逆周期监管已成为共识。
根据银监会计划,我国大银行将在2012年全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其中,如何利用逆周期监管工具规避银行业顺周期风险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防范视角,以及我国要执行巴塞尔新协议的现实,对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及逆周期监管工具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内容摘要
选题背景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
2.银行业顺周期的表现
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结论
3/ 15
二.文献回顾——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相关理论评述
(一)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根据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是指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向反馈机理,在这种机理作用下,金融系统可以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同时反过来可能导致或加速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状况。
FSB认为顺周期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监管方法;2,采用“公允价值”原则的会计方法:3,遵循“实际损失”原则的拨备计提方法;
4,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问题。
(二)银行业的顺周期性1
银行是最主要金融中介,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更多地表现为银行的顺周期性。
对于银行顺周期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大都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实证方法检验银行顺周期的存在性和显著性。
基于1979— 1999年的相关数据,Craig Furfine(2001)和Claudio Borio (2001)等人曾先后对OECD的部分国家做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信贷数量和银行利润在经济繁荣期增加,在经济衰退期下降。
银行损失准备的计提和资本充足率在经济繁荣期下降,在经济衰退期增加。
银行经营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第二,分析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以研究巴塞尔新协议的顺周期性居多。
Jokivuolle (2004)和Anson J.Glacy(2009)等人认为巴塞尔新协议中的内部评级(IRB)和风险价值(VAR)等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计量更加科学,但同时也使得资本约束更具有顺周期性。
第三,如何解决资本的顺周期问题。
NaoyukiYoshinot(2009)等人从理论视角分析了如何根据各国具体国情及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构建动态资本,实现资本监管的逆周期。
Bemanke(2009)认为建立前瞻式的拨备制度是缓解顺周期性可行方法。
1陈华,刘宁,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与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
4/ 15
三.我国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的分析
1. 内部因素
(1)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
银行行为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显著增加,在衰退期信贷规模的下降速度更快,甚至会导致信贷崩溃。
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信贷活动中的羊群行为
银行家可能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下行拐点时,由于认知偏差,信贷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拒贷的“羊群效应”,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
第二,企业违约率与经济周期
在经济陷入危机时期,由于经济风险增大、资本不足,银行从商业利益角度放贷更加谨慎。
第三,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经济疲软的时更多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紧缩。
5/ 15
第四,市场竞争和信贷调查成本
银行在放贷之前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成本与放贷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比如,出现信贷紧缩,银行会提高放贷标准。
第五,抵押品价值与经济周期
担保品价格本身是顺周期变化的。
扩张时期资产价格上涨推动抵押品价值上升,提高了借款人举债能力,推动信贷进一步扩张;反之,衰退时期,抵押品价格下跌导致信贷更大幅度收缩。
(2)银行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和管理层之问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股东和管理层追求目标的差异,扭曲了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在经济上行时,在薪酬与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下,管理层往往采取大胆冒进的顺周期经营策略;过度承担风险以实现管理层的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其对银行未来经营产生的巨大风险。
在经济下行时,由于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非对称性,银行亏损时管理层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促使了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回报,形成银行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2. 外部因素
(1)资本监管引致的顺周期性
第一,信用风险的识别——评级制度的顺周期性。
2
新资本协议中,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方法主要有标准评级法和内部法。
2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
6/ 15
标准法主要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计算风险资产。
巴塞尔委员会为各类风险设定固定权重(0、20%、50%、100%、150%)。
市场中评级相关性较高,最终评级结果的叠加成为助推银行顺周期的强大力量。
经济繁荣时,市场情绪乐观;经济衰退时,市场则被悲观所充斥。
内部法主要是采用银行内部二维的信用评级体系,即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
借款人评级对应的是违约概率(PD),债项评级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LGD)。
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共同构成了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入参数体系,银行将风险估计值输入风险权重函数可以测算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
在宏观经济繁荣时,PD、LGD和EAD 较低,由此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就较低,在满足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银行能够抽出更多的资本进行放贷。
在宏观经济衰退时,由较高的PD、LGD 和EAD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增多,进而导致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和银行信贷能力的下降.最终加剧宏观经济的恶化。
第二,市场风险的识别——VAR的顺周性。
VAR模型考察的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未来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单个头寸或者投资组合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
VAR模型产生顺周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的历史观察期过短。
由短期的历史数据所计算的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同时,VAR模型的诸多假设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模型分析结果在经济上升时期低估风险水平,所要求的市场风险资本偏低,促使市场交易活跃,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和杠杆率。
在市场情况恶化时,用VAR模型计量的风险水平和资本水平又迅速增加。
第三,操作风险的识别——风险敏感度提高。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由此资本充足率公式:
7/ 15
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的纳入使分母上的风险资产总额增加,进而带来监管资本相应增加。
在经济上升期,监管资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性,但在经济衰退时必然“雪上加霜”。
(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引致的顺周期性
贷款损失准备主要是根据贷款分类的结果和对贷款损失概率的历史统计确定的,而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本身也是顺周期性的。
新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必须以业已发生的损失为计提基础,这种后顾式的计提方法更加剧了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
经济繁荣时期损失率很低,银行由于不能提供合理的、可接受的证明损失的证据,往往保持较低的损失准备水平;在衰退期,由于各种贷款损失证据和数据明朗化,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力度明显加大。
(3)公允价值会计引致的顺周期性
当金融市场运行比较平稳时,采用公允价值盯市原则计量能够较为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然而,当市场处于极端情况下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性”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
泡沫时期,随着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金融机构不仅能将金融资产以远高于其成本的价值入账,而且能在获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
相反,危机情况下,伴随着市场信心的丧失,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触发亏损、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状况。
8/ 15
9 / 15
1. 银行放贷行为与经济周期平行
对我国2003—200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周期与商业银行各种贷款总额有明显的关联,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是十分显著的。
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2003-2010)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存贷比(2003-2010)
10 / 15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GDP 增长率从2000年的8.3%开始连续6年攀升,2006年我国GDP 达到213131.70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3%。
与此同时,贷款总额规模从2000年的99371.10亿元开始迅速扩大,增长幅度也更快,2003年贷款总额的增长率为21%,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由于2004下半年之后,央行应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偏紧的宏观调控措施,贷款的增长率因此开始下降。
进入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GDP 增长率与信贷增长率则出现了同时下滑的趋势。
这两轮经济增长的周期充分显示出商业银行资本的顺周期变化,反映了商业银行顺周期的特征。
2. 银行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况表(2007-2010
)
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性情况表(2007-2010)
11 / 15
在经济上升期,银行的利润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 1)
在经济高涨期,企业财务状况表现良好,偿付能力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 2)
由于整体经济前景较为乐观,商业银行提取的贷款损失拨备水平较低,且此时对客户信用评级更高; 3)
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贷款利率水平更高,银行利息收入增加; 4)
银行各种交易活跃,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相反,在经济衰落期,银行的收益水平则会下降。
3. 银行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平行
银行贷款质量主要依赖于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外部评级机构及信贷风
险模型。
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一方面源于宏观经济环境
恶化所导致的客户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用评级结果的顺
周期波动。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及准备金情况表(2007-2010)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2007-2010)
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金及拨备覆盖率(2007-2010)
2000年后,宏观经济开始复苏,GDP增长水平不断提高,在2006年达到了13%,而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在2006年仅有7.5%。
2007-201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资产减值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逐年上升。
2010年不良贷款率达1.1%的低点,拨备率达到217.7%的较高水平。
这主要受益于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和工具的执行,以及银行业运营机制的完善。
数据显示: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率二者之间的交叉反向变动。
进一步分析可得,在经济增长阶段不良贷款趋于下降的事实导致商业银行对经济前景的盲目乐观,对风险的偏好增加而过度扩张信贷;直至经济回落,商业银行只能动用内部、外部资源来冲销坏账,或者增加银行贷款余额来稀释不良贷款率。
四.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12/ 15
(一)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框架及工具
按照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在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积极参与下,2010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在微观机构、中观市场和宏观系统3个层面取得重大进展。
1.宏观层面——金融系统
(1)改革目的: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2)改革措施:
①建立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弱化金融
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
②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监管框架;
③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降低机构“大而不倒”导致的道
德风险;
④加强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降低风险跨境传递。
2.中观层面——金融市场
(1)改革目的: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修正金融市场失灵。
(2)改革措施:
①推进建立单一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
②改进风险定价模式,避免过于依赖脱离现实的模型假设;
③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监管,降低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依赖程度等。
3.微观层面——金融机构
(1)改革目的:提升单家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
(2)改革措施:
13/ 15
①资本监管改革,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建立流动性监管标准、动
态拨备制度;
②改革公司治理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稳健的薪酬机制;
③强化并表监管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等。
(二)总结
我国注重参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银行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制定工作中的合作与协调。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
3
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需要及时识别、分析、评估和判断系统性的不稳定因素。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任何政策工具都只能对其顺周期性进行缓解,并尽量减少或消除外部规则产生的人为顺周期性,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动态管理信用风险拨备水平、建立动态资本补充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贷款价值比率等措施实施逆经济周期的监管,在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任何一项逆周期工具都有利有弊,且只能解决某一方面问题。
因此,逆周期政策实施需要同时运用一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政策工具,才能最终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 15
2.G20 (Group of Twenty), 2009. Enhancing Sound Regu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ransparency.
Available from the G20 website:/Documents/g20_wg1_010409.pdf.
3.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Addressing
Procyclicality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2009
4.FSA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2009. The Turner Review: 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
global banking crisis, March. Available from the FSA website:
/pubs/other/turner_review.pdf.
5.BI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9. BIS 79th Annual Report.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asel, Switzerland.
6.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7.周小川,2009,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
8.刘春航, 李文泓. 关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逆周期政策机制的思考[J]. 比较,
2009, (4).
9.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
10.陈璐,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与逆周期政策选择[J].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10.
11.陈华,刘宁,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与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
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