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_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_问题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商论2011.6
年份
出口额/亿美元
进口额/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贸易顺差/亿美元
GDP/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
2001123.1113.5236.69.61760.346.42002185.2178.7363.9 6.52080.460.32003326.3330.3656.6-4.02801.680.92004507.7524.31032.0-16.63450.0103.22005727.8678.11405.949.74138.2117.22006946.8795.81742.6151.04900.6122.720071188.8929.12117.9259.75850.1124.920081317.2968.02285.2349.27078.1111.420091140.9873.612014.5267.37740.289.82010
1531.1
1209.7
2740.8
321.4
9168.0
103.1
表1
2001-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易数据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2008-30)、常熟理工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YZ2010147S )、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D-32)
[作者简介]曹旭平(1979-),男,江苏宜兴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苏州;对外贸易;加工贸易;外资[摘
要]苏州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外资加工贸易模式是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典型特征
之一,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易全面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机电产品是苏州第一大出口类商品,欧美日依然是苏州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近年来对日本市场的出口占比下降明显。

苏州对外贸易存在平均利润率低、外资挤压本土经济、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大和服务贸易比重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提出发展本土经济、创建本土品牌、发展本土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实施标准化认证和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战略对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11)06-0095-03
2001-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曹旭平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苏州经济发展是国际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新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在全国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开放型经济是苏州GDP 增长的主推动力。

金融危机造成了欧美进口需求的下滑,对苏州对外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王世文,2009)[1]。

在金融危机、低碳经济等一系列背景下,如何采取措施,保持苏州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在分析2001-
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
题并提出相对的对策。

一、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1、对外贸易总量。

2001-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
易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2001-2010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报告。

由表1可知,一是10年来苏州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出口额、进口额和贸易顺差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苏州市对外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最高的349.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11.8%。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市场的进口需求出现下滑现象,对苏州市的对外贸易产生着负面影响,2009年苏州市
备注:1、表中对外贸易数据均指货物贸易,GDP 货币为人民币。

2、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的汇率指标用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3.45元人民币)来代替。

95
对外贸易总额比2008年下降270.7亿美元。

三是2010年苏州市对外贸易已经全面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2010年苏州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9.9%,出口1531.1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6.2%。

2010年苏州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为58.8%,占全国的比重为9.2%,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表明苏州市对外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多年来一直是苏州市最大的两类出口商品,2001年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额分别占全市商品出口比重的59.05%和20.28%。

但在2001-2010年中,以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出口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以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不断上升。

2010年苏州市机电产品出口1243.7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3%,占全市商品出口比重的81.24%,占比较之2001年提升了22.19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23.86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8.2%,占全市商品出口比重的8.09%,占比较之2001年下降了12.19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出口额及出口占比的提升,表明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3、对外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苏州市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之一,苏州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但与一般出口加工模式不同,苏州的出口加工主要是由外资经济带动的。

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通过进口贸易或配套跟进的外资企业、而并非本土企业提供,“大进大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2]。

2010年苏州市加工贸易出口额高达1121.7亿美元,占全市商品出口的73.3%,加工贸易进口额高达684.0亿美元,占全市商品进口的56.5%。

苏州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现已聚集加工贸易企业5000余家,其中60家龙头企业进出口规模达到900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0%。

目前,苏州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和投影仪等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链相继形成,涌现出一批超10亿美元的超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苏州加工贸易总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二,2010年苏州被列入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

4、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苏州市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多年来一直比较集中,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是苏州市最主要的传统出口贸易伙伴。

但2001-2010年中,苏州市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在不断提升,而对日本市场的出口占比下降明显,对香港市场的出口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2001年苏州市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的出口分别占当年全市出口的21.6%、18.3%、26.3%和7.5%,4大市场出口额合计占当年全市出口的73.7%[3]。

2010年苏州市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分别出口405.29亿美元、396.44亿美元、133.59亿美元、112.97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出口的26.5%、25.9%、8.7%、7.4%,4大市场出口额合计占全市出口的68.5%,比2001年下降5.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苏州对东盟、拉丁美洲、韩国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所改善。

虽然欧美市场是苏州主要出口市场,而“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是苏州的主要贸易方式,但苏州市进口市场并非来自于欧美国家,而是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其中韩国、台湾和东盟分列全市进口前3位,2010年从3地合计进口680.64亿美元,占全市进口总额的
56.27%。

二、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
1、外资加工贸易比重偏高,平均利润率低。

加工贸易导致苏州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生产车间,对解决就业问题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加工贸易的平均利润率实在太低。

以苏州伟创力为例,该公司发展十几年来,已将平均代工利润率从早年3%提升至现在的15%,但跨国公司销售伟创力代工产品却可获得50~60%利润率[4]。

苏州加工贸易扮演的是“打工仔”角色,连做衣服都是贴的人家牌子,低利润率自然无法避免。

目前中国加工贸易平均利润率大约3%,苏州加工贸易赢得了漂亮的贸易顺差数据,但却只能位于“微笑曲线”底部。

2、外资企业挤压本土经济的发展,对本土企业拉动作用不理想。

苏州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外资进行了倾斜,弱小的地方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享受超国民待遇的跨国公司挤压。

例如,2007年苏州外资工业产值达10569.63亿元,占苏州工业总产值的55.45%,而民营企业工业产值(4905.09亿元)不及外资的一半。

此外,苏州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现象比较严重,表明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合作衔接并不理想,外资加工贸易模式对苏州本土企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3、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新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也是苏州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苏州商品的主要出口地,2010年苏州66.2%的出口集中于这三个市场。

而近几年来,这三个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就业率
96
●江苏商论2011.6
●江苏商论2011.6
水平均不如意,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苏州与这些国家间贸易不平衡,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例如,美国UL 认证、日本JIS 认证、欧盟
CE 认证和“双绿指令”都对苏州机电产品出口有着
较大影响,苏州纺织服装出口也受到欧美日一系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

此外,2007年的次贷危机已经导致了欧美日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进口需求下滑,为扭转与中国制造贸易竞争中的劣势,这些国家想借低碳技术优势重新占领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于是提出了与低碳经济相配套的碳关税、碳足迹和碳标签等绿色壁垒概念,未来必将给苏州对外贸易带来更多挑战。

4、服务贸易比重偏低,且逆差现象严重。

苏州
市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水平极不协调,2010年苏州市服务贸易额为63.4亿美元,仅相当于货物贸易额的2.3%,而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额占货物贸易额的平均水平均在20%以上。

服务贸易水平是衡量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苏州市现有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及上海的1/10,2009年上海市服务贸易额就突破了800亿美元,相当于上海市货物贸易总量近1/3的水平。

此外,苏州市服务贸易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现象,2010年苏州市服务贸易出口
25.9亿美元,比2009年上涨89.9%,服务贸易进口
37.5亿美元,比2009年上涨27.29,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6亿美元。

可喜的是,苏州近年来的服务
贸易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苏州市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和态势良好。

三、促进苏州市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1、大力发展本土经济,积极创建本土品牌。


方政府必须给予本土经济与外资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加大对本土企业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外资企业的国际代工,并逐步发展本土企业的设计制造水平,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品牌,提高本土企业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形成更加完整的本土产业链,防止苏州经济“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发生。

此外地方政府和本土企业还必须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技术创新战略,提高本土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

2、大力发展本土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实现加工
贸易的产业升级。

生产者服务业是为进一步生产或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中间性服务投入,如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工业房地产和教育培训服务等。

苏州现有加工贸易源于低端的外资制造业,利润率偏低,因此从苏州对外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现有外资制造业急待升级。

而先进制造业所发展依赖的科学技术、专有知识诀窍和人力资本均来自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对其独立的中间投入。

苏州本土企业须充分利用本地外资制造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进而促进苏州制造业升级与服务贸易水平提高。

此外,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应积极引导外资投资服务业,加强与外资服务外包接发包企业合作,做好在岸、离岸外包业务,打造更多的苏州知名服务贸易品牌。

3、加快标准化认证步伐,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
战略。

政府要协助企业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指导企业发展低碳生产和贸易,积极推行ISO9000、
ISO14000及其他国际权威认证,加快与国际标准接
轨的步伐,以期避开各类非技术性贸易壁垒,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通行证”。

目前苏州一些大型纺织品生产企业,逐渐开始改变思维,加强标准化工作,如昆山AB 集团的内衣已通过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认证。

此外,出口企业要制定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对东盟、韩国、南美等新兴市场开发力度,这样也有利于降低与欧美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世文.金融危机对苏州出口增长趋势的影响[J ].华东经济管理,2009,(9):7-11.
[2]刘志彪,张晔.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8):57-62.
[3]苏州市商务局.苏州市商务工作2010年发展报告[R ].
2010.02.
[4]顾烨、陈思武.贸易数据背后:中国制造赢粒糖跨国公司赚间厂[EB/OL ]./index/gdbb/201101/10
80926.htm ,2011-01-02.
[本文已经通过中国知网检测]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