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保障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保障机制
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保障机制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从高职院校现状来看,传统的教学团队教师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学团队短缺,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亟需加快组建跨专业、跨领域、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立足于我国高职院校,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
要求,应对高职教育新时代“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从教学共同体、院校共同体、校企共同体三个协同机制来构建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体系,并通过对三个机制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探索其保障机制以及应用价值。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国内研究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文献主要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

如: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中,指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

从团队创新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某一专业建设中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如:陈世平、彭瑶、谭伟在《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中提出了建设思路:“培养和引进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以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建设教师团队,加强交流沟通,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氛围。

”还有运用协同理论,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协同的角度来探讨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问题。

美国率先将团队协作的理念引入教学领域,“小组协同教学制”以某个主题或学科的教学为中心,通过合作,突破学科的限制,开展教学,教师们发挥各自专长,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英国《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的政策中提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
从实践中学习。

德国教师采取逐级培训的网络模式,渗透团队合作沟通的理念,重视培训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日本教师早期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进行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并对教学进行研究,提高其专业和团队素质精神,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进一步加强专业的质量管理。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研究仍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忽略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保障机制进行专门研究。

第二,对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国内外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优先于理论研究层面,因此有必要总结相关经验,进行理论梳理与创新并形成一定的方法论成果,以利于更好地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第三,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创了职业教育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组建高水平、结构性的教学团队是根本条件,所以亟需对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进行创新性研究。

(4)选题意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本研究关注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基于对教学团队概念、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与定位、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考证,进一步丰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概念内涵和外延。

在总结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探索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发展规律与创新道路。

(5)研究价值
本研究针对职业教育、高职学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特殊性,明晰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探讨区别于传统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对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建立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拓展教学管理理论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一是梳理、分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明确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内涵;二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目前高职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三是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要求,从院校共同体、校企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三个协同机制构建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体系;四是实证研究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的合理性及其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3)研究重点
一是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分析,结合国内外职业教学团队建设状况以及典型案例,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教学创新团队的价
值目标与战略定位等进行界定;二是结合国内各高等职业院校特点,从院校共同体、校企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三个协同机制构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体系与保障机制。

(4)创新之处
①探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方法,为高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以及各高职院校管理层制定更切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政策与保障机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②明晰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探讨区别于传统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③实证考察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三个机制的运行状况,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的组织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思路
①整理梳理国内外协同理论、教学团队建设和保障机制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案例,探索可供参考的创新性组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②放眼于当前高职教育“双高”建设发展的新时代背景,调查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归纳出问题背后的原因。

③立足于职教20条研究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大背景下,从院校共同体、校企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三个协同机制构建高职教学团队建设体系。

④结合国家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方案以及组织实施状况。

论证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制度、团队文化,才能推动教学团队的绩效。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政策研习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研究法、实证分析研究法等,力图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要素进行梳理,对国内各兄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科学地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协同机制与保障机制。

(3)实施步骤
①课题立项起至2020年12月,搜集项目研究资料,完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相关政策、管理制度等的汇总分析,厘清相关概念及范畴,对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理论推演;
②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开展调查研究。

研制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实施实地调研工作,统计分析调研数据,诊断当前我国高职院校
教学团队建设与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研验证相关理论假设;
③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分析相关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要求,撰写项目研究相关成果;
④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实证研究,验证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相应的机制体系,完成结题报告。

(4)预期成果形式
①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②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③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保障机制研究论文
④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协同机制实施和保障措施研究论文
⑤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可行性验证报告研究报告
⑥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保障机制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本研究主要参加者多次主持过省级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或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而且研究内容均与本课题相互关联。

课题组成员均为职业教育专职人员,既有来自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发展规划研究机构、科研管理机构、教学管理机构,主笔过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具有本课题研究必须的理论积淀、政策储备;也有从事过多年一线教学、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

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学科背景涉及哲学、教育学、工程学、计算机信息学等,既兼顾了研究专长,又考虑了协作必要。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1)论文
2)课题
(3)核心观点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学团队是教育质量工程的基石。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完成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与创新发展的转型,进入高质量提升的新时代。

面对庞大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不断提升质量
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来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应对职教新时代专业群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力求在院校共同体、校企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三个机制的协同建设与组织实施中解决问题,促进“三教”改革,在加强专业群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技能、提高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政策法规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 号)
[2]《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鄂发〔2018〕23 号)
[3]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 号)
[4]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 号)
[5]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
[7]《教师部教师工作司关于遴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通知》(教师司函2019〔2019〕35号)
(2)著作
[1]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研究[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刘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与管理[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4]陈视林等.高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化, 2007
[6]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期刊论文类
[1]张褀午.职教师资队伍建设30年[J].职业技术教育,2009(15):26-34.
[2]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 教育研究,2014(6):81-90.
[3]章铳,傳晓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8):23-25.
[4]李锋,闫智勇.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融合及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6(12):30-36.
[5]徐旦.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向和基本策略一一基于组织文化理论视域[J].职教论坛,2016(29):38-42.
[6]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7]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反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9-101.
[8]刘勇兵.高校教学团队特征与建设目标分析[J].职教论坛,2009(6):232-235.
[9]朱正平.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9(7):55-59.
[10]徐旦.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组织结构的构建——基于团队生命周期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5(5):78-83.
[11]胡柏翠,周德强,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62-65.
[12] 梁欢.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381-382.
(4)学位论文类
[1]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 匡薇.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5)外文类
[1]Art Lysons,David Hatherly, David A parison of measur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UK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1998,36:1-19.
[2]Tom Bourner,Rache Bowden , Stuart Laing..A National profile of Research Degree Awards:Innovation, Clarity and Coherence.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99,3:145-148.
[3]Ingo Liefner. Fund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Higher Education ,2003,45:469-489.
课题编号:7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