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下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下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
李川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在科技创新和图片影像占主导的视觉文化背景下,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文艺形态。

读图时代,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图像识读能力,应深入了解图像识读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从而更全面地制定图像识读策略,提高儿童识读能力和视觉素养,以适应当前时代对图像技能的需要&
关键词:视觉文化;儿童;图像识读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4-0131-02
随着视觉文化和美术教学的转型,图像资源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儿童对图像的识读大多只描述直观看到的现象!停留在表面阶段,只会“识”不会“读”&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依托科学的图像识读策略提高儿童图像识读能力,从而更好的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涵义&
1图像识读的概念分析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J⑴从图像学的角度看,对图像的解释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了解画面内容,感受作品基调&第二层次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对作品中事物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释与说明&第三层次探究作者表达的意义与情感,透过图像深挖本质精神与内涵&教师应从以上三方面引导学生识读,制定系统的识读策略&儿童对图像的识读多来源于直感,面对不同的的识读对象,调动感官和心理要素,产生不同的解读方法,了解识读时参与的各个影响要素,对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十分重要&
2影响图像识读认知的因素
图像识读认知的偏差产生于欣赏者对同一个图像的不同解释之中&认知偏差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主观上,欣赏主体识读能力不同&客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使用媒介影响学生认知&⑵主客观相互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 1生理上:“感知”与“思维”的干预
图像识读是一项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在视觉的刺激下获得初步认识,再结合触觉、听觉等感知力,调动思维进行识读体验&先天的感知力差异对图像识读带来一定影响,在观看莫奈的绘画作品《睡莲》时,有敏锐感知力的儿童,可以感知到画面中的形式构成,点、线、面的有序排列,体会到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笔触的运动感&而感知力较差的儿童,仅能区分简单的色彩,感受不到画面中丰富的形式和色彩变化&感知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识读图像时!思维会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分析、概括、选择,结合客观情境和自身审美经验作出判断&儿童的感知力和视觉思维能力有高低之分,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的解读&当然,先天的感知力固然重要!但后天感知力的培养起关键性作用&感知是图像识读的开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没有初步良好的感知就无法深入思考,所以识读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感知力&
2. 2经验上:“个人能力”对“图像”的认识
儿童识读图像,会受到已有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如在湘美版小学教材《银饰之美》一课中,有的儿童认为这只是漂亮的银饰饰品,而有的儿童能洞悉到背后更深层意义的文化表达,这便是观看者审美能力不同的结果&欣赏时,个人的审美经验不自觉的投射到所观看的图像中,与观看对象交错在一起&儿童的已有经验相当于信息函纳库,识读时根据已有经验认知和理解图像&在识读中调动儿童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累积形成新的审美经验,促进审美欣赏力的提高&因此,儿童审美经验越丰富,图像识读能力更强,解读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现阶段多数儿童之所以停留在表面阶段,是因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经验不足,形象思维和感性形象联想缺乏来源,没有系统的认知,不知如何解读与欣赏&这体现出教师提高学生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3教育上:“方法”与“媒介”的影响
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是影响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儿童识读图像的知识大多的来源于课堂,因此课程内容设置的恰当与否,教学方法和媒介的优劣直接地影响儿童对图像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媒介相对单一,一般根据课本教材中图片或播放PPT进行赏析,带给学生二维的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也局限在二维的平面展示中&此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偏“创作”轻“讲解”,以学生会画为主要教学目标,着重讲述作品的创作技巧,简单涉及图像形象而忽视图像识读的深度&所以教师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手法和媒介,更新教育理念& 3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
3. 1创设多元情境——多感官体验,激发兴趣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和科技产品进入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媒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多感官体验;在教学中优化教学策略&其一,通过多媒体、增强现实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图、文、音、动画等多形态展现图像,刺激学生的视知觉、营造轻松愉悦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注意力&将单一的视觉刺激方式转化为听、视、触、等多感官体验&其二,创设问题情境,单向教学转为互动式教学&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探究&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形象思维力,利于知识形成与意义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点及面的解读图像,在图像识别时调动审美心理,进行一定量的图像识别,量变引发质变,继而形成审美图式⑶,儿童有了审美判断标准,掌握识读的方法与步骤,知道图像该如何进行识读,获得深入图像识读的能力&其三,创设游戏情景,以玩促学&例如在《秦陵兵马俑》一课中,可以设计闯关挑战游戏等,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设计图像识读问题,答对即可进入下一关,在游戏中培养图像识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2丰富教学资源——综合运用,提高识读能力
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雕塑、(下转第133页)
作者简介:李川(1998-),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在读硕士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的创意,充分发挥创意&由此可见,设计美学指导视觉传达的作用是通过设计来实现的&
3从视觉传达设计视角来看设计美学
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引入框架概念&这与建筑的理想或平面的理想无关,理想的空间是有限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从基础上密切观察和分析视觉通信习惯,改进设计过程&在有限的人力资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可读性&从视觉通信设计的观点来看,美学设计可以确定工作的宽度和深度,宽度属于受欢迎的工作面的意思,深度属于受欢迎的工作面的意思&适用于工作的内在意义,区别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初级和次要的关系&
3. 1设计美学在设计内容选择上有重要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相关行业发展非常众多&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未来,文化内容产业将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在设计领域将取得较大的发展&设计在互联网、产品、家居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也渗透到多种领域,影响到众多领域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行业不得不开始发生改变&设计产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设计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设计美学也将促进内容选择的优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设计师要注重表达方法的选择,在有限的空间中整理各类信息,帮助观众直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设计师也应该学习在设计工作中如何“突破”,借助美学的理念梳理画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作品的内涵&总结
视觉传达设计与审美设计相互作用,设计美学与视觉传达设计科学的有效结合,产生了智慧与情感的碰撞和更多的艺术元素&视觉传达设计和美学设计相互交织在一起&美学设计和视觉通信设计的科学和有效结合将导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并更直观地传递信息&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公众用户体验的可持续性,支持设计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设计美学原则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其审美基础必须是设计者与公众之间必然存在的情感互动和万物的设计&它被融入到为公众创造不同审美刺激的作品设计中,创造快乐的用户体验,并让辅助设计设计师创造高质量的视觉传达&遵循六大美学设计原则,重视现代设计的自然环境和美学规律,专注于提高自身美感的设计成果和设计水平&设计的成品功能不仅反映了审美经验,而且设计也反映了审美感&但是,是更加重视实用性和使用性的功能&设计和设计工作往往比纯粹的艺术更紧密地联系着生活&因此,美学在设计中越来越重要&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美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邱景源•浅谈现代设计艺术美学研究方法—
—评《设计美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8(06):135.
[2]连晓萌•原研哉“空”的设计美学思想及其哲学背景研究
[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陈苏•当代设计美学审美价值的解构研究[J].景德镇学院
学报,2015,30(06):85-88.
(上接第131页)工艺品鉴赏的内容&图片赏析无法表现出作品质感,将社区资源、博物馆和美术馆资源引进美术课堂体现出一定优势&以《青花瓷》一课为例,为带给学生立体多维的观感,可以租借博物馆或美术馆的青花瓷藏品,在课堂中依托实物讲述,带来清晰的展示效果和视觉体验&也可以运用虚拟美术馆资源,播放青花瓷相关视频,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使学生不在停留于青花瓷表面,而是深入地了解青花瓷的来源及花纹蕴含的意义及文化背景&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定期的组织学生前往美术馆、社区学习,合理利用校外美术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在交叉学科、跨学科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识读能力&教师将数学、语文等课程资源整合到美术课堂中,制定有效的识读策略推动高效美术课堂的实施,例如:在美术鉴赏课中识读一幅作品时,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设计思维导图等形式表达,学生运用文字表达的过程,就是识读图像不断深化的过程,既能发挥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感知力和想像力,又能提高语言的归纳力和表达力&在解读图像的形式和符号意义时,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而深化识读内容,提高识读能力&
3. 3联系实践与生活——加深理解,品悟内涵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情况,在课堂中只欣赏图像是不现实的,因此图像识读应在实践中展开&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行动模式学习,以《青花瓷》一课为例,教师讲解青花瓷花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临摹或创作花纹,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更好的感受每个花纹的特征及象征意义,掌握对称、重复等规律,对图像的内涵了解更透彻&学生创作时置身其中,感知并创造美的客体,将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
其次,图像识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图像既出现在课本上也遍布于日常生活中,二者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图像能力的培养并非局限于满足课堂的需要,而强调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使学科知识形象化和通俗化&因此,图像识读要立足于一般世界中,贴近社会与生活,创设具体情景来讲解&让学生全面识读图像,培养视觉思维、提高视觉判断力、加深视觉文化理解力,从而利于视觉素养的建构&识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意识,形成批判性思维,对作品的评价不能只谈好不谈坏,只有辩证的识读,才能更好的“品悟”内涵&在21世纪,图像信息飞速增长成为传播的重要媒介,因而让学生充分识读课堂和生活中图像的信息和内涵,适应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图像技能的需要,欣赏与实践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对儿童十分重要&从现实层面看,图像识读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能力&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影响儿童识读的原因,创新与优化识读策略,引导学生爱读、会读、深读,正确识读作品中和生活中的图像&从理念层面看,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美术学科核心素中像识读的认识,像识读的法框架,成律性
遍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和视觉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N].中国美术
报,2018-08-13(020).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253-255.
[3]谢宇松•基于审美心理的图像识读[J]•江苏教育研究,
2017(13):67-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