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批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以美育代宗教”的批判
作者:林婷婷
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5年第4期
林婷婷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学术界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是都没有从根本
上说明美育与宗教的问题。

本文从“美育”和“宗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一个新的领域方面的补充。

[关键词]批判;美育;宗教
[DOI]10.13939/ki.zgsc.2015.14.163
1对“批判”的基本理解
不同的学科学派对批判的理解是不同的,虽然理论界对批判含义的不同理解不能为我们提
供一个清晰的概念,但这个也说明我们决不能把“批判”简单的等同于否定和谴责。

既然不能
为批判作一个普遍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理论家的观点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并根据现有的
研究成果,则可以发现批判理论实际上具有以下几个核心内容:第一,实证主义。

第二,批判
理论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第三,揭示社会矛盾和危机。

第四,批判理论不
是僵化的、封闭的知识体系,它始终与现实问题保持“呼应”和“对抗”。

第五,批判理论的
宗旨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

2对“宗教”的认识
2.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外西方学者对“宗教”的理解
西方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曾说:“给宗教下定义无疑是困难至极”。

即使这么困难,他依然从宗教学意义上给宗教下了个定义。

他认为,“宗教,乃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
“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
种伪装下的无限。

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级的偶像崇拜和物质崇拜也没有。

”政治学之“宗教”理解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他认为宗教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乃
人类政治、社会之重要构成。

心理学之“宗教”理解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
教是人之内心一种独立的“对无限的感觉和鉴赏”。

人本学的“宗教”理解以费尔巴哈为代表。

费尔巴哈强调“人是宗教的始端,人是宗教的中心点,人是宗教的尽头”。

西方社会学的“宗教”理解则以杜尔凯姆为代表。

杜尔凯姆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则为一种宗教现象,宗教中的“神圣”乃是社会统一体的象征,是社会结合之表述。

2.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教”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是把宗教及其起源和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之中去分析,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来说明。

从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等深入研究的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宗教的本质,提出了从社会存在探讨社会意识、
从社会现实寻找宗教秘密的研究原则。

我们一般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一段话视为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
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3蔡元培眼中的“宗教”
2.3.1宗教价值作用的两面性
蔡元培认为“宗教”的积极作用首先体现在教育方面,其次在对“真、善、美”的包含方面,最后在对悠久历史文化的保存方面。

他还认为宗教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给人带来心理安慰。

蔡元培不否定“宗教”的这些积极作用,但是他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的积极作用日渐消失,而弊端则日益凸显。

蔡元培认为宗教的消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宗教侵犯人的信仰自由。

第二,宗教不屑实际、违反人性。

第三,死守教义,阻碍
发展。

第四,宗教还有刺激感情之弊端。

2.3.2道德与宗教“无涉”
蔡元培不否认道德与宗教有密切关系,但他认为这种关系仅存在于人类未开化时代。

随着
科学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的交通以及联系方式日益紧密,人们发现各民族和国家的
道德“随时随地而变迁”的,或者说是“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所以,蔡元培认为道德也
必然要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而脱离宗教独立存在。

并且,他还认为,宗教不利于人们道德的养成。

2.3.3教育应超然于宗教之外
随着蔡元培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对宗教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对宗教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
了新的认识。

他主张教育与宗教应该相分离,主要基于以下观点:第一,从教育史的发展来看,宗教的教育作用在现代社会已经丧失。

第二,从教育界的现状来看,凡教育发达的国家,基本
上都实现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

第三,从教会的弊端来看,它也不适于参与教育事业。

3对“美育”的理解
3.1“美育”几种概念
在学术界对“美育”的内涵与外延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我们通过对中西美育思
想的比较研究,可以对美育概念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①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②美育就是艺术教育;③美育是情感教育;④美育是美感教育;
⑤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⑥美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⑦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3.2蔡元培对“美育”的认识
蔡元培在1931年的《美育与人生》一文中又一次给美育内涵做了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
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蔡元培所理解的美育内涵,本
质上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式情感教育,它以情感为基本要素,以理性知识为指导,结合外在
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体内在的审美能力对人进行陶养,从而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最终使人产生伟大而高尚的行为。

4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批判
4.1对“以美育代宗教”理论上的反思
4.1.1宗教认识方面
蔡元培对宗教的认识很多观点都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这也导致他的“以美育代宗教”观点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理论依据之上。

蔡元培因为缺乏对宗教产生根源的全面认识,以至于他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只要消除产生宗教的自然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自然也就消亡了。

却不知宗教产生的根源极为复杂,不仅仅有自然和认识上的根源,还有心理和社会上的根源,并且这些根源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全部消除掉的。

另外,他片面夸大科学在取代宗教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几乎全部否认了宗教存在的价值。

其作用也导致“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具有片面性。

4.1.2美育认识方面
蔡元培对美育的提倡是全心全力,终身不懈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说美育,一直从未生之前,说到既死以后”。

蔡元培对美育的热忱是让人感动的,但这种感动并不代表着他在美育方面的认识就全部正确。

事实上,他对美育的情感慰藉功能之宣传,对美育的“无杂念”、“超功利”价值之说明,都有夸大之嫌,这种夸大也导致了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缺乏充足的理论根据,从而引起诸多的批评和争议。

4.2对“以美育代宗教”逻辑论证上的省察
蔡元培对“以美育代宗教”的逻辑论证主要是从“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来展开。

对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我们可以说宗教本身的弊端并不能成为其必然被代替的理由。

而可能性的论证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的。

从心理学方面说,蔡元培没有进行任何的论证,只是十分武断地采取无神论的立场,这表明他的论证不够精确与严密。

而教育学视角的论证,蔡元培提出了“宗教完全是教育”的命题。

宗教的确是有教育的功能,但是也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

4.3对“以美育代宗教”实践实施上的审视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之所以最终失败,除了其理论认识和逻辑论证上的不足之外,同时也与其在实践实施上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充分支持有很大关系。

由于不能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充分理解与认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在教育界内得到的支持和赞同也就非常有限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以美育代宗教”实践的充分发展。

与此同时,他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也很难得到劳苦大众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在一个吃饭、穿衣都还存在问题的社会环境下,有谁还会注意美育的实施与否呢?由于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与支持,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在实践中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
[1]缪勒.宗教的起源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百度百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EB/OL].http:
///link?url=agG-
oiIXT6lHdjF7xeix2hzyRopzZW�BTHNvaSc2pGyQocVMoiDSnkkSkg3Fo-
qbkX6KRPhJ0HJpSaNcnCM84sq.
[3]买买提·阿克木.宗教组织的微观管理及其决策运用[J].中国市场,2013(13).
[4]朱丽颖.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市场,2014(52).
[作者简介]林婷婷(1989—),女,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