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涪陵五中高2024届2024年春第一次适应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条形码)填写(粘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明“互鉴”,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也就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异于本民族的文明作为镜鉴和参照,从中察照、见识、领悟、理解、借鉴异族文明可资借鉴的概念,以派生、补充本民族文明的缺失、缺憾,进而丰富、拓展本民族文明核心概念的内涵。
文明“互鉴”往往都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主动接受型。
所谓主动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困惑而又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年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
萨特对中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阐释,又反过来给予中国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重要的互鉴启迪意义。
二是主动输出型.所谓主动输出,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积极地对外推介核心价值概念.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
当年苏联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的评论,主要观点都受到张彭春《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这篇文章及相关报告的影响。
其中,“姿势”这一概念就出自这篇文章.如维·伊文说:“中国戏剧里动作的艺术——姿势、舞蹈、杂技、杂耍——起着重要作用。
”又说:“双手在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姿势都有具体的、永远确切的含义。
手指动作的一整套变化可供艺术家描述任何客体或心理状态。
这些手势已远非最初的造型姿势,它们一系列的组合呈现出的是优美的表演。
这是汉字的姿势。
”
很显然,苏联学者在异域视野评价中国戏曲表演时积极回应与阐发了“姿势”这个概念,这使张彭春意识到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苏联及欧洲戏剧界推介它。
三是主动呼应型。
所谓主动呼应,是基于超时空的知音共鸣,以所呼应的异国概念拓展丰富本民族文化概念的内涵。
譬如阿甲继20世纪60年代初黄佐临关注布莱希特之后,深入回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并阐释创建了中国戏曲“间离”理论。
1935年,布莱希特仅在莫斯科看了一次梅兰芳的表演后,就极其敏锐地写了一系列评述中国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文章,其中,1936年发表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
一文最为重要。
布莱希特观察发现,“中国演员在表演时绝不是迷失于幻觉中。
他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中断……在中断之后,他会从被中断的地方继续他的表演”。
阿甲1980年8月在仔细阅读研究了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后,极具创见地说:“布氏的戏剧观,在‘间离效果’这一点,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原则上一致。
”阿甲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理论的回应和阐发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这是中外戏剧史上又一个在文明互鉴中,深化对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思考、并构想出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框架的成功范例。
(节选自邹元江《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
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
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
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
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
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加“折”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
《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
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
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
《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
《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互鉴”就是以本民族的文明为主体,以异族文明为辅助的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
B.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其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C.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D.一般地,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动接受型的文明“互鉴”是因为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并且反向启迪所接受的事物。
B.对本民族文化自信而积极向外推介核心价值构成了主动输出型文明“互鉴”,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
C.维·伊文对中国戏剧里“姿势”的阐述源于张彭春向苏联艺术家的推介,尤其是戏剧动作中的手势更具有中国化。
D.《四川好人》的序幕采用了中国戏剧传统的“自报家门”的方式交代人物身份,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主动呼应型”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北朝佛像上犍陀罗风格衣褶,维米尔画中的中国瓷盘,洛可可绘画的中国风景。
B.我国已设立550余所孔子学院,致力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C.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应邀赴意大利中部、南部巡演。
D.17世纪,欧洲宫廷艺术对我国明清瓷器、漆器、屏风等工艺美术风格的模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统计图表彰显了文化自信。
B.文化输出与西方霸权抗衡。
C.中华文化被外国主动吸纳。
D.传统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5.哪些措施有利于世界文明“互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西西比河上(节选)
[美]马克·吐温
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总算勉强在脑子里装满了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岛屿、沙洲和河湾的名称:这可真是一堆乏味的杂拌儿,不过也是一名合格领航员的基本要求.我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把一条船开到新奥尔良去.不消说,这种自满的心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示,毕克斯贝先生就会把它压下去:“胡桃湾是什么样子?”
我说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形状。
我那火药性子的师傅砰的一声开了枪,随后又继续装子弹,开火,直到他的词儿全都用完了才了事,随后他就会平定下来,变成一支很和气的老滑膛枪;其实他不过三十四岁。
过了一会儿他就说:
“我的孩子,你得把这条河的形状完全弄清楚才行。
”
“好吧,我试试看,可是河会不会改变形状?”
“你看,河岸正在垮,这条一千多哩的河岸正改变形状呢。
”
我的情绪又沮丧不堪。
有两件事我大概看得很分明了。
一是想当领航员,要比所有人知道的更多;二是每过二十四小时,就得换个方式把它从头再学一遍。
我常常看见领航员们凝神注视着河水,把它当作一本书来读;可是这本书却不能教给我什么知识.终于有一天,毕克斯贝先生似乎是认为我已经大有进步,可以在研究水相这方面下功夫了.于是他开始说:
“你看见水面上那条挺长的斜线吗?那就是一个暗礁,并且还是个陡峭的暗礁。
要是撞上了它,就会把船撞得脑袋开花。
那条渐渐消失的水纹线,是暗礁的下头。
船可以从那儿爬过去,决不会出什么毛病。
”
第二天下午值班的时候,毕克斯贝先生问我是否懂得下面几哩路的开法。
我说:
“从尖嘴子上面第一棵沉树里面通过,再从第二棵的外面通过,然后……”
“全说对了。
一会我就回来。
”
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
直到我绕过了那个尖嘴子,开进了我有些担心的一段河道,他还在下面。
我不知道他正藏在一个烟囱后面,看着我怎么办。
我高高兴兴地往前开,心里越来越得意,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船交给我单独驾驶过这么久。
我甚至把舵轮卡住,嘴里哼着小调。
突然,我的心猛跳到嘴里来了。
眼前有一个可怕的陡峭暗礁伸展得很长,挺凶地横挡着船头!我立刻就吓得脑袋发昏,连忙把舵轮往下转,转得飞快;船躲开了那个暗礁,可是暗礁却偏要跟着撵!我直是逃,它还是一个劲儿跟着。
可怕的猛撞眼看就要临头了。
那个混蛋怎么还不来?无可奈何之下,我不顾一切地把警报的铃子敲得当当响,响得“闹翻了天”。
疯狂的铃声中,旅客们吓得往船尾飞跑过去,轮船眼看着就要向河岸的树林猛撞过去。
正在这时候,毕克斯贝先生从从容容地出现了。
我心中满怀感激地欢迎他,熊急烟消云散了;他温和而愉快地向我发出了这些命令:“右舷停住!左舷停住!两边后退!”
船犹豫了一下,停住了,船头在树枝中挤了一会儿,经过紧张的片刻工夫,它不大情愿地开始后退。
毕克斯贝先生用天真的嘲弄口吻说道:“我的孩子,是有人招呼要上船吗?”
我被他挖苦得满脸通红。
“一一我是要躲开一个陡峭的暗礁呀。
”
“你刚才所在的地方,三哩之内都没有什么暗礁。
”
“可是我亲眼所见呐,那么陡直。
”
“开过去吧!我负责。
”
船小心地向那暗礁驶过去。
暗礁在船头底下不见了,我们像在油里滑过似地通过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那其实不过是个风礁,是风造成的现象。
”
“原来如此,我怎么能把它们区别出来呢?”
“这要靠直凳。
你往后自然会知道它们的区别,可是究竟怎么区别,你可永远也说不清楚。
”
事实果然是这样。
水面成了一本奇书——它对我毫无保留地畅谈知心话,把水的秘密都清楚地告诉我。
我终于学通了这条河的语言,能认识这条大河上的每一个细微的景色,像我对字母那么熟悉,这时候我就算是有了宝贵的收获。
但是同时我也有了一种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
这条壮丽的大河上一切的良辰美
景和诗情画意都无影无踪了!我还记得当初乘船的时候看见的一次日落奇观。
一片广阔的河面变成了血红色;河面上有一条斜着的水纹,闪闪发光;另一处有许多翻腾起伏的圆形波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艳丽多彩;左边河岸上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在夕阳中投下一片阴沉的影子,被一道很长的银色波光划破;墙壁似的树林之上,有一棵高高的枯树,摇曳着仅存的绿色树枝,在金色的光辉中,像火焰似地闪耀着。
还有些柔和的曲线、反射的影像、光线柔和的远景;远近各处,逐渐消失的阳光在美景之上时时荡漾着,每一刹那都以变幻莫测的新奇色彩使它显得更加美妙。
我心醉神迷地站着,像斟饮美酒似地欣赏着那幅奇景。
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对河面上光辉灿烂和令人陶醉的美景,渐渐不大注意;再往后,我就根本不理会这些事情了。
即令那次落日的景致重新出现,我会暗自解释:“这样的太阳表示明天会刮风;河面上那条斜的水纹表示下面有一座陡峭的暗礁,如果老是这样伸展,最近几天之内,会在夜里把谁的轮船毁掉;那些翻腾的漩涡表示那儿有一条正在改变的水道;那棵高高的枯树寿命不会长了,以后少了一个善意的航标,夜里通过这个模模糊糊的地方,怎么办呢?”
哎,这条河上的神妙风光和美丽景色全都无影无踪了,这究竟是得到了莫大的收获,还是受到了莫大的损失呢?
(张友松译,有别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砰的一声开了枪”“装子弹,开火”表现出毕克斯贝先生的愤怒,他认为“我”应该熟知每一个河湾的形状。
B.毕克斯贝先生对“我”的领航技术比较信任,放心让“我”独自驾驶,没想到“我”遇到复杂情况仍无法应对。
C.暗礁与风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像,而优秀的领航员常常能够根据对河道的了解和多年的经验来作出判断。
D.前半部分写毕克斯贝先生教“我”学做领航员,后四段跳转到对河上风光的哲思,虽显突兀,实则有内在联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克斯贝先生具有非凡的勇气、敏锐的直觉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个人物身上浓缩了密西西比河上众多领航员的特质。
B.写“我”看到“陡峭暗礁”时,使用短句和感叹号、问号,这些言语形式与危急情况下人物的慌乱心态较为契合。
C.“密西西比河”这一意象不仅提供叙事的空间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也是文中人物勇于追求、挑战自我的精神象征。
D.对回忆中河上日落的描写,时远时近,上下交错,看似毫无章法,却正符合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观察河道时的特点。
8.“我”在学习做领航员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5分)
答:______
9.经典阅读小组开展马克·吐温作品研习活动,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文中的密西西比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给人的感受充满着矛盾。
请以“‘矛盾’的密西西比河”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6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工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誠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
..,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
作,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
..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
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
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
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
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
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材料一中“本事”的词义不同。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4分)
译:______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4分)
译:______
14.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
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3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①四首(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②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③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题》,此为其三。
②骞翔:飞翔。
③迮:通“窄”。
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禄。
⑤缣衣:双层丝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要说”。
16.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此诗乍读是‘喜’,深读皆‘悲’……”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6分)
答: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______”和“______”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
(2)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冬日泰山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光芒四射的壮美景象。
(3)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在唐宋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照、感慨世事人生的名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迎春花先花后叶,枝呈四棱状,对节生小枝,一枝吐三叶,椭圆形,在寒风中打开色彩的广阔宇宙。
一个地方,有一盏迎春花,是踏实的,笃定的,会有人间烟火味徐徐弥散。
它像一个清爽的邻家女孩,以
其素雅唤醒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卓尔不群的生命姿态的尊崇和效仿;它又像一个人的成长,这个人如果拥有单纯快乐的童年,他的人生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新鲜的绿叶,成就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我喜爱迎春的这份寂静安然,哪怕寒风凛冽,哪怕四野荒凉,它也把小小的花苞,开成太阳的形状。
迎春花开了,不几日就是立春。
生活在农耕时代的人懂得迎春的千般好,把立春的习俗命名为迎春,效仿古人云台诸将、瀛洲学士之类,一路鼓乐喧天,迎句芒于东郊。
句芒为春神,待抬运回城,远近之人肩摩踵曳,鳞集毛萃,群聚而观,争掷五谷,杂沓的脚步,滚烫的呼吸,热情的喊叫,暖烘烘地炙烤着植物的枝条,空气的温度陡然升高,迎春花开得格外娇艳,梅花纷纷吐蕾舒瓣。
迎春是春天的草木神、生命神。
迎春是大地之上生命盛开的仪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空气的温度陡然升高,迎春花开得格外娇艳,梅花纷纷吐蕾舒瓣,暖烘烘地炙烤着植物的枝条。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几秒钟后,你就能得到一张与上传照片几乎 A 的艺术图画。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当前大火的AI绘画软件带来的视觉新体验。
AI绘画的迭代堪称 B 。
2022年年初,AI绘画还只能生成些概念化的草图,取代人类画师更是天方夜谭;仅仅过了半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一项美术竞赛中,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作品就斩获一等奖。
该奖项的授予,(①)。
有人悲观地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展开”;(②):AI模仿的其实是画风,它无法真正复现画作中的人类思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回应这些争议,(③)。
其实,AI绘画的本质是拼图,底层逻辑不是创作而是拼接。
目前来看,AI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其技术有待进步。
它现在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画师创作草图,并不能像人类画家一样,创作出全新的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长远角度来看,AI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C 。
例如,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AI与插画师合作完成,而一名插画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一名有经验的原画师,这对原画师岗位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同时,AI也对许多从事机械性劳动与重复性工作的就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A______B______C______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分)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字。
(3分)
答:______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