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核战争防护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爆现场图
第一节 备战
要做的工作:
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构筑防护工事和贮备个人防护器材; 分散和贮备战略物资; 进行对核武器的防护的演习训练等。
一、工事构筑 预先准备的人防工事
是大中城市和其它战略要地防核武器袭击的 主要措施。防空洞是打防结合的好办法。
深入地下,离地面都有比较厚的土层或岩 石层(称防护层),能使工事内的人员、设 备免受早期核辐射、冲击波动压和光辐射的 损害,同时也能抵抗较大的冲击波超压的损 害,例如当地面核辐射的照射量在上百万伦 的情况下,在防护层10米以上的工事内仅有 几伦。只要工事比较密闭,放射性灰尘就不 可能大量进去(安排参观内容)。
二、武器袭击时的行动
(一)利用地形地物 野外的人员,当发现核爆闪光时,
切忌目视火球,应立即利用就近的 工事或迅速卧倒在身旁的沟渠、弹坑 、土丘、坚固墙根、公路漏洞内进行隐蔽,切勿乱跑。
断崖、峡谷、土丘、土坎、沟渠、土坑、路基和坚固 而矮小的建筑物等等地形、地物,由于它们对三种瞬时杀 伤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作用,因此人员只要隐蔽在它 们背向爆心的一侧。
消除食物的污染,通常采用过筛、加工脱壳、风吹、水洗等 方法。
爆区内的一些食品,在中子作用下可产生感生放射性,这 种放射性沾染用上述消除方法是除不掉的。但是,感生放射性 衰变较快,一般在爆后5~7天即可减少96%以上,所以对这些 食品最好放置5~7天后再食用。如必须食用时,应先食用离爆 心2公里以外的食品,或先食用不含盐或含盐量少的食品,因 为一般含盐食品的感生放射性比不含盐的食品要强20~40倍。 如必须食用离爆心较近的食物时,要取包装食品内层深0.5米 以上的食用,它们的感生放射性仅为表层的5%左右。深度大 于1米时,已基本无感生放射性。
核武器也有局限性和可防护性,只 要掌握它的杀伤破坏规律,认真采取 防护措施,就可以减轻或避免损伤, 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核战争时做的工作:
1、卫生防护与其他各种防护措施(人员疏散、 隐蔽、利用地形地物、构筑防护工事等)相结合;
2、军队防护与民防相结合; 3、群众性的防护与专业技术相结合; 4、使用技术装备防护与开展简易防护相结合
2、卫生救护时应该注意:
①抢救伤员与灭火要密切 配合,以保证抢救工作顺 利进行;
②冲击波往往会造成人员内脏损伤,因此,救护时 要轻搬轻放,对停止呼吸的伤员,应立即进行人工呼 吸,不宜用压胸法,以免加重内伤;
③重伤员容易发生休克,因此,应及时采取止痛、 保暖、止血、补液等抗休克措施;
④对于因公事、房屋倒塌而堵压在里边的人员,要 仔细寻找、及时抢救,发现后不要用力向外拖拉;
容许停留时间(h)= 50 R / 辐射级(R•h-1) 对于空气辐射场的X或γ射线,也可通过下式将 照射量换算为吸收剂量D:
D = 33.84X 式中,X为照射量,单位为C·kg-1,33.84为换算系
数,D的单位为Gy。 1R = 2.58×10-4 C. Kg-1; 0 .5Gy≈ 50 R
二、抢救伤员和救护特点
⑤在沾染区抢救时,要迅速把伤员撤出沾染区,并 供给伤员个人防护器材;
⑥救护人员进入沾染区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放射性除沾染 核爆炸后,下风向地面、物体、人体表面等可遭受
放射性沾染,造成对人员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一)人员和服装的除沾染 对放射性沾染的人员可先用扫帚、树枝、草把或刷
子等就便器材对穿着的服装从上到下依次拍打、抖拂 或扫刷,处理时应注意站在上风或侧风向,以防交叉 沾染和再沾染。
3、埋藏。将物质、粮食埋藏于地下。上部 覆土40-60cm,均有良好的防护效果。
4、贮存,利用洞库、地道、矿井、山洞、 地窖等贮存各类物资和粮食,具有更安全的 效果。
要保护好水源。高井台,井口加盖;最好 改用井水,以防止放射性污染,可用水槽、 水箱、水桶等容器贮水,以便地面水源遭到 破坏时使用。
二、个人防护器材的准备 除防毒面具、口罩和防护服外,一般的防
1、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卫生救护的特点是: ①杀伤破坏作用大,并具有放射性杀伤破坏作用;
②一旦发生核战争,短时间内伤员数量多,伤情复 杂,医疗抢救需要的器材种类多,耗量大,而且卫生 救护机构和交通线可能遭到严重破坏,运输补给困难 。必须开展群众性自救互救。因地制宜,原则上按划 分片段,由里向外,内外兼顾,先重后轻的方法进行 抢救。
穿戴好防护器具,禁止在沾染区内饮食、吸烟。 不要随便坐卧和接触沾染物品,进入沾染区前,应口 服碘化钾100mg,以保护甲状腺。
在严重沾染区进行抢救、抢修等工作时,动作要 迅速,必要时轮流作业。通过沾染区最好乘车,离开 后应立即进行人员与器材的放射性除沾染。
在战时,一次全身照射所受剂量应控制在0.5Gy以 内,由此控制量算得的爆后不同时间进入到不同辐 射级地区的容许停留时间。爆后一天进入辐射级大 于5R•h-1的沾染区,容许停留时间可用下式进行粗 略估计。
防护条件
开阔 地面
露天 堑壕
崖孔
轻型 机枪工

轻型 掩蔽部
人员轻度 损伤半径
(m)
2900
10001500
7001000
1000
600
(二)集体防护的注意事项 平时应进行必要的演习和训练。一旦听到
空袭警报,必须听从指挥,有组织、有纪律 地迅速进入防护工事,在工事内少活动,保 持安静,减少氧气消耗。
对人员除沾染重点是身体的暴露部位,如脸、颈、 手部。先用清洁的毛巾、手帕或内衣等轻轻擦去或吸 去皮肤上的灰尘和玻璃,然后用没有沾染的水洗涤。 水不足时,可将毛巾、手帕等浸湿,自上而下擦抹。 没有水时,可以干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粮食和食物的除沾染 对暴露的粮食和食物,可除去沾染的表层;有包装的可去
掉沾染的包装材料;能用水洗的(如米、蔬菜、水果等),应 用净水反复冲洗。凡沾染食物处理后,都必须进行沾染检查, 去除沾染合格的可以食用,不合格的可以暂时存放,无保存价 值的可当作放射性废物处理。
冲击波遇到土丘、路基等高出地面的地形、地物时, 在它们的背向爆心一侧附近,形成一个压力减少区,这里 动压很小甚至没有,超压也减少。
须注意利用的地形地物应是坚固、稳定的,并需避开 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
(二)、紧急防护动作 发现核爆炸闪光,切忌直视火球,脚向爆心迅速
卧倒,卧倒时收腹,双手垫胸下,以防防震伤内脏;
土壤
木头

混凝 土
钢铁

2.8~
γ射线 14.0 25.0 23.0 7~10 3.2
1.8
中 子 13.8 11.7 5.5 10.3 4.7~9. 8.7 6
3.密闭性能 要做到能防冲击波压力、炽热空气、 放射性沾染、化学毒剂和细菌战剂 等进入工事,特别要注意门的密闭。 4.通风性能
包括清洁通风和滤毒通风两种。平时应以 自然通风为主,通风量每人每小时至少达到 5m3空气。战时改为过滤通风时,通风量为 每人每小时1.5~2m3,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 超过1~3%。
第二节 核武器爆炸时紧急防护要领
一、空袭报警后的行动 听到空袭警报后,除有关人员坚守战斗
或生产岗位外,其它人员必须关闭机器、拉 掉电闸,熄灭炉火,关闭煤气,带上个人防 护器材和食物,服从指挥,迅速进入各种防 空工事,疏散隐蔽。
如果遭到敌人核袭击,空袭报警解除后 ,应听从指挥,穿戴好防护器材后才可离开 防护工事,向安全地点转移。
图4-6 核爆炸时人员在开阔地的姿势
第三节 核武器袭击后特种人员的行动
一、辐射侦察与行动 侦察:查明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地区的地面、人员、 水源、粮食等沾染情况标志地面辐射级和沾染边界。 侦察方法可采取徒步和乘车两种,徒步一般只能侦察 到30-50R•h-1的地区;乘车可侦察到80-150R•h-1的地区 。
(一)伤员抢救 核袭击后抢救工作有难度,杀伤区域比较大,伤员多
,伤类和伤情复杂;其次,建筑物倒塌,桥梁破坏,道路 可能阻断,还可能发生火灾,在地爆情况下还有放射性沾 染。时间紧迫,同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给抢救工作增 加了困难。
抢救技术与常规战争中的战地救护基本相同,包括止 血、包扎、固定、防止窒息、止痛、抗休克、气胸的紧急 处理、搬运等等。
为了防护核爆时冲击波的超压,在工事的通风 管道内应设有消波装置,比如制备
5.消波装置
图4-2 砾石消波坑,
图4-3 扩散室
6.出入口要求
出入口不宜过大,过多,口部应设有防护 密闭门,并注意伪装隐蔽。
7.防水性能 地势低、水位高的工事,要解决防水的问题 。
8.通道与主体配置适当 通道与主体要连成整体,为了避免门
扇破片造成间接伤害,通道与主体最好成 直角配置(图4-4)。
还要解决照明、饮水、厕所、通讯设 备以及粮食的和药品等。
常见工事有山洞坑道、城市地道、居民 住房底下挖洞、防空壕和猫耳洞等。
图4-4 出入口通道与主体不同配置时防护效果比较示意图
表4-2 二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空爆时几种工事防护效果比较
对物资器材和粮食的防护措施: 1、掩蔽,利用山丘、高坎、坚固建筑物等 的背向爆心一面和横向爆心的峡谷、沟渠把 物资掩蔽起来。 2、掩盖,利用防火盖布和耐火材料等遮盖 物资装备,以防止放射性沾染,或在物资装 备表面涂上泥浆、石灰水、防火漆等,以
减轻或避免光辐射的破坏。物资要避开易燃 、易爆、有毒物品。
为了保证人员的正常呼吸,地道、坑道内 就要求有一定的通风量,静态每人每小时需 供应新鲜空气1.5立方米,对工作人员需2立方 米,须设置通风系统。
最好采用自然和机械通风结合使用的办法 。当外界空气受污染或需要快速排出地道或 坑道内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 时,可利用机械通风。
为了使地道、坑道不仅能防核武器,而且能 防化学和生物武器,地道、坑道内的机械通 风,均应安装滤毒通风设备。
耳塞:用橡皮耳塞、棉花或其它物品堵住外耳道 ,就能防止或减轻鼓膜破裂。
口罩:戴上用六层以上纱布或三层以上毛巾制成 的口罩,可防止86%左右的放射性灰尘吸入体内。
(二)制式防护器材的准备 包括防毒面具(图4-5)、防毒衣、防毒靴套
、防护手套等,主要用于防化学毒剂和体表放射性 沾染、吸入放射性灰尘,还能防止生物战剂的伤害
尘口罩、厚纱布口罩、毛巾、雨衣、塑料布 、被单、雨鞋、风镜等也都有一定的防护作 用。
(一)简易防护器材的准备
普通衣服、雨衣等能不同程度的减轻光线 烧伤。
毛料比布料的好,厚的比薄的好,浅色 的比深色的好,致密的比疏松的好。
普通衣服、雨衣等还能减轻体表的放射性 沾染。但是,它们对放射性沾染的外照 射没有防护作用。严重沾染区内的人员, 应立即进入较密闭的工事或其它建筑物 内,或者迅速撤离沾染区。
原则:“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灵活掌握。首先 止血,解除呼吸道阻塞,其次是处理内脏损伤;最后处理 骨折和一般伤口。对烧伤伤员首先应扑灭烧着衣服的火焰 。
(二)核战争时的卫生救护
迅速设立伤员集中点、救护所、临时特种医院,
对伤员进行安置、分类和送后方医院救治,对水、食 物等进行放射性沾染检查,以确定是否可以食用,对 周围居民和抢救队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并进行卫生宣 教。
(三)水的除沾染
各种水源受到沾染的 程度通常是活水比死水沾 染轻,深水比浅水沾染轻,地下水不易受到沾染。当 水源沾染超过容许标准时,不得饮用;必要时需经过 净化后才能饮用。常用的净化方法有土壤净化法和滤 水井法。土壤净化法为每升沾染水加细粘土一小把, 在加一些明矾,搅拌3分钟左右,静置3~5分钟,取用 上清液。当江河、湖泊等水源受到放射性沾染时,可 采用滤水井法,即在距岸5~10m处挖滤水井,使江河、 湖泊中的水渗入井内(图4-7)后取用,或使用人工滤 水器(图4-8)。
紧闭眼睛以免起闪光盲,张口以防伤耳鼓膜;脸夹 于两臂间,暴露部分尽可能利用衣服、帽子、头巾等 遮蔽起来;
热空气来时暂憋气,以防呼吸道烧伤。 衣服着火,可就地慢滚灭火。 冲击波过后,应戴上个人防护器材,迅速离开沾 染区。
在室内的人员,应避开门窗,在墙角或在靠墙的 床下或桌下卧倒,以避免间接伤害。正在行驶的车辆 ,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刹车,车上人员最好卧倒,不能 卧倒的人员姿势要低,并把紧车厢或把手。
(一)对地下防护工事的要求
1.坚固性能 工事的顶盖、侧墙和门应有一定的抗压能
力,要防护冲击波。一般应构筑有较强防护 能力的钢筋混凝土以及石头结构等永久性工 事与具有一般防护能力的砖墙结构的半永久 性工事。
2.具有一定的防护厚度 覆土一般不少于1.5m
表4-1 一些物质的半值层厚度(cm)
射线 种类
二制式防护器材的准备包括防毒面具图45防毒衣防毒靴套防护手套等主要用于防化学毒剂和体表放射性沾染吸入放射性灰尘还能防止生物战剂的伤害一空袭报警后的行动听到空袭警报后除有关人员坚守战斗或生产岗位外其它人员必须关闭机器拉掉电闸熄灭炉火关闭煤气带上个人防护器材和食物服从指挥迅速进入各种防空工事疏散隐蔽
第四章 核战争时的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