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型平片与3D重量型补片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效果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量型平片与3D重量型补片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效果
比较
吕宗峻;景东帅;郑建忠
【摘要】目的比较轻量型平片与3D重量型补片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因腹股沟疝行TAPP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补片情况分为轻量型平片组(A组)和3D重量型组(B组),各30例.对比两组术中补片安放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疝复发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的疼痛情况.结果两组补片安放时间及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VAS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且在术后第1个月A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但分组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及疝复发的情况.结论在TAPP术中应用轻量型平片可早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lightweight versus three-dimensional(3D) heavyweight mesh applied to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 repair.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undergoing TAPP repair were enroll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lightweight mesh group(group A) and 3D heavyweight mesh group(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usage of the mesh in the operation,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duration of mesh implantation,time for first ambulation,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hernia relapse after six months of operation were recorded an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first,third and sixth month after
operation.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patch placement or time for first ambu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VAS scores changed over time i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VAS scores in group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in the first month after operation (P<0.05),but no interaction was found between grouping and time (P>0.05).After six months of follow-up,no relevant complications or hernia relapse was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Lightweight mesh applied to TAPP repair could alleviate early postoperative pain.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17(039)011
【总页数】4页(P1674-1676,1683)
【关键词】腹股沟疝;轻量型平片;3D重量型补片;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后疼痛【作者】吕宗峻;景东帅;郑建忠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乌鲁木齐市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乌鲁木齐市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乌鲁木齐市 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之一,流行病学呈现出老年患者多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特点[1-2]。
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其术式不断创新,从组织修补发展到无张力疝修补术,再到腹腔镜下疝修补术[3]。
术式的改革使腹
股沟疝复发率不断降低,而术中补片材料的应用也起着很大作用[4]。
有研究表明,应用轻量型和重量型补片的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血肿、感染等)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但应用轻量型补片术后慢性疼痛及异物感的发生率上要低于重量型补片。
本研究分析我院应用轻量型平片及3D重量型补片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了解两种类型补片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性,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
院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
女性患者8例;年龄为23~78(53.57±8.16)岁。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1~75岁;(2)腹股沟疝患者(包括单侧、双侧、初发、复发);(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
评分≤Ⅲ级;(4)自愿行腹腔镜手术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者;(5)无药物、生物制品、医用材料过敏史;(6)能够配合完成术后随访者。
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全麻
手术的患者;(2)绞窄性疝、巨大完全性阴囊疝、滑疝等患者;(3)腹壁缺损巨大、疝囊腔巨大者;(4)手术区域存在严重感染病灶者;(5)近期心脑血管意外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6)青年女性或有生育要求的女性;(7)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疾病患者。
60例患者中斜疝57例,直疝3例;单侧疝59例,双侧疝1例。
疝分型按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最新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6]中的分型标准进行,其中Ⅰ型10例,Ⅱ型47例,Ⅲ型3例。
根据术
中采取的修补材料分为轻量型平片组(A组)和重量型3D补片组(B组),每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疝分型、疝类型、疝种类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
对于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患者给予3次/d血压监测,血压≤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可不予特殊处理;血压≥180/100 mmHg的患者需结合心内科意见给予合理降压至
160/100 mmHg水平后方可进行手术。
对于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给予八段血糖监测,结合内分泌科意见将血糖合理控制在轻度升高状态(5.6~11.2 mmol/L)后方可进
行手术。
对于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应进行专科治疗妥善控制症状(咳嗽、咳痰等)后再行手术治疗。
1.2.2 术中及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均择期在全麻下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术,手术均由同一名具备多年腔镜手术经验的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完成。
手术原则和具体步骤参考Dion和Morin提出的TAPP法[7]。
A组采用轻量型平片(巴德大孔径轻量型修补平片,美国Bard公司,批号:HUYF1723);B组采用3Dmax重量型补片(美国Bard公司,批号:HUAP0673),均在适当裁剪后放入腹膜前间隙修补肌耻骨孔。
术毕均使用
康派特胶(北京康派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160405)妥善固定两种补片,采
用四号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并关闭腹膜。
术后予止血、抑酸、抗感染及常规补液等处理,术后第2天予术区盐袋加压包扎2 d。
观察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及有无短期并发症发生,如无异常术后3~4 d离院,术后7 d门诊拆除切口缝线。
1.3 观察指标及术后随访 (1)补片安放时间:记录从补片进入腹腔至补片展平的时间。
(2)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手术结束时间至患者第1次离床活动时间的间隔。
(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记录与所施行手术有关的
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肿、尿潴留、切口周围积液等。
(4)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于
患者术后第1、3、6个月记录患者发生疼痛的程度。
术后疼痛的评判采用视觉模
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强[8]。
(5)术后6个月内疝复发率:记录患者完成手术至术后6个月内术侧疝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
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补片安放、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比较两组补片安放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情况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组间=2.472,P组间=0.118);两组的VAS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时间
=67.257,P时间<0.001);分组与时间无交互效应(F交互=0.541,P交互
=0.583);但术后第1个月A组神经疼痛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及疝复发。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外科医生从单纯关注如何降低疝复发率逐渐转向在兼顾降低复发率的同时减轻术后慢性疼痛及减少异物感。
大多数人认为腹腔镜TAPP术只能作为一种手术方式,用其代表微创治疗的概念尚存在很大的争议[9-10]。
但腹腔镜疝修补术所展现出的优势不仅仅在术后疼痛轻、伤口并发症轻、恢复日常活动快、术后慢性疼痛及麻木感更少等方面,更重要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及更快地投入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11]。
伴随手术方式的发展,补片材料也在不断更新[4,12]。
根据补片形态可以分为平片型、充填式网塞型及3D型。
本文通过观察轻量型平片与3D重量型在TAPP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随访的情况,以探讨两种类型补片在腹腔镜TAPP术中治疗腹股沟疝的短期疗效。
TAPP术中放入补片的通常作法是将补片充分卷曲后通过主操作孔(10 mm Trocar)放入腹腔。
3D重量型补片因受网格密、重量大等因素的影响较难放入,有时需要丝线结扎固定后方可放入,但进入腹腔后3D补片因其自身塑形多可自行展开,展开后调整贴合位置即可;而轻量型平片在放置进入腹腔时操作相对便利,但轻量型平片需术者自行展开及调整位置。
虽然两种补片各有利弊,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补片安放时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提示两种补片在
TAPP术中的安放时间或许仅与术者的经验有关。
另外,两组患者的首次离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补片的修补效果相当。
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是TAP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术区神经
损伤及术区放置补片所形成的瘢痕对于腹壁活动的影响[13]。
术区神经的损伤与手术医生的技巧、专业知识有关,而术区瘢痕的形成则考虑与补片材质及孔径有关。
轻量型平片的孔隙度大于3D型补片。
有研究报道,补片孔隙度大不仅可以调节细胞的交互作用,还可以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及去除代谢所产生的副产物[14-15];
且大孔径网格早期能够有效减少异物反应[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个月轻量型平片组的疼痛评分低于3D重量型组(P<0.05),与上述报道相一致。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何种腹股沟疝的修补,术后疝的复发仍是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无复发病例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这可能与随访时间短、病例数量不足有关,未能真实反应术后复发情况。
术后疝复发的主要原因考虑为:(1)术后存在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
(2)疝的复发与手术方式、补片材料及补片大小密切相关。
为避免腹内压升高引起
术后疝复发,主治医生应对患者的既往疾病给予有效合理的健康指导,可在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并完善检查,针对可能存在的引起术后腹内压增高因素进行干预;同时外科医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手术技巧及经验,以避免因选择不恰当的手术方式、补片材料导致术后疝复发。
综上所述,TAPP术中应用轻量型补片可早期减轻术后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但因患者个体的差异且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深入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相关文献】
[1] 周义生,丁焱,朱承新,等.杭州市萧山区成人腹股沟疝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策[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5):385-386.
[2] 唐维寅,唐建雄.老年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历史及现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6,22(2):130-131.
[3] 李丹,姜洪池.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方式沿革及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806-809.
[4] 胡星辰,唐健雄.材料学的最新进展对疝修补的影响[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5,42(9):577-579.
[5] Li J,Ji Z,Cheng T.Lightweight versus heavyweight in inguinal hernia repair:a meta-analysis[J].Hernia,2012,16(5):529-539.
[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126.
[7] Dion YM,Morin 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 [J].Can J Surg,1992,35(2):209-212.
[8] Jensen MP,Chen C,Brugger AM.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analog scale ratings and change scores:a reanalysis of two clinical trials of postoperative pain[J].J
Pain,2003,4(7):407-414.
[9] 唐健雄.疝和腹壁外科微创手术新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1):1 145-1 149.
[10] 胡星辰,唐健雄.疝与腹壁外科的前沿和争议[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3,40(9):583-586.
[11] Schmedt CG,Sauerland S,Bittner parison of endoscopic procedures vs Lichtenstein and other open mesh techniques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Surg Endosc,2005,19(2):188-199.
[12] 仵永泉.疝修补术补片材料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2):2 190-2 193.
[13] 刘嘉欣,李汝红.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7):3 413-3 416.
[14] Bobyn JD,Wilson GJ,MacGregor DC,et al.Effect of pore size on the peel strength of attachment of fibrous tissue to porous-surfaced implants[J].J Biomed Mater
Res,1982,16(5):571-584.
[15] Taylor SR,Gibbons DF.Effect of surface texture on the soft tissue response to polymer implants[J].J Biomed Mater Res,1983,17(2):205-227.
[16]Eriksen JR,Gögenur I,Rosenberg J.Choice of mesh for laparoscopic ventral hernia repair[J].Hernia,2007,11(6):48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