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9章 化学实验基础 第3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 鲁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试评价解读核心素养达成
1.运用化学实验知识,对实验方案作出分析和判断。
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2.通过对实验设计的分析和判断,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科学探究
与
创新意识
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
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对特殊现象敢于
提出见解,并进行研究。
证据推理
与
模型认知
针对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题建立思维模型。
能运用模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以练带忆]
1.(2020·山东高考)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CO2
B.用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C.用丙装置制备无水MgCl2
D.用丁装置在铁上镀铜
C 解析:CO2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A项错误;溴蒸气易挥发,挥发出的溴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B项错误;氯化镁易水解,故需要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脱去结晶水,C项正确;铁上镀铜需要铜做阳极,铁做阴极,D项错误。
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
A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
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部分Na2SO3
被氧化
C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银
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溶液中含Br2
B 解析: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可能的原因是生成的三溴苯酚的量太少,溶于苯酚而不产生沉淀,故A错误;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硫酸钡和亚硫酸钡,证明部分Na2SO3被氧化,故B正确;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操作中未出现银镜,不能说明蔗糖未水解,故C错误;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该溶液中也可能含有Fe3+,Fe3+也能将I-氧化为单质碘,故D错误。
[练后梳理]
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2.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1)明确目的和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和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胶塞、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能够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便。
(4)记录现象和数据:根据观察,全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方案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
(1)有毒气体常用溶液(或固体)吸收或点燃使其转化为无毒气体后再排放。
(2)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等)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3)实验过程用到加热操作要注意防止倒吸;气体易溶于水的要防止倒吸。
(4)有易挥发的液体作反应物时,为了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中设计冷凝回流装置。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以练带忆]
1.用下列装置制取并收集NO2气体,其中最合理的是( )
C 解析: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是NO2,其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应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2,导气管应“长进短出”,这样才能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且需防止倒吸,
只有C项符合。
2.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钠、镁、钙、铁)的复合制剂,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制剂作为试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控制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酸根
C.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Ca2+,没有Mg2+
D.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有Fe2+
C 解析:由于试液中外加了NaOH和Na2CO3溶液,不能确定原试液中是否含Na+,A 错误;不论试液中有没有葡萄糖酸根,都无银镜产生,B错误;滤液加氨水无沉淀,说明无Mg2+,加Na2CO3有白色沉淀,说明有Ca2+,C正确;试液中可能含有Fe2+,也可能只含有Fe3+而不含Fe2+,D错误。
3.关于以下实验装置,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装置A盛装KMnO4粉末来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导气管有可能堵塞,水槽里的水有可能变红
B.装置B既可以防止倒吸,又可以检查实验时装置B后的装置是否发生堵塞
C.装置C、F中盛装的试剂都为浓硫酸,装置C用来除去Cl2中的水蒸气,装置F
用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E
D.装置D中的产物受热易升华,最好用粗短导管连接装置D、E
C 解析:装置A的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高锰酸钾粉末可能会通过导气管进入水槽中,使水槽中的水变红,并有可能堵塞导气管,A项正确;装置B后的装置发生堵塞时,会导致装置B中压强增大,从而使装置B中水面下降,长直玻璃导管中的水柱上升,因此装置B可以用于检查实验时装置B后的装置是否发生堵塞,还可以用于防止倒吸,B项正确;干燥管中不能盛装浓硫酸,故C项错误;装置D中的产物受热易升华,为了防止气体凝结为固体堵塞导管,最好用粗短导管连接装置D、E,D项正确。
[练后梳理]
对化学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主要从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可行与不可行等方面作出判断。
另外有无干扰、是否经济、是否安全、有无污染等也是要考虑的方面。
1.可行性方面
(1)分析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可行。
(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
(3)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
(4)实验效果是否明显。
2.绿色化学方面
(1)实验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2)原料是否无毒、安全、易得。
(3)原料利用率及反应速率是否较高。
(4)反应速率是否较快。
3.安全性方面
化学实验从安全角度常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
(2)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3)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4)污染性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有粉末状物质参加的反应,要注意防止导气管堵塞。
(5)防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时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
4.规范性方面
(1)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
(2)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
(3)仪器拆卸与组装顺序相反,按照从右向左,从高到低的顺序。
(4)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
考点1 物质制备型实验方案的设计
[抓本质·悟考法]
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密度/g·cm-3沸点/ ℃溶解性环己醇1000.961 8161微溶于水环己烯820.810 283难溶于水合成反应:
在a中加入20 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拌下慢慢加入1 mL浓硫酸。
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
分离提纯: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
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 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________。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标号,下同)。
A.立即补加 B.冷却后补加
C.不需补加 D.重新配料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________;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填“上口倒出”或“下口放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关键点】有机物制备实验一般包括制备过程和提纯过程。
本题给出了详细的实验过程,可对题干信息解读如下:
(1)制备原理: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
(2)制备过程:碎瓷片→防止暴沸;冷却搅拌下加入浓硫酸→浓硫酸溶解放热;通入冷却水,产物冷却→产物呈液态,利于分离;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出环己烯。
(3)提纯过程:粗产物用5%碳酸钠溶液洗涤→除去少量的酸;粗产物用水洗→使粗产物中的无机物进入水层;加入无水氯化钙→干燥产品(环己烯)。
(4)产率计算:20 g环己醇→反应物用量,10 g环己烯→产物量。
【易错失分点】(1)如果在加热时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待冷却后补加碎瓷片,易错答成立即补加。
(2)判断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易忽视醇分子间最容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醚类化合物。
[自主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b为直形冷凝管,可用于冷凝回流。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有机物在加热时发生暴沸。
如果在加热时发现忘记加碎瓷片,这时必须停止加热,待冷却后补加碎瓷片。
(3)醇分子间最容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醚类化合物。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必须要检漏。
实验生成的环己烯的密度比水的要小,所以环己烯应从上口倒出。
(5)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除去水(作干燥剂)和除去环己醇(因为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类比推知,环己醇和氯化钙也可以反应)。
答案:(1)直形冷凝管(2)防止暴沸B
(3) (4)检漏上口倒出
(5)干燥(或除水除醇)
[多角度·突破练]
⊳角度1 气体的制备
浓硫酸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净化和收集装置。
若依据反应H2C2O4=====
CO↑
△
+CO2↑+H2O制取CO,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⑤⑧B.③⑤⑦C.②⑤⑥D.③④⑧
D 解析: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选③作为制取装置;除去CO2可选用④或⑤装置,要收集CO只能用⑧装置,故合理的装置组合为③④⑧或③⑤⑧。
2.某学习小组拟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B.b、c、f中试剂依次为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银氨溶液
C.装置e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气体
D.用上述装置(另择试剂)可以制备氢气并探究其还原性
D 解析:通过分析可知装置a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装置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做安全瓶的装置e,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
实验开始时,装置内含有空气,若先点燃酒精灯,锌与空气反应产生ZnO,所以应该先打开活塞K,使CO2充满整个装置后再点燃酒精灯,A错误;b中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来除去氯化氢,c中试剂为浓硫酸,用来干燥CO2气体,f中试剂为银氨溶液,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B错误;装置e做安全瓶,作用是防止装置f中的液体倒吸到硬质玻璃管中,C错
误;由于在实验室中是用稀盐酸与Zn粒反应制取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也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然后用饱和食盐水或水除HCl杂质,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再通过盛有CuO的干燥管来验证H2的还原性,e做安全瓶,可以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在排放前要进行尾气处理,D正确。
3.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取铁钉放入一定量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干燥气体Y,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除了SO2,可能还含有CO2和Q气体,因此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实验前已将装置中空气排尽)进一步探究。
(1)装置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判断CO2是否存在,需将装置M添加在________(填标号)。
a.A之前
b.A~B之间
c.B~C之间
d.C~D之间
若存在CO2,则产生CO2气体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若C中固体变红,D中固体变蓝,则Q是______ (填化学式),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气体可能由CO2、SO2、H2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经测定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气体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填标号)。
a.SO2 b.H2、SO2c.H2、CO2
d.CO2、SO2 e.SO2、CO2、H2
解析:(2)由于碱石灰能吸收CO2,所以在检验Q气体之前首先检验CO2,因此M应该放在A~B之间;在加热时,铁钉中不仅铁和浓硫酸反应,碳也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其中氧化剂是浓硫酸,还原剂是碳,因此反应中氧化剂与还
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3)若C 中固体变红,说明有红色的铜单质生成;D 中固体变蓝,说明有水生成,因此Q 是氢气。
这是由于浓硫酸变稀,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4)由于SO 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50%,而CO 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50%,所以该气体的组成可能为SO 2或H 2、CO 2或SO 2、CO 2、H 2。
答案:(1)溶液颜色变浅 除去SO 2并验证SO 2是否除尽 (2)b 2∶1 (3)H 2 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变稀,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4)ace
(1)气体制备套装中装置选择的思路
(2)气体发生装置的创新
①利用“启普发生器”原理的制气装置创新
a .装置的优点:能做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b .使用范围: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生成气体,反应不需要加热,且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
这些装置能制取的气体有H 2(Zn +稀硫酸)、CO 2(CaCO 3+稀盐酸)、H 2S(FeS +稀硫酸)。
②“固(液)+液――→△
气体”装置的创新
图1的改进优点是能控制反应液的温度。
图2的改进优点是使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相等,便
于液体顺利流下。
③“块状固体+液体―→气体”装置的创新
大试管中的小试管中盛有液体反应物,起
液封的作用,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
出,这样设计可节约试剂
⊳角度2 固体的制备
4.(2020·山东模拟)锡为ⅣA族元素,四碘化锡是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SnI4,熔
△点144.5 ℃,沸点364.5 ℃,易水解)。
实验室以过量锡箔为原料通过反应Sn+2I2=====
SnI4制备SnI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B.SnI4可溶于CCl4中
C.装置Ⅰ中a为冷凝水进水口
D .装置Ⅱ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挥发的I 2
D 解析:液体加热时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所以A 正确;根据题干中 SnI 4
的熔沸点,从组成分析可知SnI 4与CCl 4为同族形成的同类物质,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 SnI 4可溶于 CCl 4中,B 正确;冷凝管的冷凝水为“下进上出”,所以装置Ⅰ中a 为冷凝水进水口,C 正确;据题可知:SnI 4易水解,所以装置Ⅱ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使SnI 4水解,D 错误。
5.(2020·昆明模拟)TiCl 4是制备钛及其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可利用下列装置在实验室制备TiCl 4(夹持装置已省略),制备反应为TiO 2+2C +2Cl 2=====高温
TiCl 4+2CO 。
已知:①PdCl 2溶液捕获CO 时生成Pd 单质;②相关物质的物理性质如下表。
化合物 熔点/ ℃ 沸点/ ℃ 密度/(g·cm -3
)
溶解性
TiCl 4 -25 136 1.5 能溶于有机溶剂,遇水分解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CCl 4
-23
76.8
1.6
难溶于水
(1)装置A 中导管n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 中使用冰盐水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气流由左到右的方向,上述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填仪器接口字母);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________;装入药品;向装置A 烧瓶中滴加适量浓盐酸,当观察到________时,加热装置D 中的陶瓷管;当装置E 烧瓶中的液体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装置C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得的TiCl4中常含有少量CCl4,从混合液体中分离出TiCl4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产品纯度,实验步骤如下:
称取w g TiCl4产品放入烧瓶中,向安全漏斗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待四氯化钛充分反应后,将烧瓶和安全漏斗中的液体一并转入锥形瓶中,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液体至中性,滴加几滴0.1 mol·L-1的K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c mol·L-1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Ag2CrO4为红棕色沉淀,可指示滴定终点),重复滴定两次,平均消耗标准溶液V mL。
已知:TiCl4+(x+2)H2O===TiO2·x H2O↓+4HCl
①安全漏斗在本实验中的作用除加水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数据计算该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用含w、c和V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1)装置A中导管n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浓盐酸更易滴落;TiCl4的沸点为136 ℃,冰盐水浴可起到降温、冷凝的作用,便于产品TiCl4的收集。
(2)装置A用来制备Cl2,装置G用来除去Cl2中混有的杂质HCl,装置B用来干燥Cl2,导气管应长进短出,装置D用来制备TiCl4,装置E用来收集TiCl4,装置C用来防止水蒸气进入收集装置并除去未参加反应的氯气,装置F用来捕获CO,故按照气流由左到右的方向,上述装置仪器接口字母的连接顺序为almcbfghidej(fg 的顺序可颠倒)。
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向装置A烧瓶中滴加适量浓盐酸,当观察到装置中充满黄绿色气体时,加热装置D中的陶瓷管;当装置E
烧瓶中的液体量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E导致TiCl4分解,同时吸收未参加反应的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空气。
(4)由题意得,装置F中PdCl2溶液捕获CO时生成Pd单质,则CO与PdCl2、H2O发生反应产生Pd、CO2、HCl,化学方程式为PdCl2+CO+H2O===Pd↓+CO2+2HCl。
(5)已知TiCl4的沸点为136 ℃,CCl4的沸点为76.8 ℃,二者沸点相差较大,可采用蒸馏的方法从混合液体中分离出TiCl4。
(6)①安全漏斗在本实验中的作用除加水外,还可以形成液封,吸收产生的HCl,避免HCl损失。
②产品与水充分反应得到HCl溶液,滴入K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c mol·L-1AgNO3标准溶液滴定,当观察到刚刚产生红棕色沉淀且半分钟内不消失时达到滴定终点,则可列出关系式:TiCl4~4HCl~4AgCl~4AgNO3,故n(TiCl4)
=1
4
n(AgNO3),所以产品纯度为
1
4
×c mol·L-1×V×10-3L×190 g·mol-1
w g
×100%=
19cV
4w
%。
答案:(1)平衡压强,使浓盐酸更易滴落降温、冷凝,便于产品TiCl4的收集
(2)almcbfghidej(fg的顺序可颠倒)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内充满黄绿色气体
(3)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E,同时吸收未参加反应的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空气
(4)PdCl2+CO+H2O===Pd↓+CO2+2HCl
(5)蒸馏
(6)①形成液封,吸收产生的HCl,避免HCl损失②
19cV
4w
%
6.溴化亚铜可用于彩色照相,是一种白色结晶状粉末,见光分解,在空气中会慢
慢氧化成绿色,溶于氢溴酸、盐酸、硝酸和氨水,在热水中也会发生分解。
实验室制备CuBr的装置示意图和步骤如下:
实验步骤:
①在装置A 中加入50.0 g CuSO 4·5H 2O 、30.9 g NaBr 、150 mL 蒸馏水,60 ℃时不断搅拌,以适当流速通入SO 2;
②溶液冷却后倾去上层清液,在避光的条件下过滤;
③依次用溶有少量SO 2的水、溶有少量SO 2的乙醇、纯乙醚洗涤;
④在双层干燥器(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干燥3~4 h ,再经氢气流干燥,最后进行真空干燥,得到产品21.6 g 。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过滤需要避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实验所用蒸馏水事先要进行的处理操作是________,控制反应在60 ℃条件下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洗涤剂需“溶有SO 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洗涤剂改用乙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A 中反应生成CuBr 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反应已完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产品的产率是________。
解析:(1)溴化亚铜见光会分解,所以步骤②过滤需要避光,防止CuBr 见光分解。
(2)溴化亚铜能被氧气慢慢氧化,用二氧化硫还原铜离子生成溴化亚铜要排除氧气的干扰,可以通过加热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馏水中的O 2;控制反应在60 ℃条件下进行,可以用60 ℃的水浴加热。
(3)CuBr 在空气中会慢慢被氧化,所以洗涤剂需“溶有SO 2”可以防止CuBr 被氧化,最后洗涤剂改用乙醚可以除去CuBr 表面的乙醇,并使晶体快速干燥。
(4)三颈烧瓶中铜离子被二氧化硫还原成亚铜离子,与溴离子反应生成CuBr 沉
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 2++2Br -+SO 2+2H 2O===2CuBr↓+SO 2-4+4H +
;
当溶液蓝色完全褪去即说明反应已完成。
(5)50.0 g CuSO 4·5H 2O 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理论生成CuBr 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质量为0.2 mol×144 g·mol -1=28.8 g ,本实验产品的产率是21.6 g 28.8 g
×100%=75.0%。
答案:(1)防止CuBr 见光分解
(2)加热煮沸60 ℃水浴加热
(3)防止CuBr被氧化除去CuBr表面的乙醇,并使晶体快速干燥
(4)2Cu2++2Br-+SO2+2H2O===2CuBr↓+SO2-4+4H+溶液蓝色完全褪去
(5)75.0%
物质制备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角度3 有机物的制备
7.(2020·全国卷Ⅱ)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实验室可通过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其反应原理简示如下:
名称相对分子质量熔点/ ℃沸点/ ℃密度/(g·mL-
1)
溶解性
甲苯92-95110.60.867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1)在装有温度计、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5 mL 甲苯、100 mL水和4.8 g(约0.03 mol)高锰酸钾,慢慢开启搅拌器,并加热回流至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
(2)停止加热,继续搅拌,冷却片刻后,从冷凝管上口慢慢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并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
合并滤液和洗涤液,于冰水浴中冷却,然后用浓盐酸酸化至苯甲酸析出完全。
将析出的苯甲酸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放在沸水浴上干燥。
称量,粗产品为1.0 g。
(3)纯度测定:称取0.122 g粗产品,配成乙醇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
每次移取25.00 mL溶液,用0.010 00 mol·L-1的KOH标准溶液滴定,三次滴定平均消耗21.50 mL的KOH标准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药品的用量,三颈烧瓶的最适宜规格为________(填标号)。
A.100 mL B.250 mL C.500 mL D.1 000 mL
(2)在反应装置中应选用________冷凝管(填“直形”或“球形”),当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即可判断反应已完成,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该步骤亦可用草酸在酸性条件下处理,请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达其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一步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5)干燥苯甲酸晶体时,若温度过高,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实验制备的苯甲酸的纯度为________;据此估算本实验中苯甲酸的产率最接近于________(填标号)。
A .70%
B .60%
C .50%
D .40%
(7)若要得到纯度更高的苯甲酸,可通过在水中________的方法提纯。
解析:(1)该反应需要向三颈烧瓶中加入1.5 mL 甲苯、100 mL 水和4.8 g 高锰酸钾,所以三颈烧瓶的最适宜规格为250 mL 。
(2)反应中应选用球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散热面积大,冷凝效果好;回流液中不再出现油珠,说明不溶于水的甲苯(油状液体)已经被KMnO 4完全氧化。
(3)NaHSO 3与KMnO 4(H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除去过量的KMnO 4(H
+
),防止用盐酸酸化时,KMnO 4把盐酸中的Cl -氧化为Cl 2;该过程也可用草酸在酸性条
件下与KMnO 4反应除去KMnO 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 -4+5H 2C 2O 4+6H +===2Mn
2++10CO 2↑+8H 2O 。
(4)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的目的是使生成的尽可能溶于水,
故滤渣的主要成分是KMnO 4在中性条件下的还原产物MnO 2。
(5)苯甲酸在100 ℃左右开始升华,干燥苯甲酸晶体时,若温度过高,苯甲酸易升华而损失。
(6)根据反应
+KOH ―→
+H 2O 可知,n (KOH)=0.010 00 mol·L -1
×21.50×10-3 L×4,m (
)=0.010 00 mol·L -1×21.50×10-3 L×4×122
g·mol -1
=0.104 92 g ,制备的苯甲酸的纯度为0.104 92 g 0.122 g
×100%=86.0%。
在理论上,1 mol 甲苯反应后生成 1 mol 苯甲酸,则:
苯甲酸的理论产量m ≈1.7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