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诗文背诵与语文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探讨
◆山东省沂水县圈里中学程洪启
摘要: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有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时间,
但却讲不出多少带有文采的语言,更谈不上什么诗意,而只受了几个
月或一至两年的私塾教育的人讲起话来却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其原
因究竟在哪里?高中埋怨初中教得不好,初中埋怨小学教得不好,带
着这些思考,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一、当时现状、
2001年秋,我们语文组选取了一个五年级班的语文,做为课题研
究项目,当时这个班考试成绩在全乡18个班中排18名。
先后有好几
个老师教过这个班。
二、我们做了些什么
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比起初、高中课本知识容量来,应该说还是有一些宽松的。
而且当时课本上可以背诵又能终生受用的东西也不很多。
有些文章即使背下来也无甚大用处。
这样,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有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抄一些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让学生尽量背诵下来。
还记得给学生抄的最早的一篇是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在当时的初三年级课本上,老师读一遍后学生龇牙咧嘴、似笑非笑、神情各异。
幸好当时手中有一盘1984年买的初中课本第六册教学朗读磁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周正、铁成、雅坤等人朗读的。
给学生听了几遍以后,他们也就默默接受了。
可能是学生认为,反正人家也是这么读。
跟读几遍后,竟和磁带上读的差不了多少。
时逢六、一儿童节,让班里十几个读得好的学生上台当节目演出,效果还不错,还引来一阵掌声,挣了一张奖状。
从那时起,我们就隔三差五地抄录一些古诗文、名言、警句等让学生背诵。
一般是先背诵,然后老师说说大体意思,有时连意思也不说,只是让学生背过。
有时穿插积累一些词汇、对联什么的,无非是搞了一点语言精华积累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有事可做。
其实当时大环境也具备了有利条件,县教研组倡导大语文教育,教育部公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就在语文课本之外,给学生选取一些名篇佳作做为精神食粮,让学生吃下去。
选取的内容有历代诗、词、文,有《语标》上推荐的70篇,后来又有了张在军、魏然森二位先生编选的小学古诗文80篇。
这80篇中有17篇是《语标》上未推荐的。
第一步把这些目录抄在黑板上,指定学生学习小组利用课余、课外时间,分头去找,找到的第二天抄在黑板上,其它的学生再抄下来,抄在积累本上,按照统一的目录表,学生把这些篇目的具体内容全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然后规定每星期每天晚上的背诵目标。
有些诗只有几句,很好背,学生的兴致也很高。
有时一个晚上就能背过好几篇,第二天早自习检查一下,背过的给予表扬,背不过
的、背得少的,给予鼓励。
其实这80余篇诗文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全背下来。
再巩固一下,背过了的也就忘不了。
后来忘了的,是当时背得不熟。
背诵的速度由慢到快,一些长篇也能背得很好。
这期间,老师认为好的名篇佳作,包括初中阶段推荐的一些篇目,也陆续给学生抄了一些。
有些是古代名篇像《陋室铭》、《爱莲说》、《为学》、《陌上桑》、《木兰诗》、《岳阳楼记》等等,反正以后也得背,晚背不如早背。
有些是毛主席的诗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游泳》、《沁园春·长沙》、《浪淘沙·北戴河》等,因为毛主席的诗词顺口易背,且意境高远最能陶冶人的情操。
也有时让男学生背岳飞的《满江红》却让女生背林黛玉的《葬花词》等等。
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我们用大纸条抄下一些篇目和首句,贴在教室内墙壁上,让学生抬头随时都可以看见,并且规定按照目录顺序一直背下来。
而且还制作了一套竹签,每条竹签上刻有一篇诗文的首句,让学生随时抽取提示,有时搞个比赛什么的,每人抽10根,每根得10分,可以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而且不用花一分钱。
这些活动学生自己就能搞得很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
这些诗文的背诵,是在学习课本的同时穿插的,有些诗文同课本上的篇目内容有联系,像格律相同、词韵相同、吟咏的事物相同等,这样课本内课本外、课堂上课堂下、学校和家中,到处都可以学,学生在上学路上和放学路上也可以背。
班里划分学习小组,互相督促检查,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学生的名字上方有红色箭头标志着每个人的背诵情况,一个个争先恐后。
老师只检查背诵情况和有感情地朗诵,或者给学生划出名句来,很少检查默写和个别字词的掌握,到后来,
学生默写出来也错不了多少,实践证明背诵是一种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抓纲带目的方法。
两年中学生背诵抄录的诗文有150-200篇左右,基本上达到了《语标》上规定的篇数,还不包括《三字经》、《百家姓》、《朱伯庐治家格言》、《昔时贤文》和《论语》中的部分章节。
除此之外:两年中由老师帮助学生自己动手积累了400余条对联和数量可观的名言、警句、成语、词语等。
三、有了哪些结果
①能逐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现实生活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
柳柳成荫的情况时有出现,随着学生背诵古诗文数量的增多,以及对大量名言警句词语成语的积累,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对学习的态度端正了。
当初搞个活动也好,实验也罢,没有什么明确目的,更不是完成什么任务,只是让学生有事情可做,转移一下注意力,不空耗时光而已。
第一年里,学生考试成绩并未有明显提高,2001年年终考试排名第16名,2002年暑假统考排名第15名,2002年年终统考排名第五,距第一名差5分。
由此看来,背诵古诗文对语文成绩的提高近期效果不显著,远期效果较好,一般在一年之后开始显示效果。
②学生修养渐渐提高。
其实考试成绩有了提升只是从某一侧面反映一个学生的某些方面而已,决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甚至一生的唯一尺子。
学生的做人、礼貌、修养、品行、道德、理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更为重要。
这个班
的学生两年里,从末出现过打架现象,他们遵守纪律、讲究礼貌、文明待人、尊敬师长、放学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贴父母,有的家长见了老师表现出一种感激之情,说小孩子听话了,懂事了。
有一个女生说服了父母,为同院居住却点着煤油灯的爷爷奶奶重新装上电灯,学校里安排给班里的事务,一般不用老师安排都完成得很好,一直被评为优秀班级。
看来古典文化里面含有教化作用的因素,这对道德建设和文明建设也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③学生作文中含有一定文采的词语不断增多。
学生作文中使用名言名句也有了一些,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了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舅舅来到他们家,亲人相聚,饮酒取乐,说说张三,议议李四,真个是“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另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家中失了火,一个曾和他父亲打过架,平时关系不好的邻居用自己的喷灌机帮他家灭了火,避免了很大的损失,他深深体验到了“远亲不如近邻”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
还有像描写春天雪景时使用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做事要有准备,要“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家庭生活过日子,要勤俭持家,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难艰”等等,还有做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等。
一些佳句在作文中不时出现,在2002年全县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这个班的参赛学生获得了六年级组一等奖2名,在县里组织的全县小学生古诗文背诵测试中,我们乡
取得了10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④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了提高。
有的学生把诗改成文章或把诗配上画,如学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学生图画本上画出一段悬崖,上面横卧一枝梅花,正在昂首怒放,空中还飘洒着片片雪花,在梅花一旁,写着这首词,虽然手艺不精,但总算有了那么点意思了。
还有一些诗很容易配上画,如《咏柳》、《春晓》、《望庐山瀑布》、《江南春》、《观沧海》等,学生只用一幅画就表现出诗的意境,他们也乐意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而有些诗涉及到的景物很多,场面有变化,人物多了,就不好配画,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就用诗改文的方法干脆写成故事,还有像《陌上桑》、《木兰诗》都可以编成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基本上忠实于原诗,也有几个学生把采桑女罗敷写成现代时髦女子,居然还打着口红,戴着戒指,把那位使君写成开着小汽车到处乱闯的富贵子弟。
而且还一面写一面问老师,说那个罗敷穿戴的这么好,也有可能不是老百姓的女儿,说她根本用不着去采桑,老师只得给学生解释说诗中的人物形像只不过借外貌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灵美丽。
对低年级学生也只能解释到这一步。
其实诗改文即使走点样,也无关紧要,如果都千篇一律,做练习也就没有意义了,诗歌中人物形像接触得多了,对学生作文会有帮助的。
⑤学生做题速度加快,也能解决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
这两年中,学生的字典词典整天翻弄,有的已经翻烂了,查字、词典的速度很快,有的学生不用检字表也能找着,我看了看是没有检字表了,我想可能是用
音序查字法,如果不认识字,可能还是查不着。
学生的练习册后面有的带有答案,学生早就撕掉了,一般是自己做出或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有些答案有争议时,老师帮着拿主意,挑选最准确的,老师也不用教参,以前曾经用过,也让学生对照答案,老师以为学生都会了,但一到考试就完蛋。
事实证明,教参不是个好东西,练习题后面附答案也不好,无形之中,养成了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有些题有一定的难度和高度,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他们通过查手中积累的资料,通过讨论也能解决,为部分成语对上与该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另一成语:
相近的一组是: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愚公移山移山填海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相反的一组是:
天衣无缝破绽百出博学多才不学无术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兵荒马乱国泰民安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赫赫有名默默无闻
以上一组题,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一个星期内完成即可,做多少算多少,做不出也无妨。
有的学生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对出了大多数,除把卸磨杀驴对成落井下石,东施效颦对成西施害病,瓜熟蒂落和眼高手低对不出以外,其余都对上了。
可见,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完成量的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对付一些难题也是可能的。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自主性学习。
⑥远期效果明显。
当时参加实验的这个五年级班,如今都已通过了高考,据统计高考语文成绩非常理想。
四、反思与体会
语文教学这些年来曲曲折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的肢解,而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感。
尽管师生花费了极大精力,耗费大量的时间气力,但效果却难遂人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推在老师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老师在现行考评制度下,追求近期效果,即使是急功近利,也是无可非议的。
前几年社会上曾对语文教学提出尖锐批评,说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这些说法尽管
有些偏激,但从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不满,这些年出版物上错别字、语法不通、句子不顺的地方比比皆是,就连一些正规出版物上都有字词句方面的错误,翻翻以前的书籍,文法、字句错误很少就说明了这一点。
看看历史就知道,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入学先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韵》等入门书,后来是《五经》、《四书》,而且学习方法就是背诵。
因此有一些人能熟背许多经典著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古人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蒲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铜既毁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
这是强调读比写更重要,应当注重知识的积累。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能熟背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清代《说文解字》的作者段玉裁,说他的弟子沈涛(也是一位大文学家)能熟背十三经“如瓶泻水”。
可见熟记一些东西是很有用处的,不但变不成书呆子,反而成为文理兼通的顶尖人物。
历史上集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于一身的人物有许许多多。
就是近代无人不晓的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等,虽是学者、自然科学家,但都能写出精美超群的文章,初、高中课本上都能学到这些科学家写的文章;毛泽东主席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里,一面指挥中国革命还能写出超越古人的诗词;风靡大陆的琼瑶作品,用《诗经》中的句子或唐宋诗词中的句子作小说题目的就有上百部,其原因就是这些人受到了浓厚的古典文学的熏陶。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对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入学一开始就把学生送上知识的山顶,让他们俯视山下,一览无余。
无论在人生、社会、做人等方面都有一个高的切入点,我想这
就是古代人道德高尚的原因之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触及到这一点了,而且规定了一些阅读背诵篇目,但具体实施却在教师!在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从记忆规律看,人的最佳背诵时间在小学阶段,初中时再背一些还可以,但到了高中阶段再背东西为时已晚。
这个阶段各门功课很紧张,根本顾不上背什么名篇佳作了。
因此,初中阶段推荐的大部分背诵作品完全可以放在小学阶段完成,事实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熟背一些名篇佳作,尽管当时不一定完全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对知识有一个感悟和消化的过程。
这如同盖房子的道理一样,只要备好了材料,盖房时一旦确定好样式,就能盖出来,如果连一片瓦,一块砖头都准备不下,什么房子也盖不成。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是一个靠感悟到到理解,达到无师自通不点自明的过程,从这一点看靠熟背而达到感悟理解比费尽口舌在效率上要高得多,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从而实现从沉重的教学重担下走出来的目的。
背诵这一思维活动是靠声音作为媒介实现的,声音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生命信息,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又是大脑物质活动的产物,是意识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生命体交换信息的形式。
言者,心之声也。
言不妄发,必守理焉;言不妄陈,必有序焉。
言中理而有序,非贵人则为有道之士。
人之性动于心而形于声,人之声与心气通,内感而外达。
从这里可以得到证明,背诵确能使人
心灵手巧,提高智力。
由外作用于内的一种强化过程,是语文教学多快好省的办法。
据2003年第四期《生活文摘》刊登的一条健康资讯称:德国科研人员一项研究显示,朗诵诗歌不但能激发人爱心的共鸣,还能起到缓解压力作用,使朗诵者的心脏更加健康。
根据我国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靠继承本民族的优秀古典文化最牢固,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有着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和不朽的传世经典作品,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不能舍弃不用而另寻他路。
哪一个灿烂的明天不是从一个辉煌的过去中脱胎而出的呢!任何一个悠久的民族必然有着支撑着的灿烂的文化,所幸的是如今《语文课程标准》正在贯彻实施,大语文教学也开辟了一条广阔道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像一定会改变。
愿古诗文像随风入夜的春雨,默默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