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
广东潭江流域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5县市,史称五邑,以华侨众多、人文昌盛,享有“中国第一一侨乡”盛誉。

五邑华侨虽身居异地,心却在家乡。

他们通过很多途径,保持与本乡联系,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华侨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保留学习下来,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两种文化特质的侨乡文化。

我很欣赏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华侨文化,尤其是华侨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我觉得侨乡文化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广泛的碰撞交融,这与华侨自身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华侨身上碰撞的体现。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华侨独具一一格的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历史内涵,也富有技术内涵。

它在建筑方面不仅考虑到我们现在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有时也会忽略的地理位置,周围构造等,而且还会在建筑上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

我觉得我们应该传承下来,作为一一种借鉴和参考,并不断发扬出去。

五邑侨乡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方,此地虽莅临山地丘陵,但潭江流量大,水网稠密,常有水患,淹没田园庐舍,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

宋代以后,
大量岭外人口迁来,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

1885年到1867年间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导致百业凋零,盗匪乘机而起,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

各村自保联防,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

民初,继广州之后,五邑地区拆除城垣,开辟马路,兴起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首先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形式引入城市建设中,从而揭开中西规划和建筑文化在五邑侨乡融合的历史篇章。

海外移民与家乡有浓厚乡。

侨乡海外移民的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回来改变家乡的环境,改变亲人的生活境遇;挣钱以后回乡娶媳妇、建房、买地,是所有海外乡亲的共同心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意识,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和行为。

绝大多数华侨不断地从自己少得可怜的劳动报酬中抠出来的血汗钱汇回家乡,以此拉紧了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家乡亲人的生活同时逐渐增加了对海外游子的依赖,家庭、村落、墟镇点点滴滴的变化都打上了华侨们的烙印。

五邑籍华侨华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基本上都在居住国立
稳了脚根,在北美的华侨华人普遍都过上了衣食不愁的富足生活,小有积蓄;一些拥有产业的移民,生活更为殷实。

这些华侨常常把自己的积蓄投资在自己的家乡上,尤其是到最后,在家乡统一规划建筑,定居于此。

侨乡建筑是最充分地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在五邑侨乡是多么的深入人
心。

建房是所有华侨的一大追求,全国各个侨乡在清末民初都出现了一个房屋建设的高潮。

有意思的是,五邑侨乡的乡土建筑完全有别于其它侨乡。

最大的区别是,其它侨乡的房屋建筑基本上保留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样式,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极浓。

近世西风东渐,西方城市规划布局制度建设包含了五邑侨乡。

五邑圩镇乡落时也把西方城镇规划制度融入其中。

在巷道用地和其他公共附属设施布局上,实行统一划分宅基地,统一规定建筑物占地面积,统一安排道路网络和排水系统,统一规范民居建筑式样和附属建筑,统一种植风景树种等,这与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零乱的传统的乡镇布局形制有很大区别。

最典型事例如开平塘口、赤坎等镇村落,呈梳式格局,主要巷道纵横相交,纵巷道宽约115m,横巷道宽019m,将房屋分隔,利于防火,祠堂、水井、畜栏、厕所、粪池等公共建筑分布在村子两头或防护林中,形成功能分区明显、布局井然有序、环境优雅、安全舒适方格网状平面结构。

这些新规划兴建村落,加上西洋建筑风貌,文化景观独具一一格,卓然屹立于五邑大地,故被戏称为“加拿大村”、“南洋村”等。

五邑华侨凭借他们在西方生活所保留的印象、以及领略的一一些风景画、明信片、相片之类的具有特色的东西,将这种规划布局移植于家乡。

如著名开平塘口“立园”作为一一组由中西风格别墅和小花园构成的建筑群,其景点设计
参考《红楼梦》中对大观园景致描写,其周围运河或围墙类似中国古城垣,园中雷峰塔、打虎鞭等建筑又不乏中国传统风水韵味。

更典型的如开平蚬岗和百合区某村落,布局为方格网状,但村落选址,村前后有近乎半圆形风水塘,或小山,种植风水林,塘前布置晒坪,村落一般坐北朝南,既符合广东气候特点夏纳凉风,冬避北风,又与中国“南尊北卑”建筑思想相一致。

在这些乡镇中西城镇规划布局和建筑文化达到完美整合。

广东五邑侨乡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过程。

最直观的是城镇规划布局、骑楼与碉楼建筑等。

它们充分展示五邑华侨在吸收西方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上表现的大胆的文化创新,与当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的智慧。

它们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经受了时间考验,现已被认为是适应历史地理环境,调适人地关系达到和谐共存一种良好方式。

五邑侨乡文化是丰富的。

它不仅以一般文化形态常见的非物质形式,即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积淀在五邑人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种支配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以大量的物质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成为散落在五邑大地的硐楼、村落、洋楼、园林、教堂、宗祠、街区。

我觉得就像北京的故宫一样,这些建筑不应该被荒废,我们不仅仅要把这些建筑物完整的保存下来,更要把这种精神文化传承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这些建筑物封闭起来,而是把这些建筑物开放出来,让人住进来。

一栋建筑物,如果没有人住,不管保护多久它都会倒塌:相反的,这些建筑物要是有人住进来,那么他就会有灵气,
才会永久的保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