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新闻阅读专题能力训练六新闻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新闻阅读专题能力训练六新闻
阅读
专题能力训练六新闻阅读(一)
一、阅读以下文本并完成问题1至3。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
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
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
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
因之一。
事实上,读者是以“大声朗读”为外壳的,核心仍然是分享客人的故事,传达回忆和
温暖。
它更像是一个简化的脱口秀节目,而董青对对话节奏的把握远远好于大多数脱口秀
主持人。
她面带微笑,看起来很真诚,不会时不时地分心或僵硬地改变话题。
它正是一种
短促而恰当的沟通,驱动着观众的情绪,使下一次阅读自然,揭示真相。
读者的志向显然
不是讲故事和耸人听闻。
它想要传达价值观以及社会中日益缺失的温暖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
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歌和散文的选择可以反映读者文学的一面旗帜。
制片人董青在接受采访时说:“我
想通过大声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
这句话让中文系的作者深感悲伤。
目前,文学的温婉记忆实际上需要唤醒。
互联网挤压了人们对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远离我们。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
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
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
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当真人秀节目的反弹逐渐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时,文化多样性的突然兴起是意料之中的。
在当今消费主义猖獗的时代,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直接面向消费能力更强的年轻观众,而中老年人则被刻意忽视。
诸如“reader”等一系列节目正在填补这一空白。
这可能
是无意的,但结果很有意义。
读者传达的责任感和热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因此,
你可能会发现父母甚至祖父母都对这个项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21年2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二在娱乐到死亡的时代,涌现出一批“高而不冷”的娱乐圈,如“看字如面”、“读者”等。
文化节目真的热起来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
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
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
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一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
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然而,除了这些耸人听闻的部分之外,读者背后的一些故事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方式“通过言行”传授的。
再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受欢迎程度,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
《读者》中第一位引起高度共鸣的读者是伟大的翻译之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的微博上播放
了许志强的一段“读者”视频,转发了2万多篇文章。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
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
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22年3月9日,随变)
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
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
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
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
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摘自新华社《上海:阅读馆成为文化新宠》,
2021年3月6日,有改动)
1.以下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
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种新闻材料中,材料1和材料2属于新闻评论,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3作
为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
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这三个材料主要关注节目《读者》的影响。
第一种材料更多的是赞扬和赞扬,第
二种材料混合着赞扬,第三种材料只是陈述事实,没有赞扬和批评。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1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读者热”的原因,而材料2仍然持怀疑态度,尽管
人们对此类文化电视节目的复苏抱有许多期望。
b.上海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
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篇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时尚活泼,材料三简单稳重。
d.“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切合
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大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侧重点不同。
这种选择可能是由于对同一报道对象的
不同理解和理解,也可能是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以“欣赏中国诗歌,发现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歌大会在全国各
地广受欢迎,拥有无数粉丝。
在“一笑两声三舞四歌”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歌大会以
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
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
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
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歌大会”,也是因为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
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满负荷运转。
单调的生活让人感到沮丧,读诗可以暂时缓解他们内心的忧郁。
中国诗
歌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歌,从诗歌之美中获得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的《人气》,
丰盈精神家园》,有改动)
材料二近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中国诗歌大会主创团队。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任菅兆江,说:“诗歌是情感的表达。
该节目关注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唤起大多数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百人组最年轻的成员是7岁,吴义树16岁,陈庚20多岁。
看到他们如此年轻g、他们觉得中国文化有后继者。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