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逃离》观后感
《逃离》观后感
《逃离》观后感1
最后看完迈克尔贝的所有电影了,在那里先向美国的商业电影致敬!商业元素伴随着每一部电影,更大的爆炸、枪战、破坏、更紧张的情节,更精彩的动作场面,更让人窒息的追逐,更漂亮的演员,这些商业片的元素,抓住每一个更能吸引人眼球的元素,让人血脉喷张。
电影特效3D建模一次比一次更让人眼前一亮,从视觉艺术角度上来说,把人们的审美不断地提高高度。
不需要复杂的故事,剧本也不需要很复杂,剧本复杂了,观众覆盖面就小了,商业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太过于专业的故事是拍给专家们看的,能在各种评奖中获胜,但是却很难满足群众们的胃口,一般这类影片票房都不会太高,受众面也很小,不能抓住大众的观影需求,其实这也和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类似,越专业的产品只有越专业的人才会购买,销量自然也就没那么好。
其实电影一样,就拿中国来说,几乎导演们和各大电影学院都是对文艺片顶礼膜拜,认为拍电影就应拍成向法国片那样,对于商业电影嗤之以鼻,但是别忘记了,电影最重要的本质就是娱乐大众,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进入电影院的目的就是娱乐,被电影震撼了,感动了,刺激了,过瘾了,爽了,出来之后口口相传,目的也就到达了,就我来说,文艺片自己看过了,明白了,感动了,认为很好,但是不会去推荐给朋友们,他们就不爱看这些电影,太过于专业化了,在神经上满足不了需求,他们就不买账。
中国的电影古装的多了一点,现代和未来的少了一点,历史题材对于过去的研究多了一点,对于未来的想象少了一点,文艺片多了一点,商业片少了一点,市场的蛋糕做大还得靠商业片撑起来,经济决定政治,商业元素是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经济指标,每个人每一天忙忙碌碌都是想使自己便得富有,每个公司对于金钱的追求从未停止,电影不也是这样吗?《逃离》观后感2
这是一部原创的电影,由上海中学东校的电影部拍摄,可能不能
算很出色。
但对于原创而言,确实,是很有创意的。
剧情大概是讲述了一个患有精神分裂查理的杀人犯,和他的叔叔范克之间的故事。
剧情十分短暂,几乎都在聊天中度过,但最后的结局却着实让人留下无线的想象。
首先,让人出乎意料的便是男一和男二居然是同一个人,而且性格完全不相同。
其实这也预示着很多,在我看来,范克的形象就是查理的面具,虚伪的外表。
这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在我们虚伪的外表下隐藏着真实的自己。
或者是说,从未看清过自己。
就像电影中范克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悲剧,而你这一种,是从未看清自己”。
的确如此,我们就是这样的活着,几乎都未曾真正认清自己究竟几斤几两。
至少有时我自己就是这样,我经常会自以为是,感觉自己能完成任何艰难险阻,但是其实到最后只是失败。
这并不都是消极的思想,而是能让你更加清晰的认清自己的形象,并不是那么的道貌伟岸。
只有一个真正认清自己的人,最后才能成功。
只要你一直认清那个在虚伪面具下的你自己,你就不会迷失前路的方向。
最后的循环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查理到底醒悟了没有,还是一直处在着无尽的轮回之中。
这也是电影的《逃离》这个名字的含义,查理想逃离警察,却又不断地进入轮回,被逮捕然后再一次逃离。
而这其中的原因,却又不知在何方,也许在空中飘扬吧。
同时,男二是瞎子的形象也值得摸索,一个瞎子,一个漆黑的世界,却活的感觉比男一还要精彩,他不在意那些细节,作为一个瞎子他不是自卑而是比正常人看的更开,活的更加有滋有味。
他瞎并不代表他真的什么都看不见。
其实这也的形象在很多书中都出现过,而往往那里面的瞎子都是“看”的最明白的,在他们无神的双眼里,映射出的是一条光明大道。
在这部电影中范克便是这也一个形象。
他引导查理,引导他走出那个循环,让他正视自己,改变自己。
而这我想也是电影名《逃离》的内含吧。
其实这电影也能让我想到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24个比利》。
比利他也是一个精神分裂,而他有着24种性格,截然不同。
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其中的滋味。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自
己。
这是一个很本源的问题,谁才是那个我?我是谁。
是那个在黑夜中哭泣的我,还是在人群中疯疯癫癫的我,亦或者是那个一本正经无所畏惧的那个我。
在此,我所思考的其实也是那个听了无数遍的答案。
我是任意一个我,他们都是我,我也是他们,但是我在不同时间可以换成不同的我,这是生存,一种进化。
从婴儿是一直都是哭哭啼啼到后来面对不同情况时候不同的自己,无论哪一个其实都没有改变,只是你自己一直在进化升级。
《逃离》观后感3
《逃离》虽然仅是一部14分钟的微电影,其中的内涵却远超微电影的程度,细细品味下来,每一个举动都似乎暗藏着线索等待着你去探索。
电影开篇男主角查理登场时就有一个奇怪的举动,他穿上西装的同时随时扔掉了一把小刀,正常人会随身携带刀具吗?他带着刀又为什么扔掉?怀着疑问我继续观看下去,接下来的剧情似乎没有特殊的地方,在咖啡厅前偶遇自己的叔叔,两人间相互调侃,叔叔坑查理买单,看见美女前去搭讪,叔叔就像是一位风流不羁的英国绅士,幽默、爱开玩笑又彬彬有礼,平淡的发展看起来并无亮点,但不知为何总是感到一丝违和感,接下来剧情突变,叔叔仿佛变得不存在似的,在他镇静地说出真相后,我才恍然大悟,那丝违和感就是叔叔的存在感,自始至终他都仿佛被无视一般,仔细想来服务员倒水时只倒了一杯,查理点两份面时服务员的惊讶,叔叔范克只是查理幻想出的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以此麻痹罢了。
叔叔范克的一番话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查理人格的缺陷,也暴露了当下人民普遍的不足:不敢直视自己的缺点,只妄想着去躲避。
查理身上有着无数人的缩影,他只是其中更加极端的一部分,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失忆症甚至杀过人,查理直到最后都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一味沉浸在幻想中,最后被赶来的警察抓捕。
查理无疑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去面对自己的缺陷看清自我,走出心中的阴影,终将会被自己毁灭。
《山月记》中主人公就是应为不敢面对自己才华不足的现实,麻痹自己幻想自己才高八斗,最终变成了老虎,连一个正常的普
通人都做不到。
结尾的彩蛋也颇为耐人寻味,明明已经被警察逮捕的查理却再次出现在了原点,依然是带血的衬衫,依然若无其事地穿上西装,随手扔掉小刀,刚才发生的一切好似只是一个梦,或许唯有他真正打破自己的心魔,真正面对自己时方能结束这永恒的梦境吧。
电影以《逃离》为题,恐怕逃离的并不是自己的不足,而是这无止境的梦,正视自己。
《逃离》观后感4
用两个晚上看完“逃离德黑兰”,当影片结束时,如释重负。
看得太投入了,特别是从机场安检开始,盘问的越来越多,越容易露出破绽,难度可想而知,作为观众的我都有些沉重呼吸,甚至紧张到喘不过气来。
这是Argo的成功所在,至少让我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忙了一天,能在临睡前欣赏到如此佳作,相信觉都会睡得更香。
奥斯卡之后有人说Argo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背后的政治意义。
我不否认,影片中以各种角度讽刺伊朗的封闭和批评穆斯林的野性,同时用美国电影的传统宣传方式,如“美国英雄主义”、和“一切皆有可能,不到最后不认输”。
影片毕竟是美国人拍的,谁都喜欢听表扬自己的话,何况来自于真实的事件。
佩服美国人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大家的团结,造就了自己人安全回到祖国。
其实,经常看美国电影的一定会猜到,最后中情局探员Tony一定不会放弃这次行动,套路虽然是固定的,但每次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不同,总会觉得耳目一新。
最后在机场那段太精彩,面对各个关卡时大家的表情和表现,都值得反复观看。
尤其是面对伊朗军队时,用表演的方式去说服,堪称经典。
影片中有很多感动人的画面,印象深刻的有二个。
一是当飞机起飞时,六个经历逃脱、藏匿和铤而走险的人含着眼泪拥抱在一起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那时的我也彻底放松了。
看得越投入,在那一刻,越能感觉到内心的松弛和精神的放松;另外一个,也是我觉得很和自己经历相似的是探员Tony面对是否要放弃营救行动时的矛盾心理。
当我们构想出自认为很伟大的想法,之后一步一步按着计划实施,眼看
要实现时,遇上阻碍,那时内心是翻来覆去的痛苦,在坚持和舍弃间徘徊,只有有相似体会的才有如此感受。
两种文化聚在一起,难免有冲击,没有谁对谁错。
看电影像吃东西,吸收到内部的才属于自己。
Argo是部好电影,90分(100分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