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思政教学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探索
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个民族牢牢团结在一起,各族人民互相交融、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奋斗目标。

在此过程中,实现目标的关键是民族团结。

加强各阶段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解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信心,逐渐消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最终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万众一心、荣辱与共、团结奋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职阶段是树立中职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因此中职思政教师要积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从而不断铸牢中职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意识铸牢教育
意识铸牢教育是铸牢中职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证,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化发展格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西方不良思潮,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同时,中职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和多民族融合历史等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期调研
我校地处来宾市,有约75.00%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在吸收利用本地优秀民族文化实施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有效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校首先组织教师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调研,一是关于学生学情的调研,二是关于来宾市民族文化的调研。

(一)关于我校学生学情的调研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水平、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等,笔者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研。

目前,我校有在校生
6390人,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6300份,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具有采样调查研究的实际意义。

最后,笔者回收问卷6300份,其中有效问卷6292份,具有调研分析的意义。

在问卷设计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你对来宾市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了解?你能列举几个你熟悉的吗?”“如果学校在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你觉得如何?”“你认为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对自己的发展和今后的就业有什么积极意义?”等15道问题,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从调研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学习意愿较低、学习能力较差两个方面的问题。

笔者这里所说的“学习能力较差”,是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调查研究的能力、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均较差。

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意愿不高。

在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中,笔者发现约有86.00%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也没多少兴趣去了解和学习;约有10.00%的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些了解,并表示可以尝试去了解学习;仅有约4.00%的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去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通过分析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下的学生对新兴文化或是网络文化更感兴趣,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跟不上时代,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少数民族文化“比较土”;二是学生自小所受的少数民族文化熏陶,主要是从一些传统节日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三是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厚和薄的区别,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有效体系,未能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能力较差。

在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中,笔者发现约有91.0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收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约有6.00%的学生表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料,仅有约3.00%的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到本地的民族文化馆、与家中长辈谈心等途径了解本民族文化。

通过分析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且主动接受新知识的意愿不高,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二是中职生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训练,很难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等较有深度的学习。

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方式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关于来宾市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分析
来宾市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睦聚居的城市,辖区内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仫佬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的人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奋斗,各族文化互融共生,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来宾市的民族文化体系。

为了全面了解来宾市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对适合我校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
教学元素进行科学分析,笔者主要采取走访调研、资料收集的方法展开调查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通过收集、分类、整理,我校建成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库,其中包括
德育探索
场面,快速了解这两个民族的节日文化。

由于我校学生大多为来宾市本地学生,他们大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很快便产生了学习兴趣。

接着,笔者提出“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除了视频中介绍的这两个民族的文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民族文化?”这一讨论话题,将学生分为6—8人的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话题讨论,并根据讨论成果,选择一种本组学生最感兴趣的民族节日活动、体育活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介绍,讨论和介绍的时长为5分钟。

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及进行话题讨论和小组展示,学生很快了解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各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紧接着,笔者又抛出“我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你觉得我们是应该将它们统一起来呢,还是保留各自的独特性并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发扬呢?”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开展活动,引发思辨
根据上一环节提出的讨论话题,笔者首先通过投票选出五名裁判员、一名主持人,然后选出两个由
8名学生组成的辩论小组,一组学生作为壮族文化代言人(小组命名为“壮组”),另一组学生作为瑶族文化代言人(小组命名为“瑶组”),其余学生则作为观众,观看辩论。

完成分组后,笔者将事先打印好的资料分发给两组学生,“壮组”学生拿到的是关于壮组节日、饮食、服饰、山歌等的介绍,“瑶组”学生拿到的是关于瑶绣、瑶族银饰、芦笙等方面的介绍。

首先,由两个小组的学生阅读各自拿到的资料,然后选择其中一个本组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向对方做介绍。

在介绍过程中,两个小组的学生要试图说服对方喜欢上本小组所介绍的节日或活动。

其次,两个小组完成各自介绍后,各小组要对对方小组介绍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对两个小组介绍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相似处和不同处、有趣的地方和吸引人的地方,并绘制对比表格,向全班学生展示。

接着,由裁判员组织“观众”对小组展示的内容做评选,选出最优小组。

最后,两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就本组对比学习的结果做总结性分析,然后由笔者对两组学生的讨论成果做总结性评价。

通过这样一个辩论活动,学生很快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我们既要将这些文化有效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大体系,又要充分保持并发扬每一种文化的特殊性。

课堂辩论活动结束后,笔者出示课件,一方面是为了向学生呈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是为了抛出讨论话题“你觉得我们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吗?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学生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深化拓展,发展意识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对前两个教学环节的深化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本教学环节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与“甲午中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争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和专家讲解视频,然后给学生发放介绍战争发生背景、经过、结果等的文字资料。

在学生观看和阅读资料后,笔者提出问题:观看这些视频,听了专家讲解,并且阅读相关资料后,你觉得为什么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会失败,而在“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会胜利?各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合作探究式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全班展示。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

最后,笔者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并展示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讨论学习,而是通过展示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重大的战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这些战争失败或胜利背后的深刻原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了我国近现代艰难的发展史,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还深刻理解了为何中国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那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军人发扬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那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四)课后实践,强化意识
过去的思政课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后实践。

有不少思政课教师认为,只有专业课才需要进行课后实践,思政课只需要在课堂完成相关理论讲解即可。

其实不然,笔者以为,思政课程设置课后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落实中职
生思政教育。

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而言,这一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意味比较浓重,教育内言既是历史使命,又是一个新内容、新难点。

目前,关于中职学校如何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