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东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9分)
1. (6分)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

炫耀滑稽头衔不可救药赅人听闻
蓬勃飘缈气慨神通广大眉开眼笑
2. (2分) (2018七上·深圳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 . ②①④③
B . ④②③①
C . ③②④①
D . ①④③②
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旦打开心灵之窗,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能扣人心弦。

B . 每到夜幕降临,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C . 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 . 电视台的“娱乐大拼盘”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 (2分)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

②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

③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④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得名。

A . ①③④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②④③①
D . ④①②③
5. (9分) (2017八上·余姚期中) 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

(王绩《野望》)
(2) ________,行止依林阻。

(曹植《梁甫行》)
(3)此物何足贵?________。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5)《渡荆门送别》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6)诗歌《龟虽寿》中强调人的主观作用,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

6. (7分) (2017八下·江阴月考) 名著阅读。

(1)
金圣叹称林冲是“上上人物”,他性格的一大特点是“忍”,下面对林冲的“忍”的表述哪一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A . 他听说妻子遭人调戏,本要严惩流氓,可得知这流氓及是“本管高衙内”,就“先自手软”了。

B . 在发配沧州的路上,林冲一路上受尽两衙役董超、薛霸的欺凌和折磨,但他始终都逆来顺受。

C . 在陆谦火烧草料场后,林冲虽然走投无路,但还是忍了下来。

D . 在他的仇人高俅被梁山好汉俘虏时,他仅仅对高俅怒目而视,也将怒气忍了下来。

(2)
阅读《水浒传》片段,回答问题。

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A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A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A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①选段中的A指的是哪个好汉?
②阅读选段内容,说说A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选段随后的一个情节。

7. (11分)(2011·江西) 班级开展“青春畅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
“青春的烦恼”。

当身边的同学向你倾诉下面某种烦恼时,你会怎么劝说?
小刚:脸上又长了不少的痘痘,怎么办?
小红:老师又向家长告状了,真烦人!
小明:爸妈一直在外地打工,好孤独。

我说:________-
(2)
“青春的睿智”。

正值青春的我们,思维活跃,善于探索,日渐睿智。

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把握文意,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

材料一:《晋书》有言:“有人不及,可以情恕。


材料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材料三:天空容留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容留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

(佚名)
材料四:有人批评林肯总统:“你为什么让政敌变成朋友?你应该消灭他们。

”“当我们与政敌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

”林肯温和地说。

后来,林肯再度当选美国总统。

(3)
“青春的赞语”。

青春充满活力,青春充满希望。

面对美好的青春,请你写几句话予以赞美。

(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欣赏 (共5题;共75分)
8. (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
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________一字相呼应,写出了________
(2)
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9. (11分)(2018·百色)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宣城太守济阳江淹少时,尝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

后梦一丈夫,自称郭景纯,谓淹曰:“前借卿笔,可以见还。

”探怀得五色笔,与之。

自尔淹文章踬矣。

故时人有“才尽”之论。

(节选自王汝涛《太平广记选》)
【注】①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

②江淹:南朝文学家。

③郭景纯:即郭璞,文学家。

④质:被东西绊倒,这里指没有起色。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世隶耕/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 且为众人/年且九十
C . 后梦一丈夫/匹夫不可夺志也
D . 可以见还/此人可就见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B .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矣/”。

C . (甲)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古人;(乙)文中“卿”是指古代对别人的尊称。

D . (甲)文中的“不使学”与(乙)文的“故文采俊发”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泯然众人矣”点明方仲永的结局。

B . (乙)文成语“江郎才尽”指江淹的诗文无起色,后来泛指人的才思枯竭。

C . (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两个人都是少儿天才,但他们最终都才华衰退。

D . (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由聪明变平庸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尝梦人授以五色笔。

10. (25分)
山的呼唤
琼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

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

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

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

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

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

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

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

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

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

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
(1)
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

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2)
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4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晚的玉山:
(3)
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4)
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5)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11. (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国人喜欢美食,我们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舌尖上的浪费”:聚餐时点菜往往多多益善,七八个人吃饭,一点就是十几个菜,有的饭菜几乎动都没动,就被直接倒进了垃圾桶。

面对餐桌上的杯盘狼藉和满桌的剩菜剩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

今年1月初,北京一群年轻人在网上发起了“光盘行动”,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
(1)
为了响应“光盘行动”,弘謇中学九年级(2)班级组织“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解释“光盘”的意思。

(2)
请你拟一则关于节俭的自律格言,30字左右。

(3)
有一次,在饭桌上你看见有位同学将没吃完饭菜倒掉,旁边的同学批评他,而他却说:“你管得着吗?这是我用钱买的。

”为驳斥这个同学的错误看法,你会对他说:
12. (17分)(2017·咸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小题。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

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

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

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

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

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

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

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

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

“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

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

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2)
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3)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 . 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 . 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第③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三、写作 (共1题;共5分)
13. (5分)与悦读结伴而行,可让我们懂得“立定脚跟欣赏”,可让我们体会书里书外美好的人生,可使我们接受真善美的洗礼,产生灵魂的愉悦。

请以《我的悦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2)文体自选(戏剧、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9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5-4、
5-5、
5-6、
6-1、
6-2、
7-1、
7-2、
7-3、
二、阅读欣赏 (共5题;共75分)
8-1、
8-2、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2-4、
三、写作 (共1题;共5分)
13-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