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建筑实例
一.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
1. 建筑师:杨经文
2. 建成日期:1992年8月
3. 地点:马来西亚
4. 建造费用: 590万英镑
5. 主要特征:30层(163米)高圆柱体塔楼
6. 气候区:亚热带
主要(生态)设计特征:
1. 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

(平面
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
2. 中庭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

3. 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

4. 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

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
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

5. 每层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

6. 所有楼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

7. 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
曲屋顶(远期有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和自然采光。

8. 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

9. 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

二.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
由诺曼·福斯特爵士1994年担纲设计德意志商
业银行总部大楼于1997年竣工。

这座53层、高298.
74米的三角形高塔是世界上第一座高层生态建筑,也
是全球最高的生态建筑,同时还是目前欧洲最高的一
栋超高层办公楼。

整座大厦除非在极少数的严寒或酷暑天气中,全
部采用自然通风和温度调节,将运行能耗降到最低,
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空气调节设备对大气的污
染。

该建筑平面为边长60米的等边三角形,其结构
体系是以三角形顶点的三个独立框筒为“巨型柱”,通
过八层楼高的钢框架为“巨型梁”连接而围成的巨型筒
体系,具有极好的整体效应和抗推刚度,其中“巨型梁”产生了巨大的“螺旋箍”效应。

49层高的塔楼采用弧线围成的三角形平面,三个核(由电梯间和卫生间组成)构成的三个巨型柱布置在三个角上,巨型柱之间架设空腹拱梁,形成三条无柱办公空间,其间围合出的三角形中庭,如同一个大烟囱。

为了发挥其烟囱效应,组织好办公空间的自然通风,经风洞试验后,在三条办公空间中分别设置了多个空中花园。

这些空中花园
分布在三个方向的不同标高上,成为“烟囱”的进、出风口,有效地组织了办公空间自然通风。

据测算,该楼的自然通风量可达60%。

三角形平面又能最大限度地接纳阳光,创造良好的视野,同时又可减少对北邻建筑的遮挡。

因此,大厦被冠以“生态之塔”、“带有空中花园的能量搅拌器”的美称。

三.英国伦敦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
建筑面积:76400平方米
瑞士再保险大厦是伦敦第一座高层生态建筑,位于伦敦
市区的中心,它独有的建筑外观给伦敦的天际线增添了一道
鲜明的景象,这座大厦已成为了欧洲金融中心办公建筑的里
程碑式建筑。

大厦的设计表达了高度激进的高层生态建筑意
识,借助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大厦取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然采
光和通风,并将建筑运转的能耗降至最低。

设计中同样的重
大亮点是福斯特对工作环境的改善,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好
的视野。

这一建筑的建造是对伦敦市区城市景观组合的一种
冲击和大胆尝试,促成了一个由大厦和周围的商店、咖啡厅、餐馆等一系列错落不一的建筑相协调的极具活力的景观。

这座大厦具有强烈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它毫无妥协的现代气息与周围自然环境顺利地融合到了一起。

在大范围的测试之后,可以确定此大厦的能耗不会超过那些传统设计中的办公大楼能耗的50%。

像烟囱一样的流线型螺旋视觉效果的中庭,给大厦带来了良好的自然通风,把其对人工制冷和取暖系统设备的依赖降到了最低。

中庭和楼身的形态的设计能使建筑最大程度地获得自然光线,缓和了人工照明系统的压力,并使楼内工作人员在大厦最里部分也能有足够的视野。

中庭边缘各楼层问阳台的设计和公共办公设备的安置从整体上创造出了强烈的整体视觉效果。

内部空间透过建筑外立面独具特色的螺旋形灰色幕墙得到了表达。

大厦的设计借助了航空业设计软件,可以根据理想数据调整各种设计,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计算各种材料的型号及数量。

建筑设计这个行业虽然还停留在20世纪,但lT等产业已经进入21世纪,所以电脑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

这座高180米,40层的大厦,打破了传统办公建筑设计的“火柴盒”式结构,它圆弧形的设计,使底部和顶部渐渐收紧形成曲面,将大厦的轮廓线最大程度地融入周围建筑和街道环境之中,并使底层广场能够得到最多的日照。

同时建筑的弧形曲面可以很大程度上配合其周围的树木和用于巧妙界定大厦边界的低矮石墙及长椅,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广场。

大厦的平滑设计可以引导其周围的空气流动,能够减低刮风对底层及周围步行者带来的不便。

7米高的外墙结构组件从底层开始一直延伸到顶部,将电梯间、38层的厨房设施和个人餐厅、39层的餐馆、40层的酒吧联系到了一起。

在餐厅可以一览大厦西边圣保罗大教堂的壮观美景,而在市区至高点的大厦酒吧中则可以对整个伦敦市区360度范围内的景色一览无余。

四.兰屋
最近,在伦敦以西科茨沃尔德自然保护区(Cotswold)的一幢“生态房”以720万英镑的售价,创造乡村住宅售价的世界纪录。

这幢建筑位于这个保护区的一个小镇塞伦塞斯特(Cirencester)附近。

它将用3年的时间建成。

这幢“生态房”的外形模仿这个保护区的一种名为“蜂兰”(bee orchid)的植物设计,故称为“兰屋”。

“兰屋”每平方英尺的售价
为3,000英镑,是美国加州比弗利
山庄(Beverly Hills)和纽约曼
哈顿的住房价格的两倍。

这个神秘
的买家据说是娱乐业人士。

按照所
付的代价,他将获得一幢湖边住
宅,连同建造在花园里的一个玻璃獾(glass-sided badger)。

“兰屋”将用3年的时间建成。

它希望将产生比它消耗的能源更多的能源。

“兰屋”利用地热加热和冷却,并循环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兰屋”的设计师为萨拉·费瑟斯通(Sarah Featherstone)。

费瑟斯通也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运动员村的设计。

五.蒲公英之家
蒲公英之家的构思来自于现代建筑如何
与绿化共生的多年来的思考。

藤森认为建
筑屋顶绿化的设计中,人工(建筑)与自然
(绿化)在视觉上是分离的,与其说是自然
与建筑的共生,不如说是寄生。

建筑之中
生长出自然、亦即建筑壁体的绿化才是人
工与自然融合的正道。

针对现代主义的
Glass大厦,他提出Grass的设想,即将
摩天楼改变为"绿天楼"。

并在报纸、杂志上提出"蒲公英饰面的超高层"。

然而建筑师们无人响应,于是他将这一想法实践于1995年竣工的自邸中。

住宅主体为正方体,屋顶的四面坡在空中收束为一点,形成设计者所希望的山形,使建筑“像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般”,把根扎在地上。

一层的南、西两面环绕着日本式的在木棂中嵌着小方格玻璃的外廊,夏天开敞,冬天关闭,形成日光室,同时起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作用。

作为住宅主角的蒲公英,带状地种在墙壁及屋顶上。

稚嫰的黄花绿叶从灰紫调的石饰面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天。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固定着饰面板以及放置土壤的钢构架。

为了解决土壤排水,通风及减轻结构自重等问题,特地选用了穿孔金属板。

在人的视线及触觉范围内,蒲公英之家试图用天然建筑材料石、木、泥土及花草,在工业化都市的今天构筑温馨的家的氛围,进而在材料加工时留下“手痕”。

石头是按天然层劈开的,木材也留下自然的边线及斧痕。

即使使用工业产品时也刻意追求“手工味儿”,如使用定做的手工吹制的玻璃、金属器件等。

建筑面积仅有187平方米的蒲公英之家是藤森关于建筑绿化这一课题的最初尝试。

因此建成之后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预想中黄花满开的住宅在蒲公英结籽的时候应该又变成白绒绒的银色住宅。

然而结果却是同一墙面上的花开谢时间不一,四面墙上开花的时间差别更大。

北面开花的时候,南面已经谢得只剩叶子了,白绒绒的期待未能实现。

然而,建筑与绿化共生的探索却预示着21世纪的一种发展方向。

六.坂茂的纸建筑
日本师坂茂催生了世界首例的“纸的
建筑”,坂茂还將其应用在阪神地震后搭
建的临时建筑及恒久建築物上。

一九八六年,从留学归国的坂茂,在
Alvar Aalto特展的会场,因为经费有限,
无法使用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Aalto
爱用的木材,他以纸管作为展馆的內墙、
天花板及展示台,這次的经验,让坂茂意外发现纸管的强度远超过想像,进而孕育「纸建筑」的创作原点。

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设计博览会馆,展馆虽不大,但却让坂茂首次实现纸建筑的梦想,他以四十八支外径三十三公分、厚度十五公厘、長度四公尺,表面经过蜡纸防水加工的紙管,重现江戶時代造园名家所设计用來欣赏水琴窟的东屋。

这座纸建筑,白天里,一束束屋外的光线透过纸管间的空隙照射屋內,入夜之后,建筑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灯具,朝向四面八方射出四十八条灿烂的光束。

二○○○年德国汉诺威万国博览会占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日本馆,坂茂采用纸建筑,让世人重新评价我们身旁熟悉的素材,发挥纸柔软的特性,创造出美观、坚固而低环境负担的新
可能性。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委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表现在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为阪神大地震的灾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庐安达难民搭蓋避难所及住家;纸建筑在他的理念中,已不单纯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深含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七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
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外
墙及处于馆内中心位置的透明圆锥体中空设
计,不但引入天然光,节省能源,圆锥体顶部
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气对流,将馆内的热气带
走。

圆锥体的天窗成了空间的重心,藏书置于四周;独立式阅读座位有的传统向壁,有的却相对“开扬”、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圆锥体,让读者选择个人喜爱的景观。

另外有开放式的讨论区和提供信息的电脑使用区,除了实际功用,各区台凳形状、用色不一,各具视觉美感。

空间整洁、灵圣和恬静,“图书馆是个有灵性的地方(spiritual),在宁静的环境里,读者可以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在教堂灵修一样,与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

八.格林威治新千年村
位于伦敦东南部的格林威治新千年村显示了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大特征。

它的主体设计由拉尔
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完成,包括多种用途的
建筑。

这个造价5千万英镑的工程将在5年内完成,
其中有1079套公寓和298座别墅,围绕着英国式
的花园广场排开。

公寓区位于整个千年村的最北
端,由450套靠近泰晤士河和一个新开挖的湖泊。

湖泊边建造了亭台楼榭和日光浴所,可以供观景之用。

公寓大量的采用了玻璃,以及波纹状的墙板和镀锌板。

公寓内部参照了北欧风格设计,宽大明亮,有落地窗和可移动的墙。

千年村的设计中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减少了80%的能源消耗和30%的用水;生活废水循环系统将雨水保留下来冲洗卫生间;40%的木材和铝制建材得到回收利用;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储热作用,减少了能源消耗。

村子采用了热能和电能合一的供应系统,为住户提供中央供暖、热水和电量。

村中种植了大量的雪松,它们是天然的遮阳和挡风的屏障,也为花园增添了风景。

九.英国BRE的环境楼(Environmental Building)
英国BRE的环境楼(Environmental Building)
为21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样板。

该大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00m2,其设
计新颖,环境健康舒适,不仅提供了低能耗舒适
健康的办公场所,而且用作评定各种新颖绿色建
筑技术的大规模实验设施。

它的每年能耗和CO2
排放性能指标定为:燃气47kWh/m2;用电36kWh/m2;CO2排放量34kg/m2。

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页窗,减少阳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

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

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通路。

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

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

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

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

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

用户可对灯、百页窗、窗和加热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摇控,从而对局部环境拥有较高程度的控制。

环境建筑配备47m2建筑用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为建筑物提供无污染电力。

该建筑还使用了8万块再生砖;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产或再循环利用;使用了再生红木拼花地板;90%的现浇混凝土使用再循环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细粒状高炉
矿渣;取自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冲洗的便器;使用了对环境无害的涂料和清漆。

十.英国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
英国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由7个不连续建
筑组成,采用轻质遮阳板和自动控制的遮阳百
叶,使整组建筑既能充分利用白天的自然光,有
可以有效地遮挡室外的直射光线,避免室内眩
光。

自然通风从四周外墙处进风,然后将污浊的
室内空气利用楼梯间角楼的烟囱效应向外拔风。

楼板局部外露,利用混凝土的热惰性积蓄太阳热
能。

整个建筑群利用垃圾焚烧热量作热源管网供
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