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和防治
陈鹏汉
(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兽医站,730727)
摘要:奶牛胎衣不下是由于分娩出胎儿后,如果胎衣在正常的时限内不能排出,分为胎衣部
分不下和胎衣全部不下两种类型,主要有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及胎盘未成熟或老化、充血、水肿、发炎等有关。
胎衣不下不但引起产奶量下降,还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子宫复旧延迟,从而导致
不孕,致使许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
给养牛业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
本实验从实际病例分别分析胎衣不下的两种情况,提出产前灌服产的乐能有效预防;肌肉注摄速解灵并向子宫内投放氯霉素栓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措施。
笔者认为治疗奶牛胎衣不
下,预防是本病在临床中的重要因素,及时治疗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奶牛,胎衣不下,诊断,防治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产后12小时内胎衣未能正常排出,又称胎膜滞留,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
依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1]。
胎衣不下时,一方面患牛常表现为拱背努责,导致子宫脱出;另一方面,滞留在体内的胎衣在产后1 天开始腐败变性,从阴道内流出恶臭液体,致使乳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等,往往导致奶牛空怀时间延长,甚至屡配不孕,使得良种奶牛被提前淘汰,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资料表明,本病在健康牛群中的发病率为3%—12%,平均为7%[2]。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一些牧场达到了40%左右 [3]。
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动物胎盘结构及生产时子宫内环境有关,子宫炎症、流产、早产等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4]。
早产或产期延长时,由于胎盘尚未成熟或老化,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发生粘连,导致产后胎衣难以排出。
另外,产后子宫弛缓也是诱导该病发生的一个因素。
在临床上,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通常采用抗生素、激素疗法和手术疗法等,其治疗效果是确实的,但治疗后的潜在性影响也是显著的,往往导致奶牛在康复后发情迟缓,继发子宫炎症等,造成繁殖障碍。
本实验通过对在实习期间在某牧场收集到的两例胎衣不下奶牛病例都采取药物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从而提出有效治疗方案,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
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预防和治疗奶牛胎衣不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病例调查
1.1 临床症状
病例一荷斯坦奶牛,15月龄,体重约375 kg,舍饲,(饲料以青贮玉米为主),产头胎。
2010年3月12日,在怀孕247 d后发生流产,经牧场兽医采用雌激素等治疗后,12小时后仅从阴道口排出部分胎衣,上面布有棕黄色粘脓样分泌物,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液体,发出恶臭气味。
病牛开始出现发烧、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流产胎儿死亡,全身水肿,剖检发现胸、腹腔内均有淡红色的液体积聚。
病例二2010年4月15日,一头5胎龄的荷斯坦奶牛(体重约600 kg),正常分娩,产双胎均为公牛犊。
该牛体态微胖,产后12 小时未见胎衣正常排出,未见其他并发症状。
通过饲养员我们了解到,在该牧场奶牛产双胎后,母牛胎衣不下的情况较为多见。
1.2诊断
1.2.1 临床诊断
病例一:病牛流产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40℃,12小时后胎衣不下,拱背努责,时做努责排尿姿势。
流产后第二天,从阴道口露出碗口大小红色胎膜,上面布有棕黄色粘脓样分泌物,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液体,发出恶臭气味。
流产胎儿死亡,全身水肿,解剖发现,胸、腹腔内有淡红色的液体积聚。
根据临床症状,疑似是布氏杆菌病导致流产,进一步进行化验室检查。
病例二:临床表现为母牛产后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佳,体温39.8 ℃,产后卧地不起,15小时未见胎衣排出,子宫内触诊发现,母体胎盘表面光滑。
由于症状明显,经本牧场兽医诊断,确诊为完全胎衣不下。
1.2.2 实验室诊断
对病例一采用虎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布氏杆菌病检测,结果发现:
(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阴阳性对照有效,将被检血清与抗原混匀,在室温下10分钟后出现凝集现象,呈阳性。
(2)试管凝集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试管凝集实验结果
管号 1 2 3 4 5 6 7 最终血清1:50 1:100 1:200 1:400 对照
稀释度
抗原对照
阳性血清
1:25 阴性血清1:25
37 ℃,10 h,取出,室温24 h后观察
结果判定± + + + + + + - + + + + -
判定标准: ++++ 菌体完全凝集,液体100%清亮; +++ 菌体几乎完全凝集和沉淀,液体75%清亮;
++ 有显著的凝集和沉淀,液体50%清亮; + 有清楚可见的凝集和沉淀,液体25%清亮;
- 无凝集和沉淀,液体均匀混浊。
第一次试管凝集呈阳性(凝集价1:100时,判定为阳性),1个月后复检,仍为阳性。
据此,确诊病例一奶牛为布氏杆菌病阳性。
1.3治疗
病例一:在奶牛流产后立即一次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0 mg,同时,向子宫内投放青霉素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1:5) 500 mL,一小时后再皮下注射缩宫素100 U,两小时后重复一次。
24小时后,用10% 的高渗盐水1500 mL一次灌入子宫,3 d后胎衣仍未排出,最终采取手术剥离,手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术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1000 mL冲洗子宫,肌注青霉素钠400 IU单位,链霉素200 IU单位,连用5 天,1次/天。
同时,配合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0 mL/次。
病例二:在奶牛顺产后12小时不见胎衣排出,立即一次性肌肉注射速解灵注射液20 mL,并一次灌服产的乐冲剂100克/头,同时一次性向子宫内投放氯霉素栓3枚。
2.结果
病例一通过对流产后胎衣不下奶牛进行药物治疗,48小时后胎衣仍不能排出,暴露在体外的胎衣开始发生腐败,病牛开始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立即对其进行了手术剥离,但由于流产,胎膜尚未完全成熟,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结合紧密,剥离过程中出血较多,剥离过程较为困难。
术后观察发现,病牛在胎衣剥离后3天仍有血红色液体和残留胎衣从阴道口流出,子宫继发感染难以控制。
进一步跟踪发现奶牛泌乳减少,而且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会也大大增加。
配种期发现该牛发情延迟,产后32 天才表现出发情症状,(正常发情周期15~24 天,平均21天),情期延长,达32 小时,(正常15~24 小时),影响繁殖配种,预后不良。
病例二对胎衣不下奶牛进行肌肉注射素解灵注射液、灌服产的乐等药物进行综合性预防治疗后,第二天胎衣顺利排出,胎衣轻微水肿,未发现明显的腐败变性,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观察发现,母体预后良好。
3.讨论与分析
3.1 诊断
奶牛部分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通常很明显,一般比较容易诊断,通常通过临诊表现即可确诊。
病例一奶牛在流产12小时后就从阴道口露出部分胎膜,初期通过直接眼观检查即可确诊,但其发病原因往往较为复杂,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综合诊断方可确诊。
由于配种过早,胎盘发育尚未成熟,导致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相粘连,同时由于该牛感染布氏杆菌,引起该牛流产,流产后由于胎盘发育不成熟,是该奶牛胎衣在产后不下的重要因素。
病例二检查发现初期阴道分泌物少,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被诊断出,初期除了直接眼观检查外,我们采用开窒器对滞留在子宫中的胎膜进行检查。
奶牛全部胎衣不下时,由于子宫颈闭锁,使得胎衣全部滞留在子宫内的时间延长,待到产后第一次发情后才有会排出,进而继发子宫内膜炎。
因此,早期检查和治疗对奶牛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兽医早期进行有效预防和正确判断治疗。
就该奶牛场发现的这两例病例来看,其发病的原因主要与奶牛场的日常饲养管理不到位有关。
病例一的奶牛体态正常,但通过调查其配种记录,发现该牛配种过早,尚未达到适配年龄;病例二奶牛体态较胖,产第5胎、双胎,胎儿过大,胎盘老化,造成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导致胎衣不下,在诊断时应该给予重视。
3.2 治疗
(1)由于胎衣不下病因较为复杂,生产中往往采取对症治疗。
病例一奶牛在流产后不久部分胎衣排出体外,很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炎症。
因此,治疗时我们立即进行静脉注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随后肌肉注射雌激素类药物,增强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以提高子宫收缩力,但由于胎膜发育未成熟,治疗效果不佳,最后我们采取手术剥离。
手术剥离治疗时,掌握好适宜的剥离时间,这是治疗的关键,在分娩后48小时施术最适宜[5]。
此时,子宫颈口尚未紧闭可入手,子宫复旧过程已将胎衣推向骨盆腔,并且这时母体胎盘与胎儿胎盘结合力降低,容易剥离、剥净。
过早施术,子宫复旧不好,孕角探处胎
衣够不着,不易剥净;过晚施术,则子宫颈口闭锁而不能入手,妨碍施术。
手术过程中严格操作,避免粗暴,以至损伤子宫肉阜。
由于奶牛发生胎衣不下时子宫多处于病理状态,而且施术过程中会对子宫内膜和子宫肉阜造成损伤。
因此,施术后进行子宫内投药和肌肉注射抗生素。
病例二产双胎,产后子宫收缩无力,致使胎衣不能正常排出,同时,由于该牛已经是第5胎,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之间粘连造成胎衣不下,治疗时,为防止胎衣发生被腐败吸收,我们在子宫内投放了氯霉素栓,同时注射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使胎衣能够正常排出体外,尽量避免手术剥离。
我们认为采用药物治疗时,由于胎衣排出时间较为缓慢,多数为3—4 天,容易导致残留胎衣腐败。
因此,为防止感染,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抗生素的选择可根据临床实际酌情而定。
(2)病例一临床症状比较明显,部分胎衣已经排出体外,但在病初,其病因尚未确定,我们只是对母体按照部分胎衣不下进行治疗。
在我们采用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子宫敏感性、加强子宫收缩、抗菌消炎的药物后,但效果不佳,最终实施手术。
术后直到第3天仍有腐败物排出,第7天时才见症状好转,治疗效果不佳。
在随后的观察中发现,奶牛泌乳减少,而且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会也大大增加,后期发情延迟,情期延长,从而造成影响繁殖配种,后续预后不良。
在进行实验室确诊后,发现病例一是由于是布氏杆菌病所致的流产后胎衣不下,故建议提早淘汰,防止疫病的流行,以免造成更大经济损失。
(3)病例二的奶牛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该场兽医认为由于是顺利生产,通过查阅该奶牛产犊记录,发现该牛没有产犊后胎衣不下病史,于是首先采用速解灵、产的乐等预防性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向子宫内投放氯霉素栓,防止胎衣不下时滞留在体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变质引起子宫炎症,最终胎衣自行排出。
4 预防
导致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该病的防治除了要有一套临床切实可行的方案外, 最重要的是在平时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制定合理的配种制度,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牧场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发病时要及时治疗,防止腐败胎衣吸收后引起继发性全身炎症。
4.1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较高,往往导致良种奶牛提前淘汰。
其发病与饲养管理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进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保证奶牛营养平衡,尤其对于缺硒地区的奶牛场,应注重微量元素的补给,如钙、VE、Se等的补充[5]。
对怀孕期奶牛要
饲喂质量好、营养价全、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饲料。
舍饲奶牛要有足够的运动场,适当增加运动时间。
4.2制定合理的配种制度
配种前要仔细查阅奶牛档案,防止过早配种。
正确掌握母牛初配年龄,不仅能发挥个体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而且对提高后代牛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一般母牛初配年龄为16—18月龄较为适宜[6]。
母牛配种过早不仅影响本身的生长发育,而且所生犊牛出生体重小、体质弱,易发生难产、早产等,产后由于胎盘结构不够成熟,导致胎膜粘连,发生胎衣不下的概率增加。
另外,随着奶牛胎次增加,产道损伤增多,导致感染机会加大,子宫内膜炎发的发病率提高,使新生胎儿胎衣和母体胎盘易粘连,所以在配种前治疗子宫炎症是极为重要的[7]。
对于有过多次流产、早产病史的老龄奶牛,建议提早淘汰。
配种过早,母牛发育不全、奶产量低,易出现难产;配种过晚,不仅降低了母牛利用年限使终生奶产量降低,而且易使母牛肥胖,生殖激素平衡失调而造成不孕。
4.3产前加强护理
产前加强护理,怀孕期间可适当增加活动量,怀孕初期,活动量相对要少些,但怀孕8-9个月时,活动量相对要大一些,每天舍外运动最好不少于4小时[8]。
生产时要提供舒适的分娩环境,减少应激和环境污,尽可能地让牛自然分娩。
对有过胎衣不下病史的牛及
;在体质差、胎次高的牛只产前进行药物预防是必要的,可在产前1周肌注1次维生素D
3
离母牛预产期45 天和15 天时,各肌注1次亚硒酸钠VE,每次5 mL[9]。
产前适量减少精料,保持母牛适度体况,防止奶牛过瘦或者过肥等。
配种前积极治疗子宫内膜炎。
随着奶牛胎次增加,产道损伤几率增多,导致感染机会加大,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提高,也使新生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易粘连,所以应在早期正确诊断并有效治愈。
4.4产后及时进行药物预防
目前,生产中通常采用产后肌注雌激素和缩宫素的方法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有资料表明,母牛在分娩时所排出的胎水中含有类似垂体后叶素的物质,并且在胎水中的含量随着妊娠期的推进而增长,在分娩时会达到高峰,被奶牛机体吸收后也可促进子宫收缩,因而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收集胎水让奶牛饮用,也会有一定效果[10]。
同时,母牛分娩后的一个小时内,尽量与新生犊牛放在一起,这对于胎衣的排出具有积极的作用[11]。
4.5预防传染病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侵害生殖系统,引发子宫、腹膜、睾丸、关节等炎症,临床上以母牛流产和不孕为主,可通过病畜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布氏杆菌病在各地都有发生,不仅影乳业的发展,并且严重的威胁到人民的健康。
人感染本病时,主要表现稽留热、盗汗、关节神经痛、睾丸炎、附睾炎等,反复发作,感染持续多年,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药物,疫苗接种副作用大,免疫期短;奶牛感染本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流产(流产率达41. 5 %)[12],产死胎和畸形胎儿。
导致胎衣不下的因素较为复杂,一些传染病原因引起牛的胎衣不下往往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不良的影响。
因此,牧场应该高度重视对布病、化脓杆菌性乳房炎等疾病的防制工作,每年应该定期对奶牛场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疫与净化,做好牧场消毒工作,减少因此类疾病而造成的损失。
在当今奶牛集约化、工业化养殖环境下,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案,是预防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北亭,王建辰编.兽医产科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2-144.
[2].杨玉成.奶牛胎衣不下的研究现状[J].中兽医杂志,1997,2:15-16.
阎克敏,奶牛胎衣不下防治概述[J].甘肃畜牧兽医,1994,5:37-38.
[3].刘长松编.奶牛疾病诊疗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3-117.
[4].齐智喜,李权武,武浩等.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讨论[J].畜牧兽医杂志,1994,2:
15-19.
[5].张波,王继强等.奶牛日粮中添加镁的重要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2):78-80.
[6].徐作仁,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2003,10:8-15.
[7].向华,宣华编.牛病防治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87-91.
[8].林继煌编.牛病防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01-103.
[9].肖定汉编.奶牛疾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69-170
[10].张树方,岳文斌主编.牛病防控与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58-160
[11].R elated A, LinksCurran M D, Rima B K.The genes encoding the phospho and matrix
proteins of phocine distemper virus.J Gen Virol,1992,73(6):1587~1591
[12].雷素华,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J].河北畜牧兽医杂志,2002,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