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的成语大全四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吓的成语大全四个字
序言: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四个字的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有一类成语与吓有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吓相关的常用四字成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1. 唯唯诺诺
唯唯诺诺,意为对别人的要求或命令默不作声地照做,也常表示受到吓唬或恐吓而胆怯无主见。
成语出自《庄子·秋水》:“故曰:虽有能者,吾亦无能焉。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能率天下至诚而无之者:唯唯!”
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唯唯诺诺地顺从他人,受到威胁或吓唬就退缩不前,缺乏主见和勇气。
2. 枕戈待旦
枕戈待旦,意为整夜持枪躺在床上等待敌人的来袭,形容警惕和戒备的状态。
成语出自《后汉书·周勃传》:“自谓专车,常以亿计。
旦既而颠覆其寝床,枕戈而待。
’”
枕戈待旦常用来形容军队处于高度警戒状态下,全力备战,或者比喻人们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危险和挑战。
3. 疾言厉色
疾言厉色,意为说话声音很大,表情严厉,形容态度急切、语气强硬,多用于形容对别人进行警告、斥责或训斥。
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四年》:“子曰:‘疾言不惠;惠言不疾;严言不逆;逆言不严。
’”
该成语用来形容谈话时语气强硬、神情严厉,表示一种强烈的威慑力,以达到吓唬、警告或要求对方的目的。
4. 袖手旁观
袖手旁观,意为置身事外,不亲自参与,只是旁观者或旁听者。
也常用来批评那些明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但选择不做任何事,漠不关心或冷漠态度。
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无罪被杀而受酰邑之牛,曰:‘既已袖手,无敢共业。
’夫子曰:‘既已共业,敢不庙会?’”
该成语用来形容旁观者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不予干涉,视而不见,对社会事件、对别人遭受了苦难不闻不问。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共长天一色,意为一望无际,视野广阔,形容景象或意识的开阔和无限辽阔。
成语出自宋代陈亮的《冲虚大夫士恶》诗:“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南飞。
孤城凭栏望白蘋,酒旗斜倚傍夕阳。
”
该成语用于比喻境界高超、眼光开阔的人,形容他们对待问题和世界的看法广阔开放。
6. 一言一行
一言一行,意为每个言语和举止都非常慎重,因为一个词或一个动作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局面。
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樊哙延颈縮項,慚形劣跡,以報子家。
”樊哙为项羽手下大将,他的一言一行都为项羽所赏识。
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言语和行为谨慎,深思熟虑,时刻注意言行的影响和后果。
7. 道貌岸然
道貌岸然,意为外表严肃端庄,装出庄重和敬畏的样子,但真实内心并非如此。
形容假正经或伪善的人。
成语出自《后汉书·东方朔传》:“朔谓季利曰:’汝儿以外道自称,而祠王己之孙,岂可乎?’利曰:’立身学道,言小镇吴者,宁有仇乎?’”
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外表庄重,以示敬畏,但内心却并非如此,表面上伪装的虚伪做作。
8.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意为杞县的人忧虑天塌下来,形容过分担忧、杞人虚惊的态度。
成语出自《汉书·许慎传》:“阳敛氏生子忧,忧言天下不安,恐天塌地陷,百姓有塞死江湖之忧。
”
该成语用于比喻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多形容人过分担心、杞人虚惊及杞人忧虑天外有天。
9. 心如刀割
心如刀割,意为内心痛苦,犹如被刀子割伤。
描述极度内心痛苦、痛不欲生或内心矛盾。
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今冉闵纵败,尽良异男子,岂非使忠之策使。
”
谢安对此如实诉说自己所思,’寸心如刀割,日月无光,虽有诸辈之力,奈何迟疑?”
该成语用于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内心挣扎、矛盾。
10. 泪如雨下
泪如雨下,意为眼泪如雨水般下个不停,形容悲伤或绝望时大哭的样子。
成语出自《诗经·周南·行露》:“泛泛出水,骛如游龙,失其所向,泣涕如雨。
”
该成语用于形容眼泪太多、太大,如同暴雨般下个不停的场景。
11. 忧心忡忡
忧心忡忡,意为内心焦虑担心,形容忧虑或痛苦的样子。
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有忧而不忧,不忧无以阻其忧也,有民疾苦而不忧,不忧无以救其忧也。
”
该成语用于形容内心忧虑和痛苦,精神紧张,担忧忧伤。
12. 黯然失色
黯然失色,意为因受到震惊、吓到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变得面色苍白,形容心情低落,自愧不如。
成语出自《晋书·谢玄传》:“夫以义合,故能为婴儿,明慎辨别,其言动辄黯然失色。
”
该成语用来形容因为感到自愧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脸色变得苍白无力。
13. 忧心如焚
忧心如焚,意为担忧之心像被火焚一样燃烧,形容内心痛苦、焦虑或伤心。
成语出自《后汉书·于禁传》:“于禁以出广固,莫避胡寇,数忧心如焚。
”
该成语用于形容身心痛苦的焦虑,内心的痛苦达到了极限,感到特别忧虑和苦闷。
14. 慌不择路
慌不择路,意为处于慌乱状态,不知道该选择哪条路,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成语出自《东野圭吾寻人点鬼1》:“我慌得不禁心慌意乱,直冲下楼,好在四
楼都是犯人,都在睡觉。
”
该成语用于形容心情烦乱,因为害怕或惊慌失措而选择不下决心。
15. 俯首称臣
俯首称臣,意为屈服、顺从,成为别人的臣子,形容对权势强大或压力巨大的人服从和屈从。
成语出自《后汉书·窦氏封禅传》:“于是窦献身发、献戎、献帕,上假其愿。
左右曰:‘上许其为百斯,如秋毫戾验,所赐皆取辄豫?’窦献身曰:‘人臣不敢应天顺人耳。
’”
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屈服于权力、服从命令,放弃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地位。
16. 背城借一
背城借一,意为在战争中放弃城市的防守,以寻求外援和暂时获得胜利。
也可用于比喻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放弃重要的东西。
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多谋定胜。
于是糜竺放船千余只,帮接被困百姓,将已沉断资都分赏。
”
该成语多用来形容舍本逐末、舍近求远或出卖别人或背叛原则以求暂时的利益。
17. 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意为在战场上被打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忠勇的战士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身,舍生取义。
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哀公问于右师曰:‘朕其何如於子服厥身?’对曰:‘马革以宣百里之命。
’”
该成语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忠诚而勇敢,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8. 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意为不知道时代的新潮和需要,形容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缺乏眼光和见识。
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犹有佗贼不知时务献上尧之宝星翟。
”
该成语用于贬低那些不懂变通、守旧、固执己见,不明世道变化、不知道遵守时代规律的人。
19. 顶天立地
顶天立地,意为高大强壮的样子,也可比喻心态坚定,有气魄和魄力。
成语出自晋代杨修的《筹策序》:“孤忧天地之隆没,仰气象之无穷者。
”
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或气势庄重,形容人高大强壮,也形容人在世界面前站得很稳。
20.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意为有意混淆视听,故意把一件东西说成另一件东西,常用于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卿呼高尚,高尚应卿。
卿呼马,马应卿。
呼鹿为马者?”
该成语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摆明了的是邪恶、错误的事情,却故意颠倒、混淆是非。
21. 语重心长
语重心长,意为言辞诚挚,意义深长。
形容说话时,态度诚挚、用心良苦。
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卷四十六·叙庞统传》,原文:“程昱回答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况竖子数十年离间夫子,须用心听之。
’庞说忽然大哭。
昔日从事曹操时,操曾立此言:‘吾初闻其人於羊祜,祜语重心长。
’”
该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时态度诚挚,情感真挚,表明说话人的真诚和深刻。
22.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意为故意制造假象,声东击西,迷惑敌人。
用于比喻以讹传讹、制造纷争。
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卷八·贼臣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