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原12个高频考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马原高频考点
第一章哲学概述
高频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高频考点2哲学的基本派别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主要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两个基本派别。

点存,不为桀亡的影子;理在事先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
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
高频考点1物质
1.物质的定义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备考小贴士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高频考点2意识
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能动作用的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高频考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

高频考点2量变质变规律
1.量、质、度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这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高频考点3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
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这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高频考点4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两个属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关内容如下表所示:
备考小贴士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章认识论
高频考点1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主要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高频考点2认识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备考小贴士
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通过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
高频考点1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高频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的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者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