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文:让语文教学充溢“语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充溢“语文味”
在新课程的改革路途中,语文教师们极大开阔了自己的理论视野和空间,打破原有拘泥于自我封闭的教学方式,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创造教学的新的模式。
这确实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令人欣喜。
但语文教学的变革也有其另一面:课堂正在变得缤纷复杂;资源开发与媒体课件使用如叠床架屋;表演、讨论与多元感悟同台竞技……虽然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异常,语文课上学生兴致盎然,但语文的味道却总是不那么浓厚。
使得教师觉得语文课怎么上都不像语文课,同时也产生为难情绪:“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语文教学该有语文味道,语文教学要亲近母语,回归本色,当前已经是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同观点。
崔峦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杨再隋教授大力提倡“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他们强调的简单,不是单薄、粗浅、粗略、粗疏,而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本色,不为花样翻新的形式所累,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不因迷恋形式的五颜六色而回归原点。
实现简单的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要学会“放下”。
不要以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发展而不断给语文课堂做加法。
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选择,也就是“提纯”。
可留可不留的尽量不留,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可做可不做的尽量不做。
只有这样,才能腾出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尽情亲近母语,尽兴去品读文本,尽力去实践语文。
一、教学环节要消肿,精简出语文教学重点。
课标中提到“要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主旨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习渠道。
语文教材无非是语文学习的例子,教学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一特点,有目的、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学习训练,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但在实际学习设计中,教师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环节设计太多,课堂上面面俱到,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预设,听写读写拓展延伸等等什么都不舍得舍弃。
教学内容看似详细丰富,但忽略了文本所蕴含的训练重点。
语文学习的味道荡然无存,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累。
促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真正的语文学习还不能达标。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识字和写字,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应该围绕这一要求来设计就行,可我们在课堂上往往只见读书,不见学生练习写字,40分钟的时间都仅仅围绕读书活动设计展开,环节也够紧凑,学生的学习情趣盎然,但学生也只在花样的活动中学习了读书,最为重要的写字训练只能在课下当成练习来完成,对于一个写字有障碍的学生来说,学习会变得多么可怕!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的书写会一塌糊涂,这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
二、课件使用应得当,实现语文学习的高率。
多媒体课件当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恰当地运用课件,对于唤醒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突破学习难点确实具有重要作用。
再好的教学技术也无法代替教师的教学技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更是具有渲染力的艺术。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过于依赖于
五光十色的课件,会在无形之中降低、消解教学艺术对于学生熏陶感染的魅力,把读书的课堂变成读图的课堂。
频繁的课件操作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排挤学生品读课文语言的活动,也会带来无谓的争论,使得许多用该由教学艺术来渲染的活动,代之以读图的浅层次的读书完成粗浅的认知,达不到语文学习的应有效果,实在令人遗憾!
三、关注文本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是有趣味而且有方法可循的。
就小学阶段来说,学生所接触的语言文字有童话、寓言、散文、诗歌、记叙文、说明文等文学体裁。
这些不同文学体裁的文本在教学中处理得方式也应该有所不用。
学习童话、散文、诗歌,是积累好词佳句的凭借,可以用读书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画面,边读书边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唯美的画面,文字与画面的统一,使得优美的句子、词汇丰富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难以忘却的文字积累。
而记叙文、说明文等重点是认识叙事的表达方法,要在读书中有目的的提取出描写人物、事件等描写精彩的句子细细品味、赏析,既让学生领略到文本中语言的魅力,又要学到表达的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仿写、运用。
这样有针对性的语文学习,才会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最终被学生内化、积累,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学习活动要脱水,提炼筛选有价值的话题。
课堂里的合作、交流、探究原本是学生、文本、教师的深度对话,语文教师在课堂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也取得显著成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自主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讨论也不局限于
小组的活动形式,围绕文本展开的对话、交流也不再是难以见到的风景。
但由于教师在筛选时不能及时把握有价值的深度对话的话题,使得引导不及时到位,课堂上形式化的讨论还比较多的存在,这种讨论水分太多,费时低效,使得课堂容易引起混乱,新的问题还要不断产生,有许多与学习文本无关的问题浮出水面。
教师若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或者对文本和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教学容易陷入死角,课内时间变成一场与文本学习无关的讨论,如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许多名师的课堂永葆青春,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冲击。
他们的课,朴实、扎实,一点也不华丽,但课堂教学效果给人的感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相反,新生代的教师,虽然使用了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跟名师一比,反而差距很明显:对教材的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不足。
在对比之中很自然地产生困惑:我们的语文到底该怎样教?冥思良久,我觉得还是这些名师的路子,更适合课标的精神,教师一招一式,按部就班,不在形式上落实新课标,不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追求华丽的形式,而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学会语文为目标”,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上。
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风格迥然不同,但教学效果大体相似。
这也启示我们,在课改的精神下,不仅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要重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让每一个人的课都烙上自己的形象,使课堂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而不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千人一种的教学模式的现象。
总之,落实新课标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
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追寻简单、简约的教学境界,才能落实
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教出语文的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