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诗歌创作及马祖洪州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权德舆在中唐的政治地位非常显赫。

自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入朝为官开始,他官职屡迁,六居权衡,位至卿相。

同时,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创作大家。

元稹曾盛赞他为当时的文坛盟主,这从他所写的五十卷诗文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他在后世的声名远不如他在世时震耳,甚至是少有人注意,这些价值就有待我们去挖掘。

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更多的学者关注到了这一点。

王红霞先生、王辉斌先生等考证了权德舆的家世、生平及交游,严国荣先生、段承校先生等就权德舆与唐代古文运动进行了研究,蒋寅先生做了权德舆年谱及权德舆作品系年,并特别对权德舆的赠内诗和台阁诗做了深入的探讨,霍旭东先生精心点校了《权德舆诗集》与《权德舆文集》,王相飞先生的硕士论文《权德舆诗歌艺术研究》专门探讨了权德舆诗歌艺术,突出了其诗歌“清”的特点,严国荣先生的博士论文《权德舆研究》全面地论述了权德舆的思想与创作。

但是,鉴于没有人对佛教与权德舆诗歌做过专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则试图从一个较为细微的角度,即从佛教,特别是从马祖道一所创的洪州禅的角度切入,主要阐释洪州禅对于权德舆诗歌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在内容方面,将其诗分为“闲适诗”、“赠内诗”、“感悟诗”、“送别诗”四类,并分别把这四类诗与马祖的禅语联系起来论述。

在艺术形式方面,则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从其诗的“象”与“境”中,研究其与马祖洪州禅“意”的关系。

中唐社会是个大动荡、大突变、大转折时期。

因为盛世难再,现实无望,士人们为了摆脱这种生存困境,一方面,他们在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中寻找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失去信仰支撑的心灵也渴望找到宗教的依托。

这也就给倡导自主自立、无心无修的世俗化的禅宗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在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是佛教特别是禅宗使士人们在保全生命的同时,还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巨大的现实转变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落差。

“我手写我心”,当士人们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以后,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禅与诗的互动在此就达到了一个高潮。

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史上除了慧能、神会以外,理论建树最大的人物。

在中唐时期,马祖道一所创的洪州禅的影响比其它门派要大得多。

权德舆终生都保持着对佛教的爱好和与僧人的良好关系,曾拜于马祖门下,有缘受到了洪州禅的沾溉。

洪州禅的主要理论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与“平常心是道”。

通过这些理论,洪州禅“把日常生活当作宗教的终极境界,把人所具有的性情当作宗教追
1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
求的佛性,把平常的心情当作神圣的心境”①,受此影响,权德舆的诗歌内容与形式也有了与洪州禅相应的表现。

权德舆作为这禅诗互动高潮中的一个个案,又特别基于他在当时文坛的重要地位,便可以反映出当时禅诗互动现象的大致情况。

所以研究洪州禅对于权德舆诗歌创作的影响,对于研究中唐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最后,权德舆作为贞元时期台阁唱和的中心,其游戏诗风的形成与洪州禅的任运随缘也有一定的联系,从而可以窥探出禅对于文学形式的影响。

又因为权德舆并不是受到佛教影响的一个普通文士,他同时也是一个朝廷命官,所以研究他诗中的佛思与诗情的关系,也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所谓“吏隐”现象。

他们拿着丰厚的奉禄,做着繁杂的世俗工作,自心却不被名利所困,这样的处世态度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权德舆简介
(一)权德舆的家世、生平及文学作品概况
据两《唐书·权德舆传》及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所载,权德舆,字载之,祖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

他良好的家世背景,为他后来主盟文坛、羽仪朝廷提供了可能。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载,权德舆的十二代祖权翼,仕前秦为给事黄门侍郎、右仆射,封安丘公,为当世名臣。

八代祖权始璋,仕隋封千金公。

七代祖权荣,仕隋为仪同三司,封鄜城公。

六代祖权文诞,仕唐为银青光禄大夫,涪、常二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封平凉郡公。

五代祖权崇本,滑州匡城令。

五代伯祖权崇基,户部郎中;权崇先,水部员外郎,皆以文学政事显名于贞观、永徽之际。

曾祖权无待(或作“侍”),益州成都县尉;曾叔祖若讷,歙、桂、梓三州刺史;同光,翰林学士。

三人同以大名举进士擢第,文章之美,为当时冠首。

祖权倕,右羽林军录事参军,与席豫友善,又与苏源明、包融为文章之友,唱酬往复,各有文集。

权德舆父权皋,据《旧唐书·权德舆传》及《新唐书·卓行·权皋传》,字士繇,第进士。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表为幕府。

度禄山且叛,欲去,虑祸及亲。

天宝十四载,禄山使献俘京师,道诈死,奉母潜往江南。

及渡江,禄山即反,于是名闻天下。

后被淮南采访使高适表试大理评、采访判官。

遇永王李璘举兵江南,欲西进夺帝位,胁迫士大夫。

权皋诡姓名以免,愈为朝野推重。

浙西节度使颜真卿表为行军司马、江淮黜陟使,李季卿以著作郎召,皆固辞不就。

权皋与南渡士人李华、柳识、韩洄友善。

李华称“分天下善恶,一人而已”。

卒年四十六,诏赠秘书少监,李华为其撰《墓表》。

元和中谥贞孝,赠太子太保。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权氏一门在政坛、文坛上早就有了声誉,这为权
①严国荣. 权德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14
2
硕士学位论文
德舆步入政坛学界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而其父权皋又名重一时,受人景仰,这一切也为权德舆的早日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关权德舆的生年,史籍无明文记载。

傅璇琮先生编之《唐才子传校笺》中由吴汝煜撰写的《权德舆校笺》中推断权德舆应生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卒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享年五十八岁①。

据《旧唐书·宪宗纪》和《旧唐书·权德舆传》及韩愈所作《唐故相权公墓碑》所载,德舆卒于元和十三年八月,享年六十,清人吴修、吴荣光及近人闻一多据此上推六十年,以为权德舆生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段承校先生认为此本已明确无误②。

权德舆在《唐故长安主簿李君墓志铭》中自述与李少安“情殷中外,年同甲子”③,而志载少安卒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享年五十,权德舆既与之同庚,上推五十年,则适生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④。

郭广伟先生亦考证权生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⑤。

因此学术界也基本统一了意见,认为权德舆应生于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权德舆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至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为权德舆寓居三吴、读书游历时期。

据两《唐书·权德舆传》,权德舆生于润州丹徙,三岁知变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闻名于士林。

又从《送歙州陆使君赴任序》、《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比部郎中崔元翰集序》中可知,建中元年前,权德舆居丹阳练塘,与陆傪、姚南仲、崔元翰等名士结为至交,读书为友,游于江湖间。

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至贞元七年(公元791年),为权德舆入幕淮南、从事江西时期。

《旧唐书·权德舆传》载,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二月,德舆父友韩洄为淮南黜陟使,德舆辟为从事,试秘书省校书郎;三月,韩洄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德舆转为江淮水陆运使杜佑幕。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包佶为江淮水陆运使,德舆为其从事,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

又据《旧唐书·德宗纪》云,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八月,权德舆以环卫冗秩,罢漕挽从事,至贞元二年家居食贫。

梁肃《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公夫人李氏墓志铭》中记,贞元二年冬(公元786年),权德舆以廷尉评摄监察御史为江西观察使从事,直至贞元七年(公元791年)。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至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为权德舆入为朝官、出入藩侯时期。

据权德舆《与张秘监书》及《太常博士举人自代状》所言,知其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秋召太常博士,八年正月至京上任。

从权德舆所写
①辛文房(编). 傅璇宗(校笺). 唐才子传校笺. 中华书局,1989,577
②段承校. 权德舆二题.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1
③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270
④蒋寅. 大历诗人札记(续)——权德舆. 漳州大学学报,1995年(3),54
⑤郭广伟. 权德舆年谱简编.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3),76
3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
的各类《自代状》来看,权德舆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六月迁左补阙,贞元十年(公元974年)八月,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十一月,转驾部员外郎知制诰,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转司勋郎中知制诰。

权德舆所写之《贞元十五年九月日中书舍人臣权德舆献懿二祖迁庙奏议》中记,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权德舆迁中书舍人知制诰。

《旧唐书·权德舆传》载权德舆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拜礼部侍郎,知贡举,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仍任礼部侍郎知贡举(二十年停贡举),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转户部侍郎。

从《旧唐书·宪宗纪》中可知,元和元年(806年)至五年(810年)九月,权德舆历兵部、吏部侍郎,改太子宾客,复为兵部侍郎,迁太常卿,元和五年(810年)九月至八年(813年)正月,守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元和八年(813年)秋七月,以检校吏部尚书为东都留守,元和九年(814年)十月后,拜太常卿,元和十年(815年)改刑部尚书,元和十一年(816年)十月,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元和十三年(818年)八月,德舆因病乞还,道卒于洋州,年六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由此可见,权德舆一生经历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五代王朝,而其主要活动是在贞元至元和时期。

权德舆没有中过进士,自“杜佑、裴胄皆奏请,二表同日至京,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①开始,权德舆入朝为官,官职屡迁,五居列曹,位至卿相。

《旧唐书》本传云:“德舆自贞元至元和三十年间,羽仪朝行,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时人以为宗将焉。

”②可见其在仕途上还是比较顺利且颇有成就的。

另外,权德舆三次主持贡举工作,擢进了进士七十二人之多,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起、牛僧孺、白居易、元稹等,都先后出其门下。

“贞元中,奉诏考定贤良草泽之士,升名者十七人,及为礼部侍郎,擢进士第者七十百余。

鸾凤杞梓,举集其门。

登辅相之为者,前后凡十人。

其它征镇岳牧、文昌掖垣之选,不可胜数。

继居其任者,今犹森然。

非精识洞鉴其词而知其人,何以臻此也?”③由此可知,他身为高官,这些对于后进的提携,也为他主盟文坛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

权德舆不仅在政坛上名声显赫,同时,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创作大家,今存《权载之文集》50卷,就是他诗文写作成就的具体表现。

仅从其诗歌的收录情况来看,在《权载之文集》里,前十卷是他的诗歌作品。

《全唐诗》卷三二0至三二九,共十卷,收录了他的诗歌创作。

《四库全书》“集”部中的《权文公集》十卷,实际只收录了他的诗歌。

另外,清席启寓辑录的《唐诗百名家全集》中所收的《权文公诗集》也是十卷。

它们之间,篇目的收录,篇次的排列,卷序的分合,
①刘昫等.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4002
②刘昫等.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4005
③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736
4
硕士学位论文
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某些篇目、篇次和所在卷数略有差异。

其它如明铜活字本《唐人诗集》、明朱警辑《唐百家诗·中唐二十七家》、明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明刻《唐五十家集》,清江标影刻《唐人五十家小集》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等丛刊中,所收权德舆的诗作都只有两卷,实际都只是权诗的选本。

此外,象《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岁时杂咏》、《全芳备祖》等集中都杂有权德舆的一两首诗。

现存最完备的权德典诗集单行本,就是霍旭东先生点校的与《权德舆文集》并行的《权德舆诗集》。

这些权德舆诗歌的结集和选集,就充分说明了历代人们对权德舆诗歌的重视。

元稹曾在《上兴元权尚书启》一文中赞誉他说:“元和以来,贞元而下,阁下主文之盟,余二十年矣。

”①《旧唐书》本传亦云:“德舆……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将焉。

尤嗜读书,无寸景暂倦,有文集五十卷,行于代。

”②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说权德舆是“天下愈推为巨人长德”③。

《新唐书》亦称“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

自始学至老,未曾一日去书不观。

尝著论,辨汉所以亡,西京以张禹,东京以胡广,大指有补于世。

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

虽动止无外饰,其蕴藉风流,自然可慕。

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云。

”④又有:“德舆善辩论,开陈古今,觉悟人主。

为辅相,尚宽,不甚察察。

封扶风郡公。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

积思经术,无不贯综,手不释卷。

虽动止无外饰,其蕴藉风流,自然可慕。

贞元、元和间,为荐绅羽仪。

有文集,今传,杨嗣复为序。

”⑤由此可知,权德舆的早慧、勤奋、工于诗文、为人温和宽厚,基本上是被公认了的。

权德舆现存诗歌,根据霍旭东先生点校的《权德舆诗集》目录统计,计有337题397首。

这近四百首按古体诗的类型来说,品类齐全,众体兼善。

包括五言古体、近体(含律诗、绝句),七言古体、近体(含律诗、绝句),还有杂言、歌行体。

这些诗歌,在艺术手法上都比较成熟。

相对而言,其五言古诗、绝句和乐府歌行写得较有特色。

时人对他的诗有许多很高的评价,皎然称其诗作“立言典丽,文明意精”,乃“扬、马、崔、蔡之流”⑥,张荐称其写于江西时期的诗“词致精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⑦,杨嗣复称其“文采皆正色而无驳杂,调韵皆正声而无奇邪,滔滔如江河东注,不知其极”,“千名万状,随意所属,牢笼今古,穷极细微。

周流于亲爱情理之间,磅礴于勋贤久大之业,不为利疚,不以菲废,
①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942
②刘昫等.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4005
③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19
④欧阳修等. 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5079
⑤辛文房(编). 傅璇宗(校笺). 唐才子传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1989,588
⑥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4234
⑦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056
5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
本乎道以行乎文,故能独步当时,人人心伏。

”①宋代的严羽,也给予也权德舆很高的评价,称“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②。

时人盛誉固然因他的地位而有些溢美之词,但严羽的看法却不无道理,如果把他和大历十才子之辈放在一起,权德舆也毫不逊色。

高棅《唐诗品汇》七律诗叙目:“中唐来作者渐多,如韦应物,黄甫伯促以及大历才子诸人相与结迹而起者,篇什虽盛而气或不逮。

贞元后李益,权德舆,杨巨源,戴叔伦,刘禹锡之流,宪章祖述,再盛于元和间,尤可以继盛时诸家”③。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元和间,权(德舆),武(元衡)二相,词并清超,可接钱(起),刘(长卿)”④,说明权德舆在唐贞元、元和诗坛上的确是颇有地位的诗人。

胡震亨《唐诗谈丛》卷四:“右中唐诗人之穷者,嗣是权、武、裴、元、韩、白诸公,骤显元和。

”⑤认为权德舆可与元稹、韩愈、白居易等人相颉颃。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权德舆与武(元衡)、马戴、刘沧五言,皆铁中铮铮者。

”⑥“铮铮”,即用金属玉器相撞击的清越之声来喻指诗歌雅正、纯厚、壮阔、雍容、宏敞之气象。

沈德潜《唐诗别栽集》卷四:“《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亮上人院会宿之一》‘诗品高洁,在语言外领取’。

《严陵钓台下作》:‘东汉节义,严陵潜驱之,不止高其隐逸而已。

议论正大,独着次篇’”⑦从这些历代人们对他的诗歌的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人们不仅重视权德舆的诗歌,而且对其诗歌都有较高的评价,多认为权德舆诗歌纯厚雅正,诗品高洁,这也与他深谙洪州禅理大有关系。

(二)权德舆的佛教渊源
在中唐时期,由于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等几位皇帝都无不笃信佛教,因此佛教尤其是禅宗在全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个士大夫文人不曾与佛教打过交道,而此期的佛门中禅宗势力已占绝对压倒优势。

在当时著名的诗人文人中,与禅宗接触得最多且受其影响最深的主要有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翱、孟郊、贾岛、姚合、权德舆等人。

权德舆终生都保持着对佛教的爱好和与僧人的良好关系。

自少年时就与僧人往还,到晚年尚做佛事。

权德舆直接涉及到释氏的诗文,有44篇(诗27首,文17篇)左右,按其履历顺序,权德舆曾提及到的有名号可考的僧人就有元上人、惠上人(惠公、惠阇梨、映师、云师、浚上人、广通上人、明楚上人、皎然(昼上人、昼公)、灵澈(澈上人)、清洨上人、亮上人、虚上人 (虚公)、大寂禅师、惠海、怀晖(百岩禅师)、惟宽、
①阮元,董浩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736
②严羽(注).郭绍虞(较释). 沧浪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63
③高棅. 唐诗品汇.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71
④翁方纲. 石洲诗话. 郭绍虞(编选). 富寿荪(校点). 清诗话续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90
⑤胡震亨. 唐诗谈丛. 北京:中华书局,1985,74
⑥王世贞. 艺苑卮言. 丁福保(辑). 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1013
⑦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40
6
硕士学位论文
道依阇梨、草衣禅师、道一(马祖道一)、清上人、圆敬、凑公、不空、应公、惠觉等,多达三十余位。

另外,德舆家族中有人正式出家做了僧尼。

其从姑祖契微和尚九岁事佛,十四、五岁时受具于东京安国寺,广德年随家南迁,驻于苏州朱明寺,建中二年寂灭。

弟子为其侄女,德舆从姑惠操。

其舅母卢氏姊比丘尼元应,就出家于丹阳昭代寺,贞元六年化灭,德舆为其撰墓志铭可为佐证。

这样的亲族关系,也使德舆对佛教有了一层亲切感。

自贞元二年(786)秋应李兼之征召开始,权德舆曾在李兼幕府中大概生活了四、五年。

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马祖道一移住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弘扬一种发展了的新的禅思想,门庭兴旺,声势渐大,洪州因此成了像当年黄梅、曹溪一样的新的佛教中心。

李兼是权德舆的同乡,时任江西观察使和洪州刺史,对马祖道一十分敬仰。

权德舆正是在这段时间拜于道一门下。

“德舆三十年前,曾闻道于太寂(即大寂)”①。

“太寂(即大寂)”即道一之谥。

此时德舆正值青年时期,与洪州禅的亲近对他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权德舆从马祖道一学习佛理,两人感情深厚,道一卒后,权德舆还为其写了塔铭。

权德舆在《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并序》中,精心而详尽地铭表了道一的行迹、风范,称道一“全德法器,自天授之,尝以为九流六学,不足经虑,局然理世之具,岂资出世之方?惟度门正觉,为上智宅心之域耳……跋履造请,一言悬解,始类颜子,如愚以知十;俄比净名,默然于不二。

”赞道一所至之处,“攫搏者驯,悍戾者仁”,尤其转述道一之语“佛不远人,即心而证:法无所著,触境皆如”后,大加夸赞,称其“故夸父吃垢,求之愈疏,而金刚醍醐,正在方寸。

于是解其结、发其覆,如利刃之破骨索,甘露之洒稠林,随其义味,快得善利者,可胜道哉”。

甚而至于“及是委化,如合符节。

当夹钟发生之候,叶拘尸薪火之期,缁素幼艾,失声望路。

渡涸流而法语滂洒,及山门而天香纷霭,交感之际,昧者不知”,美化、形容得已近神异。

而且,德舆对道一禅旨的认识也很深透,所谓“真性无方”、“心能悟之,在一刹那”,其法“法惟无住,化亦随方”,“大抵去三以就一,舍权以趋实,示不迁不染之性,无差别次第之门”②,而“德舆往因稽首,粗获击蒙,虽飞鸟在空,莫知近远,而法云覆物,已被清凉。

”③,以夸张的手法表明自己受益匪浅。

权德舆结识了道一弟子智藏、志贤、智通、怀晖、惟宽、智广等,元和十年十二月,道一弟子章敬百岩大师(怀晖)坐化,德舆为撰《碑铭并序》,称怀晖“志在楞伽,行在曹溪”,“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称其心法“大抵以五蕴九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光性无累,心之虚也。

虽本界不住,而觉观湛然。

得于此者,即凡成圣。

”又“心本清静而无境者也。


①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260
②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261
③阮元,董浩等.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2261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