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自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自然概况
太仆寺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最南端,地处北纬41°35’~42°10’,东经114°51’~115°49’。
面积3479平方公里。
2005年,总人口202987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数48615人,非农牧业人口38526人。
有14个民族。
其中,蒙古族5504人,汉族190482人,回族513人,满族6423人,朝鲜族17人,达斡尔族13人,壮族3人,苗族4人,土家族5人,彝族3人,其他民族20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人。
旗人民政府驻宝昌镇,邮编:027000。
代码:152527。
区号:0479。
拼音:Taipusi Qi。
【行政区划】全旗辖1个乡,4个镇,1个苏木,宝昌镇、贡宝拉格苏木、千斤沟镇、骆驼山镇、红旗镇、幸福乡。
174个行政村(浩特),14个居民委员会,旗政府所在地宝昌镇。
【历史沿革】清朝初期在这里设察哈尔左翼牧群,专为皇宫提供驭马和肉食等畜产品。
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在太仆寺左翼牧群的区域内成立宝昌县,1936年太仆寺牧群改为太仆寺左旗。
1956年太仆寺左旗与宝昌县合并为现在的太仆寺旗,旗政府设在宝昌镇。
“太仆寺”一名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就有掌管皇室御马和马政的“太仆”官、秦、汉时为九卿之一。
北齐时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变,清统一全国后仍沿用此名。
顺治元年(1644 )设掌管牧马事务的机关—太仆寺,初布专署,附设在兵部的武库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办事。
太仆寺内部机构分左右二司与主簿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仆寺所掌事务并入陆军部,太仆寺所属边外牧场有太仆寺左翼
和太仆寺右翼两牧群(场)。
由此看来,太仆寺是从朝庭官职到朝庭机关而后变为地方名称。
太仆寺在清朝初是专为皇宫提供御马和专管肉食品的所在。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上谷郡此境为匈奴所在地。
三国时期属魏匈奴,隋、唐时代属鲜卑,金代属昌州,之初隶属宣德府。
公元1262年(中位三年)属上都路,置盐使司。
1319年(延佑六年)改为宝昌州。
明代为蒙古牧地,清代属太仆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年设招垦局,开始发展农业生产。
公元1925年(民国14年)设宝昌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太仆寺旗就有了从察哈尔左翼四旗、正兰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聚集而来的蒙古族和从山西、河北迁至的大批汉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尔特点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
河北等地为特点的汉族文化,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各自在文化特点上又有了独特之处,形成了蒙汉交融的文化特色。
太仆寺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远古的匈奴、乌桓、鲜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这里历兵秣马,休养生息。
贡宝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马场,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选中的正是太仆寺旗水草丰美,物华天宝。
太仆寺旗东南有辽代萧银宗建造的梳妆台,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横贯东西。
每逢夏秋之际,太仆寺旗自然形成错季之美感。
清风习习,带着奶茶的馨香、绿草的柔情、鲜花的芬芳、百灵的细语,领略不尽“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的草原风光。
洁白的毡房,点缀着绿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风光和着古朴淳厚的察哈尔风情,不失为塞外旅游避暑的理想天地。
清置大仆寺左、右两旗,1956年改今名。
【地形地貌】太仆寺旗地处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海拔1300
米-1800米。
【气候资源】属中温带亚干旱大陆性气候。
光能本旗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能生产潜力大。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700~300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介于60~705,太阳总辐射量为134~148千卡/厘米²。
光能有效辐射量0.38~0.71微米。
热量年平均气温在0.7~2.4℃。
极端最高气温为34.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7℃,≥10℃积温为1790—2198℃。
平均无霜期80~113天。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401.32毫米,最高为431毫米,最低为265毫米。
5~9月份降水量只有230~287毫米,冬季降水量占3%,夏季占65%;春季占14%;秋季占18%。
年大风日数73天,以西北风为主。
气候的利弊条(1)有利条件:一是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数较长,光能生产潜力大。
二是雨热同季,6~8月份为本旗作物和牧草生长旺季,月平均气温达15℃以上,者3个月总降水量为257.9毫米,占年降水的64.86%。
三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不利因素: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状况,每年平均蒸发量1878.51毫米。
为降水量的4.68倍。
旱灾频繁是农牧各业的主要限制因素之。
无霜期短,按保证率80%的统计,大多数地区亦不过80~100天。
作物在生长期的两头都有受冻害的可能,冰雹每年都有发生,沙尘日7天,此外还有洪水,干热风等气象灾害。
牧业气候贡宝拉嘎苏木是本旗唯一的纯牧区。
年日照日数是2841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厘米137千卡,光能有效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67千卡,年平均气温1.8~2.4℃,最热月18.3℃,最冷月零下16.6℃,日平均气温8~20℃日数为142天左右,无霜期100~109天。
年降水量380~
418毫米,年湿润度为0.57。
【水资源】河流水系本旗境内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时令小河,仅有东南的千斤沟,骆驼山一带的河流属外河流域,其流域面积529公里²。
内流水系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由大黑渠山—知家营子—保董营子—贾家营子—线为东西向分水岭,分水岭以北地区属于白旗盆地汇水区。
分水岭以南可分为三个汇水盆地。
土喇嘛淖尔盆地、乌兰淖尔盆地、棺材山淖尔盆地。
水资源本旗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264.46万米³,由水库、塘坝蓄积的水量为484.5万米³,流入外流水系1040.3万米³,其余1739.66万米³,分散于全旗48个大小淖中,利用价值不大。
地下水资源分为3个单元,闪电河水文地质单元在骆驼山、千斤沟一带,地下水普遍贫乏,但水质良好。
北部水文地质单元,水量贫乏。
乌兰淖—棺材山水文地质单元系本旗主要地下水分布地区。
【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太仆寺旗土壤共分为淡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3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61个土种。
本旗东部地势较高,海拔15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400~420毫米,植物生长茂密,淡黑钙土为主。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在山坡坡脚和缓坡丘陵地上形成了暗栗钙土。
在红旗西北部海拔1300~1400米形成栗钙土。
在低洼地形成了草甸土。
土壤地域性的水平地带分布主要表现在由东行西依次出现了黑钙土、暗栗钙土、典型栗钙土。
全旗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及形态特征上反映了草原地带性土壤的明显特征,栗钙土分布最多,占总面积的80%以上,加上气候干旱,土壤淋溶作用低,炭酸钙在心土和底土壤大量聚积形成积层。
【生物资源】野生植物有黄芪、防风、甘草、柴胡、蘑菇、知母、百
合、地皮菜(发菜)、山韭菜、旱葱等。
境内野生动物有:野兔、狼、野鸡、狐狸、獾子、狍子及近百种鸟类;
【农牧业资源】土地资源2005年耕地面积52320公顷,播种面积5422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1750公顷,草原面积16.39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5.35万公顷。
草原面积农区占64.67%,牧区占35.33%。
林地113万亩。
草原资源⑴草场类型分布:全旗草场共分为低山丘陵草原草场、高平原草场、河泛地湖盆低地草甸草原3个草场类,6个草场组,9个草场型。
低山丘陵草原面积占全旗草场的41.87%。
是本旗草场的主体,高平原草原草场面积占31.07%;河泛地湖盆地地草原草场面积最小只占12.39%。
农区有田头,地畔草地。
⑵草场等级:全旗草场共划分三等5级,草场均在1~4等。
二等草场面积最大占46.65%。
三等草场占22.5%,四等草场占30.94%。
6级草场最多,面积占45.5%,4级最少,仅占0.58%。
草场质量中下等不平,生产力不高。
⑶天然草场植物种类:本旗植物共40科,123属、178种,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牧草为多。
⑷草场生产力及载畜量:本旗草场产草量在同一草场地带,同一类型,其产量在各年度,各季度都有较大变化,年度产草量与年降雨量成正比,太仆寺旗草场产量年变率在50%左右。
森林资源⑴树种、林种:现有林木共10科,16属,36种,主要以杨、柳、榆科为主。
其次还有部分针叶树、灌木、半灌木。
杨树占总林地面积的90.8%。
蓄积量占95.7%。
有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57.24%;防护林占38.8%。
薪炭林占0.49%;经济林占3.45%。
⑵宜林地;全部绿化后,森林覆盖率可达21.5%,但立地条件差,在造林中特别注意适地适树。
农作物品种资源本旗种植业以小麦、莜麦、胡麻、马铃薯四大作物为主。
并兼种糜、谷黎、都等其它杂粮作物,经普查,旗料油作物19种,其中大面积引进推广作物共13种,品种资源70个。
小麦16个、油麦8个,山药8个、胡麻8个、蚕豆3个、豌豆2个,燕麦2个,黑麦1个、谷子3个、黎子3个、糜子5个、麻子1个、荞麦3个。
在次基础上确定了9种作物49个品种为农作物主载品种。
畜禽品种资本旗畜禽种类有: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猪、鸡、鸭、鹅、兔、鹿、貂、峰。
饲养的主要品种有:蒙古马、蒙古牛、草原红牛、北京黑白花、内蒙古细毛羊、北京黑猪、呼白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