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
考
摘要: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曾如是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
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
是一种教学评价。
它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
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智慧
的理答像春雨滋润麦苗一样,给予学生营养,催其奋进;而不当的理答则会泯灭
学生的灵感,甚至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关键词:理答数学兴趣
一、现状分析
1.理答语言贫乏、单调。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于是我们的课
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笔者曾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进行过统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不
断地重复着“太棒了”、“棒极了”“你能行”这样雷同的评价,多达10余次,试想这样不痛不痒的复制式的语言,在学生身上能起多大的作用,久而久之,反
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
2.理答语言含糊其辞。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如一位老师在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一个学生指着桌角说“这
里是个角”时,教师既没有区分日常用语中的“角”(桌角、角落等)与数学上
的“角”的不同,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描述出“这个角”,而是含糊地用一句“哦,你找到了这个角”来回答,而学生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
3.不予理睬,不置可否。
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相吻合时,教师
不予理睬,只关心如何转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上来。
如某教师在教学五下《分数的
意义》一课时,有这样一题:一堆糖48粒,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堆糖的几
分之几。
有不少同学的回答都是8/48,然后老师提问几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
最终才得出答案是1/6。
接着老师直接跟同学们说这道题应填1/6,并请全班齐
读一遍,紧接着开始下一题,而此时不少同学的脸上还布满疑惑。
4、越俎代庖,草草收兵。
有些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难以回答
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等学生开口或者说完,就迫不及待的将正确答案出示。
如一
位老师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时,学生都难以说清,
老师并未因势利导,而是一边演示一边“帮”学生代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
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引发思考
上述现状可谓理答不当。
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质量呢?笔者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尊重学生作答——智慧理答必要的关怀。
理答最为首要的是表现出对学生
个体的尊重。
在学生作答时,教师要投以微笑和期待,用心捕捉答问的错失与亮点,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练习时有这样一题:一捆电线,上午用去74米,下午用去35米,还剩26
米。
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师:你想到了什么思路?生1:只要把原来的米数
减去现在的米数,就等于现在比原来短了的米数。
师:你把算式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1:原来的米数74+35+26=135(米),现在的米数就是还剩下来的37米,135-
26=109(米)。
是:好,你的思路很清晰,解题过程也完全正确!那么这道题有
没有更巧妙的解法呢?生2:可以这样算:74+35=109(米)。
师:咦?你用了一步,得数也一样,请说说这样算的理由。
生2:因为“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就是用去了多少米。
师:这位同学的话大家听懂了吗?听懂的同学再来说一说。
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学生表示都喜欢第二种)师又问生1:你也喜
欢第二种吗?生1:喜欢,第二种简单。
虽然第一位学生的解法相对复杂,但教师还是饶有兴趣的听他讲完,并表示
他的解法正确且有条理,而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道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
在理解了第二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优化。
整个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思路,以
学生的“思”来定教师的“教”,因为尊重了学生,所以学生增强了信心,也就
更容易敞开心扉接纳别人的想法。
2.熟谙各种应对——智慧理答应有的机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闪现思
维的火花,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
教师应捕捉亮点,善于随机应对,巧妙地
帮他们指点迷津,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把两根红色小棒组成的活动角叉开
一些,再说一说角的变化。
许多学生都认为“角变大了”,这显然是老师答案。
没想到,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这个角像花儿开放了!”这个“节外生枝”
让老师不知所措,于是含糊其辞的说:“是啊,像花儿开得很鲜艳。
”其实,就
两根红色小棒怎么能像花儿一样鲜艳呢?而“角像花儿开放了”,不就是“角变
大了”的意思吗?可惜老师没能机智有效地抓住“开放”一词。
如追问“花儿开放”就像是角的什么在变?让学生明白角的两条边叉开正和花儿的开放相对应,
用花儿开放比作角变大了,难道不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吗?
3.突出个性风格——智慧理答提升的关键。
来看一段课堂实录——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5个图形,大胆的猜猜哪些是
轴对称图形。
学生猜,验证。
教师巡视。
师:有些小组出现争议了,没问题,把
那些图形拿出来比划比划。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把它分
成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了,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挺有道理。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不可能
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与你握一下手。
握手并不表示就赞同你的意见,而是因为你大胆地给我们课堂带来了不同的声音。
师:老师先了解一下,认
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然后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也
请举手。
(两次举手的学生数差不多)师:势均力敌。
这样,认为是的同学,亮
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也亮出你的观点。
好吗?(生交流)师:你的发言中
可贵的一点是强调了我们探讨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做其他图形后
的特征。
师再问生1:如果我们只研究这个图形,不研究变化后的图形,你还认
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生1:如果不能裁剪的话,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
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师:你的修正,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谢谢!
随意的也好,精心的也罢,正是细微之处见功夫,这样的课堂理答是让我们
信服的。
教师在聆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或肯定,或鼓励,或建议,语言有新意,
并包含了实际的内容,显得生动多彩。
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正是我们
要追求的理答魅力。
4.关注学生发展——智慧理答价值的取向。
教师在理答时应该是一环紧扣一
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在一堂“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有
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这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高高举着手,急于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叫他发言,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直径4分米的圆,长和面积相等,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老师没有立即否定,却表扬他很善于观察,而后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告诉大家吗?”孩子高兴的在黑板上画了
个圆边说边比划起周长、面积。
(短暂的沉默)学生马上发现了:“周长和面积
根本无法比较。
”经过追问、思辨,认为相等的同学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
这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做出正误判断,而是通过追问“你能到黑
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滴告诉大家吗”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学生
主动思考,明白这里的相等仅仅是答案数据的巧合,从而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有
更清晰的认识。
教师通过“让权”于学生,变教师理答为师生、生生互动的理答,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答案。
充满创意和美丽的课堂理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根植于正确的教学观念、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语言素养。
我们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厚积
薄发,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富有创意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婷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理答的误区及应对策略.新课程上旬,2014(7)
2.庄素琴.多变课堂,有效理答.小学时代,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