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均衡发展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均衡发展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张国栋李峰
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09期
镇原县是我省著名的文化教育大县和庆阳市基础教育强县,近年来在国家支持西部和老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全县上下凝神聚力,创新思路,在谋求教育均衡发展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调查了解和深入探讨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最近,我们专访了镇原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王正学。
抓认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已经从理论层面上的探讨研究发展到实践层面上的全面实施,成为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记得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同志曾经说,我们辛辛苦苦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可是为什么政府花了这么多的钱,下了这么大的工夫和气力,老百姓还是不满意?不满意的根子在哪里呢?就在均衡发展的问题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民群众已从希望‘人人有学上’转向渴望‘人人上好学’。
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义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镇原县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由基本普及转向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
因此,落实《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今后我县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王正学局长显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因而一进入话题便一语中的。
在谈到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时,王正学认为:首先,教育均衡发展要体现在教育价值的认识统一上。
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而不是“削高就低”搞平均主义,不是不要优先发展,不是取消发展差距,而是相对而言的发展意义上动态均衡。
无论哪一类教育,无论哪一类学校,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可能办得千篇一律。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坚持促进和实现均衡发展,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推动低水平教育向高水平看齐,向高水平发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这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所在,才是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
其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体现在保证每个受教育者接受平等的优质教育上。
目前,我们创建的一些重点校,学校开设的一些重点班,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评价制度,教育者倾向于优生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等,都是精英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这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实现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的历史跨越,这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均衡发展要体现在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上。
办什么样的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要通过改变和完善
教育评价制度,认真扎实地把有关素质教育的工作措施落实好,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的不良倾向,确保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教育均衡发展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没有一个好的育人环境,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优化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不断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内部挖掘潜能,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重点要科学规划教育结构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城乡薄弱学校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逐步缩小区域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认真解决弱势群体的就学问题,这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在谈到镇原县的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时,王正学深有感触地说:“办教育不易,办好镇原教育更难!”镇原是一个教育大县,也是一个经济贫困县,目前全县有中小学345所,在校中小学生96697人,教职工6299人。
2005年以前,全县中小学危房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30%。
1999年实现“普九”之后全县中小学建设债务高达3400万元。
面对这样一个摊子大、基础薄弱的现状,如何立足县情,破解难题,逐步实现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全县上下面临的艰巨任务。
面对和周边地区相比办学的差距开始拉大的这一现实,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关怀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镇原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甘肃教育大县、陇东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机遇,立足县情,奋发图强,坚决打好教育翻身仗,全面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健康发展。
求突破——大力推进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我们就有可能从一个死胡同走进另一个死胡同。
”王正学说,“面对镇原这样一个教育大摊子,我们从哪里入手寻找突破口这是关键。
经过多方面‘会诊’,县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首先要多措并举为教育‘消肿’,即集中解决全县农村中小学校‘主体大、布点多、结构散、投入高、效益低’的突出问题。
”
据了解,镇原县是庆阳市最早开始大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布局的县区。
早在2002年,镇原县就借助税费改革的东风,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新体制,确立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县上既定的工作方针,开始从调整农村中小学结构布局入手,利用3年时间,先后撤并农村规模小、布点多、效益低的教学点200所和八年制学校2所。
“这是镇原县有史以来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模最大、困难最多、收效最好的一次,为以后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正学自豪地说。
2005年之后,面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镇原县又利用3年时间,把教育布局调整的重点转移到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上来。
“十一五”期间,镇原县初中教育规模还处在一个高峰期,平均每年初中毕业生达7000人以上,而每年全县高中招生容量仅4000人左右,群众意见非常大。
为了解决3000多人的初中毕业生“无学上”和“上什么学”的问题,县上结合县情和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发展的需要,先后撤并了2所布局不合理的民办高中,引进
外援资金面向“三农”在平泉镇创办了一所规模为1500人的民办职业高中,同时把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结合起来,投资700万元,修建了县职中综合实验大楼,使全县高中阶段招生容量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了广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愿望。
2008年开始,镇原县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又开始了新一轮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全县按照“把规模调大、差距调小、结构调优、质量调高”的要求,整合各项目资金,全面落实省、市提出的“新一轮布局调整要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坚持走‘高中阶段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的规模化办学路子”,稳步推进布局结构调整,研究制定了《2009—2012年镇原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先建后撤、示范引领,群众自愿、有序推进”的原则,先后撤并了席沟圈初中等10所中小学,建成了孟坝寄宿制小学等7所寄宿制示范学校。
同时,县政府无偿划拨土地160亩,规划在县城西区修建1所5000名学生规模的镇原县第二中学,目前工程已正式启动。
经过调整,使全县中小学规模从2002年前的625所下降为345所,撤并学校占原学校总数的43%。
镇原是一个文化大县,历来老百姓把文化教育看得很重,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这件事情办不好,就会造成诸多矛盾和问题。
为此,市、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对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布局做了全面详细的安排部署,县上结合实际自下而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在工作过程中,县上切实把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先建后撤、示范引导,群众自愿、有序推进”的原则,先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制定规划,并广泛征求社会和家长的意见,凡群众有异议的,县上通过县、乡、村、校等渠道,与群众进行反复沟通,直至群众理解支持,否则不得强行撤并。
王正学深有感触地说,在镇原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学校撤并工作实在不好做。
确实如此,当时因群众不理解围过他的办公室,受过许多误解甚至指责,为了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那段时间他早出晚归下乡进村进校调研不下百次,甚至和乡村、学区的工作人员用心良苦地把一些群众会议、家长会议、教育教学活动等特意安排到与撤并相关的学校举行,让群众进学校、进课堂、看设施,亲身感受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自觉自愿地支持全县的布局调整工作。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王正学开玩笑地说,“我们的工作没有白做,现在通过布局调整,学校的办学差距缩小了,办学效益提高了,家长社会满意了,我们也就安心了。
”
夯基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得到全面完善,长期以来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普九” 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国家支持西部、支持甘肃、支持农村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这为镇原县教育均衡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们乘着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东风,以促进我县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打造陇东教育强县为目标。
高瞻远瞩,不遗余力,积极抢抓改善办学条件的每一次机遇,建立了以政府为主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保障机制,先后争取到国家‘二期危改’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及“明德”、“振华”等社会捐助项目工程近百个,总投资近3亿元。
”王正学介绍说,这么多的项目,这么多的钱,我们怎么安排怎么花,这是事关全县教育发展的大事情。
为此,县上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教育项目工作,确定了“专款专用、城乡统筹、捆绑使用、面向农村、侧重薄弱”的项目资金安排使用原则。
先后改造农村薄弱中小学144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18.54万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4.04万平方米。
2009、2010年连续两年争取投入项目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
由于镇原县狠抓严管项目工程建设,强化工作责任,实行全程跟踪管理,确保了一批国投重点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校舍建设还获得了省上200多万元的奖励。
“我们花了这么多的钱,建成了这么好的校舍,可问题也随之来了:学校内配基础设施差,现代化教学设备匮乏,多数薄弱学校师生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校舍盖得再漂亮,只能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
”
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镇原县近年来通过“争取上级补一点、社会捐一点、县级财政拨一点、学校经费筹一点”的办法,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实施了“全县中小学内配设施建设项目”。
其中投资1700多万元,成功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覆盖率达100%。
如期接通19个乡镇学区和50多所中小学的互联网业务,34所学校建起了电子备课室,全面实现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备课电子化”和“小学教学光盘播放设施进班级”的目标,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投资600万元为镇原中学等7所学校建起了标准的图书室和实验室,为270所中小学添置图书30多万册;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为殷家城初中等70多所农村薄弱中小学配发标准课桌凳1.4万套。
王正学介绍说,为了改善全县农村中小学师生生活条件,镇原县投资800万元在太平小学、开边中学、平泉中学修建师生公寓楼等,同时,通过社会捐助筹资500万元,改建了10所农村中小学危厕,在镇原中学、三岔中学修建了二层水冲式厕所;投资120万元,为64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起了师生食堂;投资98万元,为山区9所学校进行管道引水,为11所学校新打小电井11眼。
另外,还争取到“西部校园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净水设备120台,价值100万元。
通过这些措施,使镇原的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一幢幢高大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宽阔的运动场身影跃动,一座座美丽的校园尽收眼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历史,幻灯片、多媒体、计算机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育公平不再是一个口号,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装备,让城乡处在同一片蓝天下,使住在偏远农村、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日益平等、优质的教育,使全县数万中小学生沐浴到了均衡教育的阳光,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均衡教育正来到自己身边。
王正学举例说,就连镇原县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李园子小学都盖起了两层教学楼,学校买了电脑,用起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当地群众都高兴地说:“在这山大沟深的穷旮旯里,过去娃娃们读书都在窑洞子,坐着土台子,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们这儿的学校会发展得这么快,和城里的学校差不多,这是我们后辈子孙的最大福气!”
?笙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