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曲靖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曲靖一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曹文轩
①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讲,故乡在情感指涉上其实是约等于乡土的。
乡土并非仅指一方水土,更重要的是这方水土所养育出的精神和情怀。
乡土乡情,童年童趣,写人纪事,抚今忆昔,乡土甚至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贯穿始终的基调。
董华的《大地知道你的童年》,正是一本充满故乡味道的散文集。
全书九个单元,一百五十篇短章,花鸟鱼虫,世情百态,写尽了北方童年的生动与丰富,让我这个旅居北方多年的南方人也增长了不少的见闻。
②汪曾祺每当写到故乡时总会说“我们那个地方”,他像孩子熟悉母亲一般熟稔那个地方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种风景,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但是风土人情,写得有趣不足为奇,写得有情绝非易事。
天南海北,风情各异,找出一两处此处独有而别处难寻的景致和特色来演染一番并不高明,高明的是写出这方水土的人情。
正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让人记住的选远不是沱江两岸高高的吊脚楼,不是硕果累累的桃园,不是漂泊不定的渡船,而是那青山绿水的风景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良善,他们的狡黠,他们卑微而又勉力活着的状态。
《大地知道你的童年》写顽劣的孩童,斗草捉虫,爬树下河,偷瓜摸蛋,打泥仗捉迷藏,正月十五散花灯,追忆童年的背后,却让人感受到“那个地方”生活着的人对泥土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悲悯,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逝者如斯夫的忧伤,因为年华老去,记忆中的故乡终究还是成了一代人回不去的遗憾。
③我料想董华早写作这本书时一定是愉悦和享受的,正如我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愉悦和享受一般,因为读着读着,就会让人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那个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
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
生活虽然贫瘠,但是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
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④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使得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
鲜活得几乎触手可及。
童年虽然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却永无止境,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⑤现代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是去乡村化,城市无边无尽的扩张,乡村不断被蚕食,同时萎缩和流失的还有乡土的情怀。
我有时不免感慨现在孩子的辛苦,生活上虽然衣食无忧,却要在繁重的学业间隙穿梭各大辅导培训班,仅有的闲取时光也早已被手机电视电脑等占据,即使于乡村留守的孩子们而言,恐怕也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找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
正如董华在书中所言,“对应泥土和泥土里生长的东西,他们还有很多不懂;因为失去了懂得的机会”,童年生活贫乏得近乎可怜,5本上得来,更遑论乡土情怀。
这样的童年幸福感大约是要大对自然的认识几乎全诗从书本上得来,更遑论乡土情怀。
这样的童年幸福感大约是要大打折扣的。
⑥《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让我感动的还有对于乡土情怀的传承,乡土社会凝结的基础除了大地,就是情感,而这种情感除了血脉意情联系之外,就是乡情、邻里之情,进而生成对于天地、自然、人世的态度和相应的礼节。
书中那个可爱机灵的叫董为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爷爷的教导下,离开都市,回归乡村,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在和睦淳朴的乡间活泼自在地生长着。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与他同龄的孩子相比,董为的童年幸福丰盛得近乎奢侈,这一切都是他爷爷用心良苦的馈赠,而我相信这份生命中珍贵的馈赠一定会在那个叫董为的小伙儿以后的人生中大放异彩。
⑦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底色。
我始终觉得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而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水汽和色彩。
因为他漂泊游荡的灵魂终有归属。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故乡不仅指一方水土,更包含乡土精神和情怀,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B. 第②段以汪曾祺和沈从文两位大师的写作表明,在写到故乡时,描写风土人情容易,但能浸润作者深挚情感不易。
C.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现代城市孩子因缺乏乡村生活体验,无法体会自然的乐趣,童年生活不幸福。
D. 作者相信,让孩子们在乡间活泼自在地成长,生成对于天地、自然、人世的态度和相应的礼节,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2. 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
3. 本文题目“故乡在远方”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包含了哪些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
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
科学防治,既要有科学的认识,也要有科学的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
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教治。
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
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自《科学防治,让各项举措更有力有效》)材料三:
据新华社电,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
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
其中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感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
由北京大学领衔的科研团队17日在美国《细胞》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介绍,他们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
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抗体有望用于新冠治疗药物研发和短期预防。
(摘自《新冠治疗药物研发两中国团队有进展》)
4. 下列对“冠状病毒”相关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状病毒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较严重的疾病。
B.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人感染此病毒后轻者发热、咳嗽、导致肺炎等,重者呼吸困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C.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传播速率与SARS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相比超高,故致死率相对偏高。
D.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许多症状可以处理。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确诊病人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B.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科学防控是一项需要各方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
C.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要对重点场所和密闭的交通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才有可能做好疫情的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
D.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中和能力,将有可能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6.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做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时的人生感叹。
内容伤感孤独,诗帖苍凉多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
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此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书法的结字特点,戏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石压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
整体上来讲,《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
从第一个字“自”到“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
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
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
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
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
《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
东坡用笔靠下,和其他握笔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每个字的提、按、转、折,并且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
其中,“苇”和“纸”的特点最为突出,它们都由长笔画线条组成,延展了纵向空间,互相的位置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个“V”字,从而使整部作品的节奏感加强,恰到好处。
苏轼作书,喜用浓墨。
《寒食帖》就是这样。
如果墨太多,很容易产生难看的“墨猪”,而苏轼成功地避开了这一点,他能迅速而完美地完成笔画的转折,从而有一种刚劲有力的效果。
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
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
“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受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
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就是对苏轼原字体进行了细微修改。
苏轼的书法反映了当时名士的性格特点,一撇一捺之间的潇洒就是宋代文人的才情……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元丰五年的寒食节写下了《寒食帖》,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窘迫,使此帖伤感孤独、苍凉多情。
B. 《寒食帖》的字体变化、书写节奏、整体布局和创作时的感情波动密切相关,我们能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感受苏轼的情感变化。
C. 苏轼《寒食帖》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很大,“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正是受到其启发,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
D. 苏轼的书法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因其书法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才情。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帖》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突出特点,黄庭坚曾将其中的字比作石压的蛤蟆,形象的表现了苏字结字扁平的特征。
B. 东坡的握笔方式更容易让线条随意而别具一格,《寒食帖》中的长笔画的线条、延展的纵向空间、紧密联系的互相位置,使作品节奏感加强。
C. 苏轼擅长用墨,在《寒食帖》中,墨色黝黑发亮,奇异鲜活,既没有产生难看的“墨猪”,又好像每次提
笔都要蘸墨。
D. 苏轼的字体教学价值非常高,在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中被使用,细微修改后的苏轼原字体甚至成为了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
9. 结合全文,概括苏轼《寒食帖》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帝亲拔为第一。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
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
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
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
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
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B.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C.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D.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B. 德祐,是宋恭帝的年号。
历代帝王即位后都要更改年号,且只用一个年号,用作纪年。
C.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
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
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D. 千户,为古代武官名,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万户,下领百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天祥有才能,有担当。
二十岁考中进士,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到元军军营议和,与元丞相据理力争。
B. 文天祥忧思国难。
德祐元年,元军进逼,皇上诏天下勤王时,他捧诏涕泣,为国家征兵而无一人一卒入关响应而忧虑与遗憾。
C. 文天祥忠君爱国。
在国难当头,他不仅自发组织郡中豪杰,响应勤王之诏,而且倾尽家财为军费,其舍家为国的义举令人感佩。
D. 文天祥有志节,他被抓后,张弘范对他威逼利诱,到了京师后又遭到元人百般劝降,可他宁死也不投降变节最后从容就义。
1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①。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②,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不足两年,作者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
②青钱:指荷叶。
14.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聚散匆匆不偶然”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二年遍历楚山川”说明近年行迹,表达出自己游历楚地山川的欣喜之情。
B.“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为点题之句,表达出词人对景痛饮以遣离愁的情绪。
C.词中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激活了词句意境。
D.“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表达出词人对于此地风光的钟爱之情。
15.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 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中表现战士们枕戈待旦,马上奔赴战场杀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中感叹人同此心、各念其家后,指斥秦王贪得无厌又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一诗中表明自己追慕先贤、爱国报国,矢志收复中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某中学将为高三学子举办主题为“青春、成长、感恩、责任”的“成人礼”活动,活动最后环节为“跨越成人门,开启新征程”,请你为这一环节写一段主持词。
要求: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请以“我愿把青春献给你”为开头向祖国告白,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班级计划举行《论语》阅读心得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项,“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理解错误。
画线句“对应泥土和泥土里生长的东西,他们还有很多不懂;因为
失去了懂得的机会”中无比喻修辞,“泥土”是借代修辞,指代大自然,用特征、部分代本体。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句的能力。
作者引用了董华在《大地知道你的童年》中的文句,运用反复(空旷、穿过、看着)、排比(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比喻(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等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整散结合,富有文采,给读者眼前展现一幅童年身处大自然中的美好感人的画面,以唤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并生发联想想象,身临其境重温美好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既与上文自己的看法“(孩子)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找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相吻合、照应,又引出后文对这种现状的反思“我有时不免感慨现在孩子的辛苦,生活上虽然衣食无忧,却要在繁重的学业间隙穿梭各大辅导培训班,仅有的闲暇时光也早已被手机电视电脑等占据,即使于乡村留守的孩子们而言,恐怕也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找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
正如董华在书中所言,……童年生活贫乏得近乎可怜,对自然的认识几乎全诗从书本上得来,更遑论乡土情怀。
这样的童年幸福感大约是要大打折扣的”,作者借董华的话,既体现了对文章内容的认同,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对儿童远离自然,更缺失乡土情怀的忧虑,以及对“远去的故乡”的留恋。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内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本文题目“故乡在远方”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包含了哪些内涵。
本着几个对象几层意思的方法来解读:
首先从自身而言:故乡在远方,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喜爱和看重,一方水土可以养育出精神和情怀,它是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贯穿始终的基调,那是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
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底色。
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而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特色的,应该心有故乡,感恩珍惜,并常回故乡看看。
信息源在前两自然段以及结尾处。
其次从写作最为直接的目的而言:本文是给董华的《大地知道你的童年》作序,自然是要推崇的。
一方面故乡在远方这个题目暗指童年逝去再难返的幸福时光,另外也在赞扬《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部书的价值,它留驻了童年和记忆中的美好。
信息源在三四段。
然后从给读者的启示而言:希望今天的孩子们珍惜童年的幸福时光,也告诫家长及社会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不要让学习和名利心挤兑走本该享有的美好时光。
信息源在第五段。
最后从写作的深层意图,即对社会的思考而言:希望我们的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能够规避对大自然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