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物理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物理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C.振幅D.音色
2.英语听力测试时,监考老师经常将窗户关上,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关窗户”是为了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减小声音的传播速度
3.下列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D.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4.下面所列出的数据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dm
km
B.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的速度约110/h
C.70dB的环境比较有利于休息
D.一张桌子的高度为15dm
5.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48℃
B.该物质在第3分钟时是固态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12min
6.如图所示,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放大的字
B.水中倒影
C.钢笔错位
D.水面处“折断”的铅笔
7.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事实上水能灭火,也能生火.某塑料大棚因为雨后没有及时清除棚顶凹处的积水而发生了火灾,这是因为
A.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8.经过再三考虑,小皓还是放弃了手术,配了一副近视眼镜,世界重新变得清晰起来。

如图所示,小皓拿自己的眼镜给凸透镜“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

在拿走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D.将蜡烛和光屏同时远离凸透镜
9.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站台B.铁轨C.车厢的窗台D.路边的树木10.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m/s
B.3-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乙在甲前方5m处
D.5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
1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吹自制的“竹哨”,竹哨由竹筒(A、B两端开口,中间贯通,C 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如图乙所示。

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

哨音是由筒内空气______产生的。

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______;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______。

12.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后者是光的_______现象,所看到的都是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13.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绿色的树叶只_____
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这说明白光是由_____混合而成的。

14.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始终勇敢的战斗在第一线。

如图所示,医护人员的护目镜上的水珠,就是他们的汗水分别发生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若该名医护人员是近视眼,她护目镜的镜片应该用___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

15.如图所示为平行光正对透镜入射,在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情景,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可以佩戴此种类型透镜制成的眼镜对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进行矫正。

16.如图a所示,被测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如图b所示,物体的重为______N。

17.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冰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发现冰熔化过程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由此可知冰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0min时,冰处于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2)若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直至烧杯中水沸腾一段时间,试管中的水也________(填选“会”或“不会”)沸腾。

18.夏季校园里鲜花盛开,小刚用照相机将美丽的鲜花拍摄了下来。

照相机的镜头对光有______作用;若想使鲜花的像更大些,应使镜头______鲜花(选填“靠近”或“远离”)。

三、作图题
19.(1)在图中作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如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题
20.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实验,探究声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
(1)拨动钢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存在的问题是_____;
(2)
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轻轻拨动钢尺。

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钢尺。

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仔细观察实验过程,通过该实验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探究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理由是_____。

(3)如图,实验时,如果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

(4)换用塑料尺按图做此实验,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均相同时,听到的声音与钢尺的主要差异是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2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如图,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乙此刻所测物体的温度是___________℃;
(2)冰完全熔化需要___________min,冰熔化时的温度规律:___________;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___________。

22.小亮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室温为20℃)
(1)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2)水中上升的气泡在沸腾前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选填“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3)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________℃;在2025min时间段内水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沸水在冷却的过程中,开始阶段温度降低得_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最后水温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3.如图是小红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__,玻璃板应
______放置;
(2) 如图甲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拿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像和物的______,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所示,用笔将对应点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______;
(3) 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它是______;
(4) 当把蜡烛放在B点时,在B'位置观察到了它的像。

若在B'和玻璃板之间放上一个与玻璃板等大的黑色不透明纸板,从玻璃板前方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器材有:
①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
②平面镜一块
③透明玻璃板一块
④白纸一张
回答下面问题: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______(填序号)。

如图所示把蜡烛A点燃放在M的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只蜡烛放在后面时,从M的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

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
A______。

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再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______M 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可得到初步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______。

拿掉后面的蜡烛,在原来蜡烛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A蜡烛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像。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cm;(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______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____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6.汽车在行驶途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制动动作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制动距离)。

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的过程中,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数据。

停车距离/m 速度/(m/s)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
112.59.014.023.0
225.0____________74.0
330.021.679.4101.0
(1)分析表中1、3两行数据可知:______=______+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将答案直接写在表格中的横线上)。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停车距离______
(选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______,致使______,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
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故这样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英语听力测试时,监考老师经常将窗户关上,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关窗户”是为了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B。

3.A
【详解】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A正确;
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水变成了冰,是凝固过程,故B错误;
C.雪的形成是属于凝华现象,而凝华要放出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不冷,故C错误;D.吹风扇感到凉快,是因为是吹风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吸热,从而使人感觉凉快,故D 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故A不符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上的最高限速为120km/h,小轿车的速度约 110km/h,故B符合题意;
C.30dB的环境比较有利于休息,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张桌子的高度约为8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从图像可以看出,在6~12min时,温度不变,因为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48℃即为熔点,故A选项正确,但是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在0~6min时,物质处于固态,故在第三分钟时是固态,故B选项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6~12min时,温度不变,故熔化时温度不变,且不断在加热,故是熔化时吸热,且温度不变,故C 选项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熔化从6~12min,故熔化过程时间为6min,故D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
A.放大镜看字时,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钢笔错位是因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路的方向发生改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面处“折断”的铅笔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详解】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分析解答.
下雨后,在塑料棚顶凹处的积水就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阳光通过此“凸透镜”会聚到易燃物上时,容易发生火灾.
故选A.
【点睛】
关键是牢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基本作用,即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并能运用其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8.C
【详解】
近视眼镜是由凹透镜制成,对光有发散作用,拿自己的眼镜给凸透镜“戴上”相当于使光线延迟会聚,在拿走眼镜后,烛焰的像成在光屏前,可以将光屏前移或减小物距的方法使烛焰清晰的像承接在光屏上。

故选C。

9.C
【详解】
ABD.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站台、铁轨、路边的树木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车厢的窗台位置没有改变,因此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
AB.由图可知,0~3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运动的距离是15m,3~5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0~5s,乙的平均速度
v乙=
15m
=3m/s
5s
s
t

故A正确,B错误;
C.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
v甲=
15m
=
5s
s
t


=3m/s
4s时,甲运动的距离
s甲1=v甲t1=3m/s×4s=12m
4s时,乙运动的距离
s乙=15m
4s时,乙在甲前方
Δs=s乙-s甲1=15m-12m=3m
故C错误;
D.5s时,甲的速度是3m/s,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1.振动响度音调
【详解】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2][3]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12.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虚像
【详解】
[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日食在物理学中,这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3][4]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可知,看到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这些看到的都是虚像.
13.反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的光
【详解】
[1]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反射了绿光。

[2][3]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说明了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14.汽化液化凹透镜
【详解】
[1][2]护目镜上的水珠是医护人员身上的汗水先变成气态后变成液态形成的,即汗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3]近视眼的矫正应佩戴凹透镜。

所以她护目镜的镜片应该用凹透镜制成。

15.0 远视眼
【详解】
[1]由图知道,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
41.0cm-30.0cm=11.0cm
[2]远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即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16.30 2.8
【详解】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4.00cm对齐,右端与6.30cm对齐,则木块长度为
l=6.30cm-4.00cm=2.30cm
[2]图b中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8N。

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故物体重力为2.8N。

17.不变晶体液不会
【详解】
(1)[1][2][3]由图乙可知,从第3~7min,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由图象可知,0~3min,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态,在3~7min,冰不断地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在第7min时,熔化过程结束,物质处于液态。

(2)[4]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

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18.会聚靠近
【详解】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要想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大,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知,物距应变小,所以镜头应靠近鲜花。

三、作图题
19.(1);(2)
【分析】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2)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详解】
(1)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手没有压紧钢尺不可以没有控制钢尺的振幅相同慢低音色
【详解】
(1)[1]实验研究对象是钢尺,之所以听到尺子拍打桌子的声音,是由于手没有压紧钢尺与桌子边缘接触的地方造成的;
(2)[2][3]第二次实验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同时也改变了拨动钢尺的力度,振动的振幅也不同,故不可以探究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4[5]]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4)[6]塑料尺与钢尺的材料不同,换用塑料尺来做此实验,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钢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音色不同。

21.-6 3 温度(保持)不变不能温度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
【详解】
(1)[1]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上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下,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6℃。

(2)[2][3]BC阶段虽然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发生变化,此阶段一部分碎冰熔化成水,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此过程时间
t=4min-1min=3min
(3)[4][5]
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杯中水达到沸点后能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2.由大变小由小变大 100 需要快与室温相同(室温为20℃)
【详解】
(1)[1]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96℃。

(2)[2][3]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上升时,气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得气泡体积变小。

(3)[4]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100℃。

[5]水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需要吸热。

[6][7]由图象可知水降温时先快后慢,最后保持在20℃不变,说明此时的室温为20摄氏度。

23.像的位置竖直大小相等无关垂直相等使蜡烛成像更清晰刻度尺仍能
反射
【详解】
(1)[1]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即保证玻璃板竖直放置,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与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较物像大小。

(2)[3]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4]多次改变蜡烛A距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5][6]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7]实验中将A蜡烛点燃后比较亮,黑暗的环境和蜡烛的对比度大,使蜡烛成像更清晰,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使蜡烛成像更清晰。

(3)[8]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它是刻度尺。

(4)[9][10]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一个不透明的纸板不会影响玻璃板的成像,从玻璃板前方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4.③前面大小相等,外形相同远离相等不能虚
【详解】
(1)[1]平面M应选用透明玻璃板,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即可以反射成像,又能透过光线,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故选择的器材时③。

[2][3]根据实验要求,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它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M的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由此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4]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远离M,蜡烛A的像液远离平面镜,故后面的蜡烛要远离平面镜才能与像完全重合。

(2)[5]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

[6][7]拿掉后面的蜡烛,在原来蜡烛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A 蜡烛不能在光屏上成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25.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
(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

(2)[2][3]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5cm 刻度处时,物距
50cm 35cm 15cm u =-=
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 ,所以此时满足2f u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台投影仪。

(3)[4][5]当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所以此时像距也变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

26.停车距离 反应距离 18 56 越长 增大 停车距离变大
【详解】
(1)[1][2]由表格中1、3两行的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

[3][4]已知v 1=12.5m/s ,s 1=9m ,所以反应时间
110.72s 12.9m 5m/s
s t v === 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即反应时间t 相等,所以,第2行中的反应距离
s 2=v 2t =25m/s×0.72s=18m
所以制动距离为
s =74m-18m=56m
(2)[5]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行驶的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也越长,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当然更容易导致发生交通事故。

[6][7]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反应距离也要长一些,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一些,所以也就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